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不了他

2017-06-12田友国

爱你 2017年18期
关键词:赵佶蔡京汉学

◎田友国

黄小凡

饶不了他

◎田友国

北宋年间,有一个与苏轼同样出名的大人物叫蔡京。蔡京的人生有两方面最为“精彩”:一是书法,在当时乃至北宋颇负盛名;二是阿谀奉承。

在得知宋徽宗赵佶酷爱花石这一重要“情报”之后,蔡京彻夜难眠,激动万分,第一要务便是取江浙花石进呈。之后,蔡京主持苏杭应奉局,又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以水运方式送往首都开封。

赵佶禁不住蔡京大手笔的进献,连连提拔蔡京,后来蔡京居然做起了一国之权相。当然,蔡京之所以能从众多官吏之中脱颖而出,与他独有的官场技艺有关。

赵佶是当时响当当的书法大家,以“瘦金体”称雄书坛。蔡京时常拜见赵佶,殷勤地与他切磋书法技法,靠着多才多艺赢得了赵佶的好感。

没几年,蔡京“有家赀巨万,富可敌国,还拥有土地50万亩”,但其聚贪手法远没他的书法高明,连造假账、多领俸禄这么拙劣的手段也使用上了。蔡京在朝廷中享有“盛誉”——天下第一贪。后来赵佶迫于舆论压力,就把这个臭名昭著的宰相驱逐京都,赶到杭州赋闲。

蔡京的政治生存能力卓尔不群,其原动力就是静观情势,等待机会,再豪取天下钱财。他知道赵佶舍不得他,等舆论平息,很快就会下诏令他官复原职。所以蔡京每每受贬,十分从容与安心,只当是官场拼搏过于劳累而中途小憩。其间,蔡京会收集官画,托付宦官献给赵佶,以此让赵佶时刻惦记着他。于是赵佶一高兴,就会把蔡京召回京都,续任宰相。就这样,赵佶从公元1101年执掌皇权到公元1126年,共四次罢免蔡京,又四次起用蔡京。蔡京任相共达17年之久。

蔡京过着妻妾成群的日子,养有八个儿子,其中大有出息的人不在少数,蔡京家族可谓官势显赫,权倾朝野。但是贪也似乎能遗传,这一家子有权有势,可就是贪得无厌。

不可捉摸的是,作为皇帝,赵佶为何一直倚重蔡京,直到自己退位?公元1125年,大金铁骑向南驰骋,直逼京都开封,北宋江山一触即溃。公元1126年,赵桓即位。由于蔡京之贪名扬全国,又有多人举报,赵桓为顺应民意,向蔡京问罪处罚。

蔡京经过了大风大浪,知道眼前的事该怎么处理,于是他认罪态度端正,还写了一份深刻的反省书,就这样把赵桓糊弄住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如此巨大,本来应该判死刑,可赵桓一开恩,把蔡京判了个“死缓”,发配到岭南韶关去“劳动改造”,而且并未没收其财产。

赵桓没杀这个罪大恶极的贪官,可百姓却饶不了他。被判刑之后,蔡京选择水路向南流亡。沿途百姓目睹一艘船只满载着这个著名贪官的金银财物以及妻与妾,愤恨不已,于是百姓自觉形成了北宋体制外的民间“反贪联盟”。

当时,从开封到长沙大约1500公里,沿途没一家旅馆接纳蔡京一行,而且不论白案红案的餐馆,一听说蔡京来了,宁可饭菜馊了,也不卖给他。

蔡京以为自己还在朝廷,趾高气扬地开高价,但百姓穷得有骨气,嫌他的钱脏了手,就是不要!

如果说一个两个百姓这样对蔡京是一种偶然,那么1500公里路上的百姓如出一辙的行为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观,于是蔡京沿途没买到一口饭、一盘菜甚至一杯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最后蔡京一行只能住到长沙城南的一座破庙里。

不久之后,北宋晚期这个权势遮天的宰相被活活饿死了……

(摘自《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第2期 图/陈明贵)

黄小凡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提倡“改良文学”。蔡元培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遂邀请其来北京大学任教。9月12日,51岁的蔡元培在六味斋为27岁的胡适设宴接风,这标志着两人正式交往的开始。

初入北京大学,胡适感到压力很大,毕竟北京大学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学府,要在这样一个极富挑战的新环境里站稳脚跟,不要说学生和同事的不信任,就是他对自己也会产生几丝怀疑。

胡适在北京大学登台讲课的头一天晚上,蔡元培来到他家。起初胡适不清楚蔡元培的来意,一个劲地说东说西,蔡元培只是耐心地倾听着。后来,胡适意识到有点奇怪,于是停下来想问蔡元培找他有何事,还没等胡适开口,蔡元培就起身告辞。走到门外,蔡元培忽然在黑暗中停住,对胡适说:“我聘你到北京大学来,就代表我非常信任你。”说完这话,蔡元培就走了。

胡适在原地站了一会儿,终于明白原来蔡元培是来给他打气鼓劲的。想到这,胡适回到屋内,将第二天要讲的课又温习了一遍。

和帮陈独秀一样,蔡元培也帮胡适造了假。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一,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奠定他学术地位的著作。蔡元培以校长身份作序予以推介,在序言中说:“留学西洋的学生中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容易多了。”这些话是写给那些保守派看的,强调胡适的家学“汉学”,这样一来便可以让胡适少受攻击。

这种表扬其实完全是张冠李戴,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时特地提及“我也顺便更正一项过去的错误记载”,即“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拙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写的序言中,曾误把我家说成是世居绩溪城内胡氏的同宗,但是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家并非同宗”。

然而,这种作假恰恰反映了蔡元培用人哲学的核心。聘请一个人主要看的是核心竞争力,至于别的,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蔡元培大力聘用年轻学者。

据北京大学1918年年初的统计,全校教员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龄仅30余岁,其中陈独秀39岁,梁漱溟24岁,徐家璜25岁,朱家骅26岁,李大钊、刘文典、胡适均28岁。这在当今的大学是无法想象的。

(摘自《看历史》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赵佶蔡京汉学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对“欧美汉学通史”的一种追求
两者须得兼
《瑞鹤图》传说
《瑞鹤图》传说
评阎国栋教授《俄国汉学史》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实话
赐你一张琴
蔡京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