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瑰丽奇珍 曼妙生辉

2017-06-09高劲松

东方收藏 2017年7期
关键词:粉彩镂空光绪

高劲松

《瓷史》记载“瓷器至满清则无美不备矣”。清代我国的制瓷业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所制造的瓷器胎质细腻、釉色莹润、色彩绚丽、雕工精细,如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繁花似锦的粉彩瓷,更有多种新的工艺技法的发明,为我国的陶瓷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江西省博物馆藏文物丰富,珍贵文物多达万余件,其中又以瓷器最具特色,数量多,品质高,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色釉瓷

颜色釉,是瓷釉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指在釉浆中加入含有某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其原理是釉料中加入的不同金属物质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的条件下,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面,成为颜色釉。颜色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原始瓷的生产,至魏晋时期,青釉开始大量出现,到唐代则出现了以黄、绿、紫为主的三彩,宋元以后,颜色釉更加丰富,清代唐英的《陶成纪事碑》记载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实际烧制中其种类更加多样。目前,留存于世的雍正、乾隆时期官窑颜色釉瓷器,名目繁多,品种多变,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水品。

这件清乾隆松石绿釉五蝠纹碗,口径8厘米、足径6.6厘米、高8厘米,碗口外翻,圆腹圈足。胎细致密,器内壁以玻璃白底,润如凝脂,口沿描金边,外壁施松石绿釉至足底,色泽淡雅,底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三行篆书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器物外壁上沿饰如意云头纹,中部饰五只暗纹蝙蝠,画笔生动精美,寓意吉祥如意,五福临门。器物外壁所施松石绿釉为绿釉的一种,又美其名曰“西湖水釉” ,属于以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出的绿釉新品种,其发色青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称其为松石绿釉。器上口沿的金边则采用金粉作为材料,即用笔来勾画金线,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描金工艺。这件清乾隆松石绿釉五蝠纹碗俊秀别致,空灵精巧,蝙蝠栩栩如生,线条勾勒细腻而娴熟,展现出御窑厂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本品相同的实物少见于世,这件器物可以说是乾隆时期少有的佳品。

颜色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工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被广泛使用于民间日用器和陈设器,有的还被严格地使用于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

粉彩瓷

粉彩其名,最早见于民国初年,其制作方法源于五彩瓷,又借鉴欧洲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釉浆中由于加入了“玻璃白”料,即引入“砷”元素。玻璃白是含铅化合物,由红丹、石英、硝酸钾及氧化砷配制而成。因此,材料中有种乳浊不透明的粉质感,故而得名粉彩。粉彩瓷初创于康熙朝,但这一时期粉彩器物存世甚少。《陶雅》记载:“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江西省博物馆藏几件清代时期粉彩瓷器却也得雍正朝真传,小巧精致,更有富贵之气。

自乾嘉以降,景德镇的陶瓷发展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王朝进入了所谓的“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社会局面有了一个短暂相对稳定的阶段。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廷和东、西二陵烧制了为数不少的精美瓷器和祭器,使得长期不景气的御窑厂生产稍有恢复。

根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和光绪二年(1875年和1876年)先后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粉彩和各色釉大器。”光绪十年(1884)为慈禧五十大寿赏赐用瓷的烧制,花费白银一万五千两;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大寿,仅烧制头批瓷器就耗银八万九千九百两,第二批又补入了三萬一千二百两,此外赏赐百官和更换祭器又用掉了白银三万九千四百两。其后,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时又花费白银三万八千五百两。仅光绪年间《清档》有记载的历年御制瓷器,共用去白银三十万两之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耗费巨帑之多,实在是令人震惊。正因如此,在晚清各朝燒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无论是在品种、数量及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以下两件器物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件粉彩堆贴八宝九龙纹盖盒,高14.2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1.6厘米。器物呈半球形盖,浅弧腹,矮圈足,盖面堆贴九条纹龙,姿态各异,雕工细腻,龙目和宝珠均可活动。盖壁堆贴结带八宝纹一周。器壁堆贴结带暗八仙纹。腹下雕刻水波纹,浪花飞溅,层次丰富,内施绿松石釉,釉下有暗刻纹饰。底部施黄釉,足底为绿釉,刻绿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

器物所使用的堆塑手法是陶瓷器中重要的装饰技法之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青釉谷仓罐等技法就是这种装饰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工艺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的坯体上,然后直接或者施釉入窑烧制。在这件器物上展现出了乾隆时期非常流行的绘画与堆贴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其手法新颖别致,浑然一体,耐人寻味。此器应为光绪时期仿乾隆物,晚清时仍采用此法装饰器物,虽然精致、细腻,但与乾隆时期同型器物相比,仍有逊色。

绿釉镂空瑞兽轮花纹香薰,通高8.4厘米、球径6.5厘米,摆件主体呈球形,镂空与捏雕相结合。球体空心,表面镂出轮花,上下各一大朵,侧面分为上下两层,各镂轮花四大朵,均分四方,大朵花间镂出小轮花。上部贴塑五只瑞兽,居中一只口衔飘带,通体施绿釉。下附一乌金釉底座。此摆件胎体轻薄,造型精美小巧。球体采用镂花技法,制作工艺难度极高,是晚清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其纹饰以五只瑞兽镶嵌亦有古风之意,使用镂空工艺,体现出这一工艺在清代的成熟。镂空工艺亦称镂雕、透雕,是瓷器重要的装饰技法之一。其方法是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的纹样一般较为简单,多为几何形图案。这种技法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后来继续沿用,并有很大的发展,在清代其工艺更加复杂,多变。

而香薰的出现则体现出古人对于焚香有着某种程度的追求和喜好,直至焚香不断地被神化,从一般生活需要发展到宫廷、宗教、礼仪等方面,从实用发展到神圣。由于焚香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焚香器物的迅速发展,因此制作出适合每个阶层需要、种类繁多的焚香器具,来满足焚香者理想、信念、心愿等方面的需求。

焚香对于文人墨客,乃是高雅之事。追溯焚香,乃源自宋元时期,是文人雅士闻香与参禅的人生态度。宋代诗人陈去非的《焚香》有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文人把熏香赋予理想化,在自我的意境中畅游。焚香于宗教,乃是一种崇高的仪式,亦是一种修道的重要手段。对于这件绿釉镂空瑞兽轮花纹香薰,它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器物,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哲学的态度。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精华。江西省博物馆藏瓷器自成一体,名品众多,传承有绪,是我们研究、鉴赏中国古代瓷器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猜你喜欢

粉彩镂空光绪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镂空幻想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拼折镂空立方体
镂空窗花朵朵开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对一枚镂空花钱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