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技术创新撬动执法难题(热点热评)

2017-06-14和静钧

环球时报 2017-06-14
关键词:闯红灯行人人脸识别

和静钧

行人闯红灯是个长期以来困扰交警的难题,也是广受诟病的交通顽疾。近来,山东、江苏等一些城市开始在交通路口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对行人闯红灯进行抓拍,予以现场曝光。一旦有行人闯红灯,他的图像信息和部分个人信息,就会及时地呈现在显示屏上面。有的人在闯红灯后甚至主动联系交管部门,情愿接受处罚,也要把照片撤掉。可见此招效果还不错。

一直以来,在行人闯红灯究竟是属于个人陋习,还是属于违法行为的问题上,公众意见纷纭。这一意见分歧,也导致了治理闯红灯上的路径分歧。认为属于道德范畴个人修行问题的,主张通过教育与宣传及劝说,就能提高行人的素质水平。而认为这一行为纯属法律范畴的,主张通过严格执法和罚款,整治违法行为。

不论是“道德派”还是“法律派”,都在一定层面上为培育社会法治精神做好了自己的功课。因为“道德派”重在构建个人与他人的合理安全关系,这也符合法治精神中的“注意义务”和“照顾义务”,道德意识的提升自然给行为以约束。而“法律派”自然出师有名,《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都规定了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的法定义务,对行人闯红灯之举作出否定性评价。

然而,行人闯红灯往往发生在都市的“陌生人社会”中。在陌生人环境下,总有相当多的人会从平日的“道德高尚者”转变为暂时的“低级趣味者”,对瞬间就能实现的“不道德”会突然失守,将大量宣传教育所产生的约束抛之脑后。而一旦有人带头闯红灯,往往会出现“从众效应”,一群准备过马路的人转变为集体无意识的“乌合之众”。

同样,“法律派”也会遭遇类似困境。除非每个路口都配置足够警力,除非有独立第三人作证,否则对瞬间就能实现的“轻微”不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执法。而过度提高执法成本,对公共政策取向是有影响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总有相当多的闯红灯者侥幸躲过惩罚,只有个别“倒霉蛋”被抓。即便被抓住,几十元的罚款几乎没有任何威慑力。汽车文明进入社会长达几十年,闯红灯之疾仍未有效祛除,说明“道德派”和“法律派”在这一问题上都吃了败仗。

人脸识别系统,无关乎于“道德派”,也无关乎于“法律派”,它只是一种执法技术的创新。“技术派”的引入,并不排斥“道德派”,也不拒绝“法律派”,它们都相容而合,并能补足二者的短板。个人头像与信息温和处理后的曝光,能让不顾道德约束的人,突然重拾公德心和羞耻心;而违法信息若能进一步递送至工作单位,甚至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将使闯红灯者的违法成本骤增,真正使其回到“法律派”所期望的守法轨道。

执法技术现代化与创新,是新时代下的重要法治命题。法治精神的培养与执法手段的创新,关系犹如鱼水。光凭说教和处罚,不在技术上来点硬的,不仅势必提升执法成本,而且将让法治进步推进迟缓。▲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闯红灯行人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的“国标”来了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中科视拓开放商业版本人脸识别算法
各国行人闯红灯的处罚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荣耀畅玩7C:人脸识别
“我不再闯红灯”
我是行人
“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研发成功
闯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