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诞,有什么不可以

2017-06-10苏李婷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8期
关键词:洋节文化观外来文化

苏李婷

今年的圣诞节尾随着冬至而来。苏州人的冬至是大如年的,一定要全家团聚,祭天祭祖。所谓“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太仓这个不怎么重视冬至的地方,圣诞的味道愈加明显地浓于这一传统节日。看看各个商家挂出的巨幅广告,听听满街飘荡着的节日颂歌,你不得不承认,在今年冬天的这场PK中,圣诞老人又一次轻松取胜。

不仅是圣诞,同样舶来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也在黄土地上大行其道。于是,不少人以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绝望地声称: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绝种于我们这崇洋媚外的新一代;明明是中国人,又不信基督,一群尚无思想的青年人屁颠屁颠地跟着那个大胡子的外国肥佬跑,简直是长外国人的士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这样的担忧,某种程度上确乎不是杞人忧天。在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势必遭遇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可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形势想得如此糟糕,至少在过什么节的问题上,不必如此严肃地试图将洋节拒之门外。更多的年轻人,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制造快乐、释放压力或者感受浪漫的机会和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不是盲目地崇拜什么外来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遭青年人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略显古板与沉闷。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缅怀屈原,比如春节更多是沿袭传统。千百年来千篇一律、缺少新意的庆祝方式,的确不能让大胆创新的年轻人兴奋起来。相比之下,洋节就自由了很多,也更注重个人的参与。快乐、惊喜与童趣是其主旋律,而这些,恰恰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现代人所渴望的。它们仅仅是提供了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而已,大可不必心怀警惕地视之为一种文化入侵。

洋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告诉他人你的爱。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都给了人们表达爱的机会,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羞于启齿的。但这种精神交流,却又是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爱与被爱,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他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这样一种对“爱”的宣传与播撒,为何不能被中国人所追捧。

我们过圣诞,不是崇拜西方文化,只是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一个表达爱的契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积淀。前些日子“红楼热”“三国热”等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也能让年轻一代疯狂,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像对待圣诞节一样为周围人所知。在国人为自己的文化危机而担忧的同时,美国人也正在世界的另一头嚼着中国菜,学着中国话,研究着《论语》和孔夫子……可见,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圣诞节,让我们一同欢呼。

点评

本文批评的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此类文章要写出新意,首先对所论述的问题要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善于从中提炼精辟独到的见解,言他人所未尝言。

综观全文,作者立意精准,阐述理由时条分缕析,对比剖析入情入理,体现出较为缜密的思維和相当不俗的认识水平。尤其是篇末处论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既体现了辩证的文化观,也是对某些人狭隘视野的有力拨正。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学生,指导并置评:唐惠忠】

猜你喜欢

洋节文化观外来文化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跟踪导练(五)(4)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