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考数学“新定义”问题的解题策略

2017-06-12吴小嵘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吴小嵘

摘要:近几年各省、市数学中考题中不断出现“新定义”型问题,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

关键词:特例探索;归纳证明;拓展应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02

近几年各省、市数学中考题中不断出现“新定义”型问题,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对新概念(公式)特性的理解和认识,能考查学生适应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迁移和应用能力,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此类题型新颖别致,颇具魅力,已成为中考试题中新亮点。本文先以最近两年江西省两道“新定义”中考试题为例进行探讨。

例1(2015江西省中考题24题):我们把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例如图1,图2,图3中,AF,BE是△ABC的中线,AF⊥BE,垂足为P,像△ABC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设BC=a,AC=b,AB=c。

特例探索:(1)如图1,当∠ABE=45°,c=2■时,a= ,b= ;

如图2,当∠ABE=30°,c=4时,a= ,b= ;

归纳证明:(2)请你观察(1)中的计算结果,猜想a2,b2,c2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请利用图3证明你发现的关系式;

拓展应用:(3)如图4,在□ABCD中,点E,F,G分别是AD,BC,CD的中点,BE⊥EG,AD=■,AB=3。求AF的长。

分析:本题定义了一种新的“中垂三角形”,三个环节围绕着新定义展开阅读、感知、理解,计算、猜想、论证与拓广应用;本题运用了中位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线、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本题要求解答者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再根据新的定义进行运算、猜想、推理,归纳、证明、迁移,拓展应用。

解:(1)如图1,连接EF,则EF是△ABC的中位线,

∴EF=■AB=■,∵∠ABE=45°,AE⊥EF .∴△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AB ,∴△EF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P=BP=2,EP=FP=1,∴AE=BF=■,∴a=b=2■.

如图2,连接EF,则EF是△ABC的中位线.

∵∠ABE=30°,AE⊥BF,AB=4,

∴AP=2,BP=2■,∵EF∥■AB,∴PE=■,PF=1,

∴AE=■,BF=■ ∴a=2■,b=2■.

(2)a2+b2=5c2

如圖3,连接EF, 设AP=m,BP=n,则

∵EF∥■AB,∴PE=■BP=■n,PF=■AP=■m,

∴AE2=m2+■n,BF2=n2+■m2,

∴b2=AC2=4AE2=4m2+n2,

a2=bc2=4bf2=4n2+m2

∴a2+b2=5(m2+n2)=5c2

(3)如图,连接AC,CE,延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H。在△ACD中,∵E,G是分别是AD,CD的中点,∴EG∥AC。∵BE⊥EG,∴AC⊥BE。

又∵□ABCD,∴AE∥BC,AD=BC,BC=2AE。

∴△HAE∽△HBC。∵■=■=■=■,

∴HA=AB,HE=EC。∴BE,CA是△HBC的中线。

∴△HBC是“中垂三角形”,∴HB2+HC2=5BC2。

又∵AB=3,AE=■,∴HB=6,BC=2■. ∴.即HC=8.

∵AF是△HBC的中位线,∴AF=■HC=4。

思考:第(1)问设计特例探索仅仅认知了“中垂三角形”,但隐含了解决第(2)题思路方法,特别是中位线构造;第(2)问通过(1)猜想归纳中垂三角形一般结论并还是需要严格的几何逻辑推理证明。第(3)小题解题方法多样,主要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中垂三角形”,然后再运用(2)问的一般结论求AF的长,有一定难度。但是,从整道题来看,第(1)小题和第(2)小题作为“路标”,解决第(3)小题可以拾阶而上,让学生经历对新概念的理解、操作、运用和证明过程。此题解决的关键是先从特殊图形出发,理解新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逐步归纳出解决一般情形的方法,然后进行拓展应用。

例2(2016年江西省中考题22题)【图形定义】:如图,将正n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发现旋转前后两图形有另一交点O,连接AO,我们称AO为“叠弦”;再将“叠弦”AO所在的直线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后,交旋转前的图形于点P,连接PO,我们称∠OAB为“叠弦角”,△AOP为“叠弦三角形”。

【探究证明】:(1)请在图1和图2中选择其中一个证明:“叠弦三角形”(即△AOP)是等边三角形;(2)如图2,求证:∠OAB=∠OAE。

【归纳猜想】:(3)图1、图2中“叠弦角”的度数分别为 ,

(4)图n中,“叠弦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填“是”或“不是”);

(5)图n中,“叠弦角”的度数为 (用含n的式子表示)。

分析:本题定义了“叠弦三角形”的概念,围绕它的定义进行猜想、探究、证明。本题运用了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及正多边形等有关知识。本题要求解答者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再根据已学的概念进行探究证明、归纳猜想。

(1)如图1,∵四ABCD是正方形,

由旋转知:AD=AD′,∠D=∠D′=90°,∠DAD′=∠OAP=60°

∴∠DAP=∠D′AO,∴APD≌AOD′(ASA)∴AP=AO,

又∠OAP=60°,∴AOP是等边三角形.

(2)如右图,作AM⊥DE于M,作AN⊥CB于N.

∵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由旋转知:AE=AE′,∠PEA=∠E′=108°,∠EAE′=∠OAP=60°∴∠EAP=∠E′AO,∴△APE≌△AOE′(ASA)∴∠OAE′=∠PAE.

在Rt△ABM和Rt△ABN中,

∠M=∠N=90°∠ABM=∠ABN=72°AE=AB

∴Rt△AEM≌Rt△ABN (AAS)。∴∠EAM=∠BAN,AM=AN.

在Rt△APM和Rt△AON中,AP=AOAM=AN

∴Rt△APM≌Rt△AON(HL).

∴∠PAM=∠OAN,∴∠PAE=∠OAB∴∠OAE′=∠OAB(等量代换)

(3)15°,24°

(4)是

(5)∠OAB=[(n+3)×180°÷(n+3)-60°]÷2=60°-■。

思考:此题第(1)问探究了“叠弦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第(2)问中探索“叠弦三角形”的“叠弦角”的性质。最后在第(3)(4)(5)问中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探究了“叠弦三角形”的形状及“叠弦角”的度数。题目中新定义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等角和等线,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及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灵活运用的能力。

上述两道“新定义”中考试题,要求考生能透彻理解课本中的所学内容,善于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出用于应用的操作程序及步骤。其解题的过程就是将“新”规则及符号转化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其解题的关键的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其解决新的途径有三种: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利用结论解决问题;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本题也是一种对新定义规则的应用,而新定义的规则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其解题方法:一般是运用新定义的法则转化成常规方法,其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

总之,新定义型问题,一般构思巧妙、题意新颖、隐蔽性强,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转化、类比、推广等方法,建构知识网络,养成科学合理的推理运算,提高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解决“新定义”型问题中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严浩良,沈岳夫.对一道“新定义”型探究题的解法探析与拓展[J].中学数学,2016(4).

[2] 胡伟斌.对一道新定义题的再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3(7).

[3] 李立松.对一道新定义试题的解题分析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

[4] 陶卫东.对一道新定义试题的解题分析的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20).

[5] 刘建玉.见识一道“新定义”试题[J].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13(3).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第二中学 344000)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