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新”基本功培养研究

2017-06-12高冲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本功课题过程

高冲

说起基本功,语文老师会说,“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就行”,英语老师会说,“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有敏锐的英语听力就行”,音乐老师会说,“自弹自唱好,知晓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行”……以往,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大概都是这样定位的:一是对原有知识的传递之功。比如语文老师的“三字一话”,音乐老师的吹拉弹唱等,教育类似技术活,教师就象“教书匠”,没有考虑过“知识传递与生成、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二是对教材及知识本身的钻研之功。我们也认真读教材、备教案,却忽略了对最重要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三是对班级、学生的“掌控”之功。上课时“掌控”课堂,带班时“掌控”班级,教师和学生更象“猫”和“老鼠”的关系,师生间缺少民主平等,生命活力自然无法体现。这里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在定位上缺乏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师生共同获得生命成长的重要体验;二是基本功练习大多停留在职前或职后经验自然累积,没有意识到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更新、改善、创生基本功的动态过程。

传统的教师基本功,已经绵延了很多年。而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或方式、教育的内在环境或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无可想象的变化。可以说,教育正身处在一个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的教育大变革时代,必然需要我们的教师要理解并且适合教育的变革,要努力增长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如何通过“新”基本功的养成来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近几年我校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基本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

传统备课的常见问题是对教学要素的“点状化”认识,尽可能“多”地考虑、不遗漏要素,但缺乏要素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及其整体策划;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力求尽可能细化,形成详尽的、严密地教师“如何教”的程序,而忽视了“人”的要素。新基本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首先思考的是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教材分析要注重长程、结构化育人;学生分析包括学生前在状态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和学生差异分析,对学生的可能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困难、障碍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决策;目标分析要具体,包括从底线到高标要求的层次递进。

(二)上课

新基本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是“基于有向开放的预设与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前活动:教学的热身。

开放式导入:资源生成。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向开放,抛出“大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收集资源,并能进行资源重组,推进教学走向核心环节。

核心推进过程:过程生成。要求教师做到“放、收”的有机结合,实现“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聚焦生成”。

总的来说,新基本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是:

(1)問题设计要有开放度;

(2)重心下移要有稳定度;

(3)信息捕捉要有敏感度;

(4)资源处理要有有效度;

(5)互动生成要有提升度。

(三)听课

听课是对课堂教学行为、学生状态和多边互动关系的理论解读,听课者也是教育者,应该介入到观察学生、介入教学,去看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眼神与表情,去听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书写与表达,去判断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发展,去思考孩子们可以怎样发展得更好,尤其是在“还”的时空中,听课者要走进学生,去看、去听、去判断、去思考,发现具体的师生状态,才能捕捉细节背后的理念、问题与创造。

(四)说课

说课是教师个人对教学设计及其现实推进过程的理论思考,包括教学设计、过程反思和重建思考等。新基本功对教师说课的要求是,要深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重心放在对教学过程实践的感受与思考。特别要说清楚,大问题在哪里,是设计的问题,是互动的问题,是教学价值定位的问题,还是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是思维的问题,还是行为习惯的问题?要能够有针对性地把重建思考说清楚。

(五)评课

新基本功要求教师,评课要围绕育人价值的开发和落实来评。起始阶段:放了没有?全部学生都投入了吗?怎么开放设计大问题?放和放之间有什么关联。发展阶段:收得怎样?怎样互动生成、提升资源价值?每个孩子都有发展变化吗?初步成型阶段:日常化了没有?一节课反映出孩子们的学习养成如何?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基本功的养成策略和主要路径

(一)练就“多元学习”的基本功

以往,教师学习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剥离、学习与思想脱离”,或简单附和他人观点,或为了评职称写几篇应景文章,头脑中思想与具体行为的转化度不高。而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中转变自我。

1.理论系统浸化

学习不再是“教海拾贝”,而是系统、彻底地改变参照系,使头脑中整个教育立场发生变化。在研究中,我们基于日常学习转化,合力提出追求“和、活、灵、美”的课堂境界,力争在教学中呈现开放互动之“和”,结构关联之“活”,有机融通之“灵”及生命成长之“美”,体现了对课堂“有机美”理论的丰富与创造。

2.实践亲历内化

以往教师学习都比较被动,而课题的实验研究引领教师主动学;以往教师推脱工作忙不想学,而课题研究因自我挑战产生学习内需;过去老师听课类似“看戏”,有的直接搬回去套用,有的认为自己学不来,新课程背景下,“交互式现场教研”直面真问题、剖析真原因,使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亲历更新过程。执教者对自身行为背后教育理念的深度反思,专家、同伴对教育现象背后师生生命质量的高度关注,促使教师不断将一次教研的资源无限放大,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言行。课题研究期间,我校让“小人物挑大梁”,推出“小教研组领衔专题教研”,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担当重任,实现提升。

3.团队合作共化

以往教师学习多半随个人兴致,而“新基础”强调团队共赢,以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在我校,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课题研究期间更呈现“无痕”特点,学校志同道合的教师自发组成了多个“研究工作室”,由骨干任主持人,以“三人行”的方式聚焦日常、发展共性、尊重个体,共化新思想,共创新行为。

4.日常体验消化

以往教师认为参加培训班、外出赶趟才是学习,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注重让教师在实践中向书本、专家、同伴、学生、自己及一切可能的对象学。老师们更重视日常的体验与消化,课题研究的过程记录了我校老师们三年来主动进行学术、精神交流的痕迹。

(二)练就“变革实践”的基本功

1.研读学生之功

一要事先研究。“新基础教育”不提倡借班上課,要求教师备课前先了解学生学力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点,以在课上实现师生深层次有效互动。二是过程研究。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权威,而“新基础”教师则通过倾听、读懂学生课堂表现来调整课堂容量、节奏,丰富师生成长体验。三是事后研究。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反应。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更注重对“错题”系统归因,设计“触类旁通”的作业,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四是生活中研究。我们通过“年管会”整体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特点,以日常观察、知音信箱、师院附小演播厅等方式关注热点,定期与学生进行成长对话。从“知识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着力点更聚焦到人。

2.研读教材之功

同样“研读教材”,“新基础”更重视开发文本的育人价值,尽力将教材资源转化为学习可能。课题研究期间,我校语文老师更重视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不仅站在单元,还联系整册、年段、学段解读;不仅以学生视角把握重难点,还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不仅读出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还读出情感色彩、哲理意蕴等。老师们在研读中取舍,在整合中优化,在挖掘中创造,在拓展中丰富学科整体价值,也读出了自己的专业眼光和本领。

3.变革教学之功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努力让教学真正转化成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精练教学设计与课堂推进之功。

(1)教学设计强调目标贴切、过程关联。以往教师迷信教参,“依样画葫芦”教学目标和过程,造成设计与教学脱节。而“新基础”教师不“人云亦云”,把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特征、育人价值等整体融入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创造。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更注重让目标具体、清晰、可实现、可检验;让教学设计成为对学生成长足够包容的预设。每节课从学科整体出发,展开系统而有节奏的学习,再回归到整体认知。过程中各环节之间有深刻的结构性关联,以“教结构”的慢追求“用结构”的快与学习能力养成。

(2)课堂推进强调开放、有机、生成、延伸。一是问题设计有向开放。教师提问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空,并在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形成有价值的追问。二是教学形式有机组合。单人朗读体悟用“小房子”,同桌互动要有评价,“单轨、双轨火车”大范围检测学习成效,小组讨论强调成员优势互补。关心不同形式下学习内容是否已转化为学生的学力。三是信息资源有效生成。教师对信息有足够敏感,通过评价采集和提升有效信息,对不同学生形成不同意义的鼓励和反馈。包括将零散信息聚焦、让点状信息整体、将浅层信息引深,让错误信息更正,使教学始终保持动态发展。“不错、很好”等无意评价被点拨式评价取代。四是内外结合适当延伸。教育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课堂上我们更关注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思维认知及情感体验的应用,让学生在质疑问难、思考探究、各抒己见中走向丰富与灵动。

(三)练就“自我超越”的基本功

深度思考实践引发挑战、带来乐趣,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感到,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每一节平凡的课都因练习“新基本功”的自我要求变得不同,更多教师走向“自我超越”。

1.在日常反思重建中超越

“善于反思重建”是新基础教师的明显特点,叶澜教授曾说,“写三年教案还是一个教书匠,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名师”。课题研究期间,我校许多老师感到,即使身边没有专家,有了“反思重建”的习惯,就能坚持“自问自答”。我们将“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系统整合,备完课反思教材文本、学生现状、教学过程是否有效融通;上课时灵活调节耳朵、大脑与行为,及时根据生成信息反思调整教学过程;课后平静、理性地反思亮点、不足及背后成因。为追求卓越,老师们在听取专家、同伴点评,进行课堂重建后自觉进行“二度反思”,精进教学基本功。

2.在经验提炼清思中超越

以往教师缺少真切的感受,怕写文章,“新基本功”的课题研究让大家懂得研究并不难,但要真想真干真研究。课题研究前期,我校全体教师展开了“新基本功”大讨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分别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经验提升,这样的清思过程也凸显了部分骨干良好的思维品质,集中表现为其思维能“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观照,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内在统一,在静态与动态之间达成平衡”,这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是成长中质的飞跃。

3.在认清更新自我中超越

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对自我发展的目标、路径、策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主动认领学校推出的“课型三化任务”,在“探索课型成型化、成型课型精品化、精品课型普及化”中担当历练,从“我”走向“我们”。教师个体的不断内省让更多教师从“新基本功”“单项运动员”成长为“全能运动员”,从“我们”落实到“我”。我们惊喜地看到,集体共创的成果、智慧由每一个不同个体实践后,又生成了个性的丰富与独特。

历练新基本功的过程是我校教师不断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的的过程。正如我校英语学科负责人郭红莉老师发现的那样,原本的督促和要求,已渐渐转变为教师的生命成长内需……得益于新基本功,骨干教师纪先浦的个人风格更显;青年教师徐洁三年迅速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市雏鹰奋飞培养对象;当了15年数学老师的马妍妍欣喜自己没有在岗位上消沉老去;数学教师赵同云坚持研究历史、人文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精彩……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发现,自我超越让教师从改革的参与者成长为研究和创造者,从“传递知识”走向“创生新思想、新行为”、从“钻研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从“掌控”走向“成长引领”,也让教育充满常做常新的智慧挑战。和学生一道活,活出自我的精彩,让我们初尝了成长的喜悦,我们愿意继续为此继续勤练内功,以“滴水穿石”的新基础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中国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基本功课题过程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