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苦旅: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变迁与意蕴研究

2017-06-09祁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余秋雨散文

祁铭

摘 要:余秋雨是现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也是与众不同的一位散文作家,他所创造的散文内蕴有自身独特的宁静与厚重之感,同时又不失简约、优美和凝练之气。通过对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理解,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散文中的独特文化风格和意蕴,其浓厚的文化气息深刻地折服了每一位读者。在这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之中,散发出令人无法阻挡、无法抗拒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以文化为其鲜明的主题,突出表现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回顾、隐忧与重塑等内容,其独特的文化反思触动了国人追寻文化之根的神经。他的散文《文化苦旅》之中表现出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出自身特色化的美学风格,开创了一代学者散文之新风。我们重点探讨余秋雨散文《人生苦旅》中的文化意蕴,欣赏和领略其不可比拟的美学魅力,更好地体味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其对文化人格的追寻。

一、散文《文化苦旅》的文本风格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在文本风格上显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格和特征,他的文本风格既华丽又素雅,修辞丰富、句式活泼,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快感。

在散文《文化苦旅》之中,有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如:节奏感强烈、逻辑严密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反问、夸张、借代等,这些丰富修辞格的适当运用,使散文显露出极高的诗性表达境界。同时,作者还充分运用了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将语言置于全新的语境之中,重构其新颖的内涵。另外,在散文的结尾部分,还运用了点睛之句,这些语句或气势磅礴、或短小精悍,显现出音韵和谐、自由活泼之感,显露出其独一无二的诗性表达特征和风格。

二、深刻感悟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在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中,全文弥漫和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意蕴,也可以使读者清晰地把握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和反思脉搏,感知作者作为文人身份的使命自觉,在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的视角之下,作者对中国的特定历史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诠释。

(一)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变迁

余秋雨在其散文《文化苦旅》之中,立足于“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回顾中国千年的璀灿文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作为文人身份的反思和慨叹。面对王道士的圆寂塔,作者发出了深沉的慨叹:闻名遐迩的敦煌艺术瑰宝在中国官员的无知之中,丧失了其巨大的价值,在缺少对中国文物的保护意识之下,将其交由一个王道士加以看管,致使珍贵的艺术文物成为了廉价的交换品而散落世界的各个角落。面对变幻莫测的莫高窟,作者对这个无与伦比的文化精品发出了慨叹:丰富变幻的莫高窟的不同线条,似乎都在诉说一个超越宗教的狂欢故事,讲述着中国不同朝代的独特艺术气质和本真面貌,这些或浓郁、或柔美、或壮丽、或精细、或拘谨的线条之中,都内蕴有不同年代的传统宗教文化意旨和精神,让人慨叹不已!面对坍塌已久的阳关,作者也慨叹这个凝聚了壮美人生和艺术情怀的阳关:在那个朝代里,九州的画风不再,被朝廷罢黜或驱逐的官臣成了出关的文人,极具文化音韵的胡笳与羌笛也丧失了其独有的旋律和腔调,成为了阳关上士兵的哀音。面对缺少了王者风范的千年苏州,作者感触其作为文化后院的寂凉:这个昔日的金陵皇院,如今缺少了殿阙的森然,唯留一院寂然的园林,令人感怀和体悟;昔日排场宏大的官轿不再,缺少了一种肃杀的气致。面对诗意般的天柱山,作者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抵制之情和愤懑之心,慨叹和感怀诗意不再的天柱山,在战争的洗礼之下再也没有居家的场所。面对著名的天一阁,作者感怀一个家族对传统文化的苦守和坚忍,慨叹中国文化流传与保护中的艰辛与不易……

(二)深度解读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余秋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濡染和浸润,沉浸于高雅、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致和高雅的内容所折服,极力盛赞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面对莫高窟,作者赞美其吐纳百代的历史胜迹、工匠者的艺术创造、宗教之美的艺术殿堂。面对阳关,作者盛赞唐人豪迈自信的风范和沉着安详的艺术洒脱。面对白莲洞,作者流露出对先民的钦佩和赞誉。面对前古未有的三峡之风,作者颂歌其中的叛逆与坚强精神。面对浩渺优美的洞庭湖,作者流露出对中国无限、多元文化的欣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与神秘……在这些高雅、典范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可以看到它们对于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意义,唱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赞讴歌。

从另一个方面,作者余秋雨也极其理智而冷静地解读出中国传统文化内隐的缺憾,也使作者不禁发出扼腕长叹之声:中国传统文人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并非是一种特有的特质,而是一种缺少沟通和理解的无奈之举;诗意般的江南小镇缺少文化的深度和吸引人心的力量;封建专制对于传统文化的扼杀和泯灭,导致中国传统文人的力量渐弱;人口大国缺少真正的诗人,而只是用一些破旧、残缺的神话赖以支持和维系;以沈万山为代表的经济型人格与官场人格的冲突和矛盾,揭示出官场的尔虞我诈及险恶之境;本以雅致、宁静为韵致的古典园林,却被接踵而来的拥挤与嘈杂所破坏,丧失了其本真的韵味和文化吸引力;中国传统文明过于文雅风气,导致社会丧失了其应有的生命和活力……

通过上述的文化散文创作内容,作者余秋雨表达和流露出自身的文化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不失为特色的文化篇章。

(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

1.厚重的家园寻找观念。在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之中,不同的部分之中都流露出厚重的家园寻找意识和观念。其中,在《寂寞天柱山》之中,诗人想在天柱山之中寻求一个落脚之处,却因战争的祸乱使之丧失了自然的美景,在回顾天柱山的變迁之中,作者也表达出对“家园”的命题的思考和体悟。在《阳关雪》之中,作者通过“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的语句,表达出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渴念之心,也恰如其分地流露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意识,尤其是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士,他们的思乡之情极其浓烈而深刻。在《华语情结》之中,外籍华人正是通过对自己母语的坚守,来固守自己内心中对中华民族的信念,借此留住自己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为灵魂寻求一个安身之处。

2.追求淡泊、安定的生活。作者余秋雨在散文《人生苦旅》之中,将江南小镇视为淡泊、安定生活的意象,用“小桥流水人家、鲈鱼之思”等语句,表达出中国文人内心的人生哲学的生存意象,通过对江南小镇的向往和追求,揭示出人们对于沉静、专注、温情生活的渴望之心。

3.文化真义与“苦旅”的融合。作者余秋雨认为“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只有与艰难相随的诗意,才是令人震撼和厚重的诗意文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向浮薄和庸俗。通过对《庐山》的真切体悟,可以感受到文化真义与“苦旅”的融合实质,正是这种山水的苦旅、心灵的苦旅,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世俗的超拔,实现对世俗阻难的逾越,达到生命智慧、文化感悟与山水风物的熔铸。

三、追求中华民族的健全文化人格

作者余秋雨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开始对文化人格學的探索,他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复归”与中国文学的“国民性”相映射,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实现对中华民族健全文化人格的思考和探索。

(一)理想的健全人格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意识观念之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深入骨髓,也使中国文人形成了一种封建社会特有的科举人格,他们以封建统治为核心,表达出内心的悲喜、愁怨、退隐与发达,这就使中国的文人丧失了独立性的文化人格,作者对其表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态度。他还批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价值取向,对于文人入仕提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见解,中国文人一旦入仕,便难以实现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如:自称楚臣的屈原的柳宗元、被贬的白居易和苏轼、退隐自慰的隐士林和靖。

余秋雨则在散文《文化苦旅》中倡导理想的健全文化人格,他认为刚健有为的主体精神和独立创新的前瞻意识是理想健全文化人格的本质,并且还应当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他所推崇的实干家——李冰,就因修筑造福千年的都江堰而成为了知名的实践科学家;督造宝带桥的朱祥也是余秋雨推崇的人物,他不愿入仕,却为民生着想,是刚健有为的主体精神的代表……

(二)余秋雨的文化人格观

余秋雨的文化人格观的形成受到诸多元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第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渗透。荣格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纠偏,他倡导对人类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的挖掘,更好地保有人类的完整人性。余秋雨则吸纳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渗透,对中国文人原型进行了文化人格的评判,在与历史精魂对话的过程中,使文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更为宽阔,使文人的自我生命体验更为持续。其二,现代人本思想的渗透。余秋雨的散文《人生苦旅》也烙刻了文化转型的印记,渗透了现代人本思想和理念,从更为多元的角度探索和思考主体价值意识,尤其关注人的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其三,地域人格文化的渗透。在《上海人》中,作者分析了上海人人格结构的心理走向,分析和评判上海人的群体人格,通过对皇帝重用的精明的徐光启的分析,倡导一种雅俗文化的巧妙平衡与协调。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哲理,作者将理性融入到对山水景观的描述之中,将学理注入到历史变迁的跌宕起伏之中,使山水具有人格情感,实现了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的还原,打造出独特的“历史造象”的散文风格。作者余秋雨在“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诗性描述和表达之中,形成了以文化人格、生命价值为本位的对话风格和文化意蕴,展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实现了对于人生真谛和历史文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春梅.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J].理论界,2015,(08):115-123.

[2]任雪松.从《文化苦旅》中看余秋雨散文的价值[J].科技信息,2012,(25):470.

[3]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23-126.

[4]罗成军.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86-88.

[5]郑艳.试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再读《文化苦旅》[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4-48.

[6]王新菊.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谈起[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4.

[7]彭志芳.再读秋雨——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32-34.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余秋雨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余秋雨投其所好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