APP下载

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问话”的艺术

2017-06-14曹海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问话刘邦语文

曹海英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中少不了教师的“问话”,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问话”,却存在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一、“问话”与“虚话”

有这样一个句子:“如果今天不下雨的话,我们就可以去山里玩。”在这个句子里,如果没有“的话”,就成了“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就可以去山里玩”,句子不但通顺,而且更简洁。可见,这个“的话”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可有可无的“虚话”。试问,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问话中有没有这种“虚话”呢?

(一)“虚话”太“虚”,应尽可能地简洁

本文中的“虚话”,指的是教师课堂上所问的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废话”。新课改以来,为了体现自认为的“生本”,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常说这种“虚话”。如:

同学们,铃声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上课了?

大家给些掌声好吗?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篇课文?老师今天就教那篇课文。你们喜欢哪个段落?老师今天就教那个段落。

这种问话有些莫名其妙,掌声应该出自内心,难道是这样求来的吗?教师授课唯学生马首是瞻,难道就不要计划,不要科学的预设吗?另外,还有一些口头禅,如“好不好”“懂不懂”等等……

能言善辩,是语文教师的优势。然而,如果整节课不管有用无用,滔滔不绝,问话不断,一方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会挤占学生的大量思维空间。所以说,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使用简约语言,丢掉那些无用的“虚话”。

(二)少量保持,尽量靠向“语文”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虚话”也是容许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次授课时,突然有几只蝴蝶飞进教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漪老师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蝴蝶飞进课堂吗?请以‘蝴蝶飞进教室为谜面打一词牌名。”当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为集中。

如果能够将这种课堂导人的“虚话”与“语文”结合,则效果更好。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汪兆龙借班上课,由于前一节是体育课,课堂里乱哄哄的,安静不下来。为稳定局面,汪老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谜面是“《西游记》人物开大会”,打一条成语。——其谜底为“聚精会神”。如此,既紧扣“语文”,又安定了学生情绪,使之聚精会神于课堂,可谓一举两得。

二、“问话”与“碎话”

此处的“碎话”,指的是教师的提问支离破碎,随心所欲。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似乎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但没有目标,没有中心。用余映潮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开口必问、随意追问、碎问不断”。笔者选稿时曾看过一堂课的实录,任课教师竟然问了33个问题。这样的“问话”,其中有多少是有效问话?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一)“碎话”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浙江湖州市第五中学陈枫眠老师的《放手后的海阔天空——回味我的三场“鸿门宴”》中的案例:

问题1:是项羽主动邀请刘邦吃饭吗?(没有邀请,反而是要干掉刘邦)为何?

问题2:关中相遇之前,刘、项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3:促使他产生干掉刘邦刘这一念头的原因是什么?谁点燃了项羽心头的怒火?

问题4:曹无伤告了刘邦几条罪状,这些都是真的吗?

问题5:范增与曹无伤有区别吗?

问题6:项羽是否听从了这两个人的意见。导演了“鸿门宴”,明是吃饭,却暗藏杀机?

问题7:既没有设宴,当时蒙在鼓里且危在旦夕的刘邦怎么会不请自来呢?

问题8:在这关键时刻,刘邦的救星出现了,他是谁?他为何要帮刘邦?

问题9:泄密的不是别人,正是项羽的叔叔项伯。他为什么要泄密?

问题10:刘邦是如何打动项伯的?

问题11:项伯走后,我们能想象刘邦应该是直冒冷汗,当时他有别的选择吗?

问题12:见到不速之客,项羽的内心反应是什么?

问题13:刘邦看到项羽后说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

问题14:撂下酒宴后项羽真的放弃了吗?刘邦的风险已经过去了吗?

问题15:很多人认为。鸿门宴是场意义重大的宴会,只是当时项羽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如果项羽意志更加坚定、决策更加英明,那么,还会出现刘邦一统天下的结局吗?你觉得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陈老师参加《鸿门宴》同课异构赛课的第—次磨课,共涉及了15个问题,看似是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但问题过于碎碎,文章重点不突出,梳理完15个问题,下课铃声已响起。正因为如此,陈老师才调整了上课的思路,有了第二场、第三场“鸿门宴”的磨课。

如此问话,似乎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笑声不断,甚至能迎来一些虚假的掌声。但是,这却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甚至违背了教学的初衷:一方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转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防止这样的“碎话”,从提问“技术”的维度而言,必须解决哕唆与简洁之间的矛盾;从对语文课堂教学认知的维度而言,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问题。我们并不反对课堂生成,但也注重课堂预设,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

(二)不反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二“碎话”

对“碎话”也不必全盘否定,有时侯,这种“碎话”也有实际的效果。人的思维是活跃的,即使是授课教师本身,也不可能整堂课不开小差。无疑,禁止学生“开小差”是无效劳动,但是,把学生从“小差”中暂时拉回课堂现实,教师却可以做到。当学生注意力不甚集中,开始开小差时,教师可以用“碎话”提醒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回归课堂。

一位语文教师正在教授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教室的门被“砰”地撞开了,一个迟到的学生推门而入,径直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位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继续讲课。教师就地取材,就诗中一句问道:“大家想想,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柴扉,而不是‘猛扣呢?”“因为那样不礼貌。”学生齐答。老师接着说:“对,这位诗人有文化,有修养,懂礼貌。我们应该学习他。”边说边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轻声说:“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那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為不礼貌。脸红了。

这看似平常的一问,虽是“碎话”,然而非常有效,既紧扣教学内容,又旁敲侧击,这可以说是急中生智。当然,如果没有深厚的底蕴,则“智”从何来?

三、“问话”与“童话”

“童话”是指一种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我们这里的“童话”,指只适用于儿童的话语,用到“问话”的维度,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紧扣课堂教学,但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意义。

(一)“童话”案例分析

在观摩公开教学活动的时侯,我们常看见这样的开畅白。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或看着屏幕),齐读注释。然后告诉老师,李白(或其他人)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首先,这种齐读的方式,对中学生来说根本就不适合,即使他们放声读,也是敷衍了事,从记忆来说,这种放声齐读的效果也很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那种问题只能适应义务教育低、中年段的学生,因为他们所知甚少,带有好奇心,更有强烈的表现欲。但就中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就有点“弱智”了,他们会感到没意思而置之不理。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横向差别

思维能力是训练的核心,课堂设问,必须要以依学情而定。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童化”一些,因为这样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而初二以后,多数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时侯如果再提出那些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无趣,从而不屑一顾。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那些明显跟不上进度的“学困生”,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所针对性地提一些较为“童话”的问题,也未尝不可。

四、“问话”与“套话”

这里的“套话”,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定中结构的客套话,如“劳驾”“留步”之类;而是一个动宾结构,指套出学生口中的自己预设的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一)“套话”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位教师执教的公开课:

《乡愁)的导语

师: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就会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什么——

生:多情。

师:可能我问得不对。也可能你们理解有误。好,我换一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时间相当长了,漫漫长夜他只要看到月亮就会想到家乡,这叫——

生:(干脆地)月是故乡明。

师:(焦急)不该这样回答。

生:(犹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失望)……

生:(赶紧)月亮走,我也走。

师:我只要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

生:(嗫嚅)深情。

师:(彻底失望)哪位同学能回答。

同学:(齐声)乡——情

课后,授课教师说,在其他班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没有想到这位学生如此不配合,差点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授课人就是为了“套”出学生口头的“乡情”,这种“引^^彀”的做法,显然不甚妥当,因为与自主探索的精神是相悖的。

(二)必须具备课堂生成意识

当课堂中出现了未曾预料的情况,或者说当课堂生成超出预设的范围时,任课教师就要改变原计划,就课堂生成而活动。

其一,可以顺水推舟,将意外生成纳入预设的轨道。王婷婷老师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案例颇值得我们思考,王老师原来的预设是分析烛之武的说话技巧。当讲到“秦伯说,与郑人盟”之“说”通“悦”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插嘴说,这个“说”不应该通“悦”,人家劝他退兵,秦伯还高兴得起来吗?在学生的哄笑声中,王老师却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先假设秦伯对此不應该高兴,接着要同学们就这个“说”进行探究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说”词。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烛之武“以守为攻——晓之以弊——许之以利——巧施离间”的说话技巧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二,只要是真正的“语文”的知识能力点的需要,即使偏离原来的预设,也要立刻加以解决,原来预设的问题可以稍后解决。

综上,我们认为,课堂“问话”是为了将学生导向为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而制订的教学目标。这样的“问话”,不求语出惊人,只求让学生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猜你喜欢

问话刘邦语文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怪鸟夺妻杀夫(下)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文本阅读中变“问话”为“对话”浅探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