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邛窑古瓷中的彩绘瓷

2017-06-09伍秋鹏

东方收藏 2017年7期
关键词:釉上彩收藏者彩绘

伍秋鹏

“川窑”,是民间收藏者对四川、重庆两地古代陶瓷窑口的统称。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历史上瓷业发达,从东晋、南朝至明清时期,窑火从未间断,尤其以隋唐——两宋时期的瓷业最为鼎盛。目前已发现古代窑址约200处,分布在四川、重庆的20余个区、县、市、自治州。川窑古陶瓷按产品的釉色,大致可以划分为青瓷、黑瓷和白瓷三大窑系,即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青瓷窑系(邛窑系);以广元窑、涂山窑、金凤窑为代表的四川黑瓷窑系;以磁峰窑为代表的四川白瓷窑系。

川窑古陶瓷的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有贴塑、划花、刻花、印花、剔花、戳印、堆塑、彩绘等多种。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的时间早,延续时间长,装饰手法多样,在中国彩绘瓷发展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宋代川窑的广元窑、金凤窑、西坝窑、清溪窑、涂山窑等受北方磁州窑的影响,也烧制部分白釉褐彩、黑彩瓷器(图1、图2)。本文的重点是谈四川邛窑青瓷中的彩绘瓷。

四川邛窯彩绘瓷最早出现于隋代,在邛崃十方堂窑、成都青羊宫窑及郫县横山子窑均发现绘有褐色联珠纹、草叶纹的器物(图3)。唐宋时期,四川邛窑系诸窑广泛流行以褐色、绿色为主,兼有青、黄、蓝、黑等色调的彩绘装饰,这些彩绘有的用单色(褐色或绿色),有的褐、绿二色或多色同时应用。另外还发现少量的铜红彩。所用彩料的主要呈色剂是铁和铜,主要纹饰有联珠纹、套圈纹、花卉纹、草叶纹、圆圈纹,以及釉下褐、绿、黄斑纹等。陈丽琼教授将唐宋时期邛窑系青瓷的彩绘的纹饰风格概括为图案画、没骨画、散点画、斑块纹等四种类型。

邛窑彩绘瓷的装饰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点彩、斑彩、绘彩、刻花填彩、釉绘彩、文字等几种。点彩,即将褐、绿等色的颜料以点的形式施于器物的口沿、器身、柄、流、耳、盖等部位(图4)。斑彩,即将褐、绿、黄、蓝等色彩料以斑块的形式施于器物的口沿、器身、流、把手、器盖及雕塑品的头、身、足、尾等部位。斑彩一般是单独使用,有时也与点彩结合使用(图5、图6、图7)。

绘彩,即使用毛笔在器物表面绘制纹饰。绘画方法可分为两种,实笔绘和没骨法。实笔绘,不用勾勒,也无渲染,以寥寥数笔绘出兰草、卷草、水草、朵花、棱格、圆圈、卷云、直线、曲线等(图8—图14)。没骨画,即以彩料直接点染出花卉纹饰,与国画的没骨画法相似,多用于牡丹纹的绘制,花、叶浓淡分明,层次丰富(图15、图16)。

劃花填彩,是在器物的胎上刻划出鱼纹、莲纹、卷草、花卉、人物、龙纹、凤鸟等图案,在图案上填绘绿色或青黄色,纹饰的周围施另一种釉色,以突出刻划纹饰的主体地位。划花填彩装饰多见于大盘、香插、壶、瓶、梅瓶、砚台等器物上,以邛窑系琉璃厂窑产品为多(图17、图18、图19)。琉璃厂窑的划花填彩大盆,有许多学者和民间收藏者认为是唐代器物,在博物馆藏的陈列中,有的标注为唐代,有的标注为宋代,其真实的年代应该是宋代,具体地说应该是南宋。在北方磁州窑系和钧窑系中同类造型和尺寸的大盆的年代一般是金代或元代。四川烧造的这类划花填彩大盆,不会超越时代共性跳跃到唐代。这类大盆上出现的婴纹、攀枝娃娃等图案也是从宋代开始才流行的纹饰(图20)。此外,还发现比较典型的宋代圈足的划花填彩大盘(图21、图22)。

釉绘彩,四川民间收藏者多数称之为“沥彩”,认为与沥粉画的特点相似,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这种装饰的特点在于用釉料进行绘画,纹饰凸起于器物表面,因此定名为“釉绘彩”。四川古陶瓷上的釉绘彩装饰,始于五代,流行于两宋,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四川地方窑产品上仍有应用。除邛窑系诸窑外,这种装饰方法在广元窑、西坝窑、磁峰窑等窑口的产品上也有发现。邛窑系陶瓷的釉绘彩装饰一般是将黄褐色彩料绘于酱褐色、酱色、青色釉面上,形成线条、网格、斑块、花卉等具有凸起效果的纹饰(图23—图26)。有的釉绘彩纹饰直接施于器物胎上,然后在图案之上再施青釉,釉绘彩纹饰在瓷器烧成后成为釉下彩。

文字,邛窑器物上以彩料写成的文字发现较少,多数器物上的文字内容均较简短。内容以表明器物用途、姓氏、日期、吉语为主(图27)。在唐代邛窑器物上目前尚未发现像长沙窑那样的诗文装饰。

目前多数学者和民间收藏者都认为邛窑彩绘瓷是釉下彩。事实上,邛窑彩绘并非全部都是釉下彩,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釉上彩。从实物观察,邛窑釉下彩绘的色彩鲜艳,彩绘之上常有均匀润泽的釉层。在一些器物上,釉层没有完全覆盖纹饰,可以清晰地看到,彩料位于化妆土之上,彩料之上又施青釉。邛窑釉上彩,是在器物的素坯上先施青釉,然后在青釉上绘纹饰,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釉上彩与明清时期的二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不同,有学者称其为“高温釉上彩”。从实物观察,釉上彩绘的色彩多较晦暗,有的纹饰在烧制过程中熔进釉中,多数纹饰浮于釉表,用手抚摸有凸出感,彩料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彩绘之上一般无明显的釉层。现代科学测试也表明,邛窑彩绘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张福康先生在研究后认为,“少数邛崃窑和长沙窑彩绘瓷也用高温釉上彩的方法制成,所以作者认为把这两个窑的彩绘瓷笼统地都称为釉下彩似乎不妥,建议改为彩绘瓷,这样与实际情况相符。”近年栾天、毛振伟、王昌燧等学者采用SRXRF探针技术,对邛窑彩绘瓷残片进行了线扫描分析,确定彩料在釉层中的位置,结果表明邛窑彩绘瓷器中既有釉上彩又有釉下彩。

目前有一些研究者和民间收藏者将邛窑彩绘瓷和三彩器混为一谈,将邛窑彩绘瓷称为“邛窑三彩”“邛三彩”“绘三彩”“釉下三彩”等。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馆陈列展览的器物及文字介绍,也将邛窑彩绘瓷称为“邛窑三彩”。事实上邛窑彩绘瓷和邛窑三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器物。 “邛窑三彩”是指邛窑烧制的具有与中原地区唐三彩相似的风格特征的产品,只有这类产品才是真正的“邛三彩”。

唐宋时期的邛窑彩绘瓷除装饰手法多样外,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彩料颜色丰富,特别是釉下多彩的使用,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新。彩绘瓷的兴起,是唐代瓷器装饰的突出成就之一。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于隋代,虽然它的装饰题材不及长沙窑丰富,绘画水平也较长沙窑略逊色,但它出现的年代却比在唐代中晚期才出现的长沙窑彩绘瓷早约200年,因而很多学者都认为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猜你喜欢

釉上彩收藏者彩绘
《圆梦》釉上彩瓷瓶 作者:余晓霞
瓷画艺术家
王延天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月光的收藏者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汇集》古籍收藏者索引
彩绘“未来之星”
彩绘玻璃
彩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