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黑色旅游研究综述

2017-06-09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黑色文献旅游

李 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芜湖241002)

中国黑色旅游研究综述

李 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芜湖241002)

对我国学界涉及黑色旅游的文献,从论文数量、发表时间、研究视角及方法、刊物级别等角度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黑色旅游领域的未来研究需尽快建立并完善学科体系,增强理论的原创性,关注概念界定,解决历史原真性与政府主导性的矛盾,以及积极与相关学科对接整合。

黑色旅游;不和谐遗产;旅游体验;旅游开发

黑色旅游活动由来已久。从古罗马斗兽场残暴野蛮的血与沙中,从火光褪尽尘封千年的庞贝古城里,还有滑铁卢战场上那些作壁上观的贵族们好奇的眼神中,乃至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矗立入云的烟囱和堆砌成山的头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冰冷凄凉的姓名墙以及纽约“零地带”上的残垣断壁,无不述说着一幕幕交织着血腥、恐怖、灾难、战争和死亡的历史画面,也见证了黑色旅游悠远的发展历程。然而长期以来,黑色旅游的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支撑,呈现出无目标、无体系的盲目发展局面。自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学者才将研究目光渐次投向这一领域,并陆续出现了诸如黑色景点[1]、死亡旅游[2]、不和谐遗产[3]、病态旅游[4]等一系列用以描述黑色旅游现象的专有名词,但由于这些概念的涵盖面或失于狭窄或流于宽泛,故而并未获得普遍认可。而1996年由列侬和弗勒两位学者正式提出的“黑色旅游”[5]这一概念因为其广阔的视角和相对准确的表述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肯定。特别是在2000年,当二人合著的《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6]一书正式出版后,有关黑色旅游活动的研究开始逐渐升温,进而成为了当今西方旅游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国外主流学者对黑色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概念界定、黑色旅游者行为特征、黑色旅游展示和历史原真性的争议、黑色旅游的影响”这四大主题深入展开[7],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世界范围内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营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黑色旅游似乎从来就不甘“俨然众人矣”,它那与生俱来的“特立独行”注定使其成为一个饱含争议的话题,爱之誉之者无处不存,恨之毁之者亦大有人在,人们对黑色旅游有着太多的现实疑问和道德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黑色旅游的确是后现代主义在旅游学科的一个“暗示”[8],而这,正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拨云见日,答疑解惑。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黑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同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探讨,希望能述前启后,抛砖引玉,为将来我国黑色旅游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我国黑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人,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一向是讳谈死亡的。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已让“趋利避害”“重生恶死”的思想如烙印般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基因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难理解,这种固有观念给黑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思维障碍,“道德沦丧”“病态”“消费痛苦”一度成为黑色旅游的标签。但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以及“体验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异军突起,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旅游者越来越倾向于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旅游方式,这给中国黑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与此同时,针对该领域的传统道德伦理桎梏也渐趋“消融解冻”。在此基础上,相关理论研究自然应运而生。笔者以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两大主流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为基础,拟从论文数量、发表时间、研究视角、刊物级别等角度对我国黑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加以梳理。

1.1 论文数量

以“黑色旅游”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与维普网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结果),时间跨度为1979年初至2016年9月底,检索日期为2016年9月20日,共计得到相关文献75篇(不含通讯报道类文献),其中,硕士论文9篇,各类期刊文献66篇。而以同样方式检索“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关键词,所得文献数量均远远大于75篇(如图1)。这说明尽管近年来对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正逐渐兴起,但是与旅游学界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相比,仍然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相关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论文类的系统阐述更是凤毛麟角。平心而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图1 黑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研究领域文献数量之比较

1.2 发表时间

从发表时间(见图2)来看存在以下特点。首先是我国的黑色旅游研究起步晚。在上述检索期内,我国学者直到2006年才开始发表黑色旅游领域的专项研究论文,相较于国外,起步无疑是晚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公认是刘丹萍、保继刚二位学者在其合著论文《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9]中最早引入和阐释黑色旅游概念的,然而由于该论文题名不含“黑色旅游”,故不在本次检索范围内,但其发表时间亦为2006年,因此并不影响上述结论。第二个明显特征是从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激增,在图中呈现明显的波峰状态,究其原因,当为时势使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仿若一颗惊雷,彻底改变了国人对待死亡时惯有的讳莫如深之态度,“重生恶死”的固有观念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而现代媒体的巨大传播能力更使得我们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恐怖的死亡。一座座颓然倒塌的校舍楼房,一个个转瞬即逝的脆弱生命,一首首催人泪下的大爱壮歌,无不“强迫”着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思索人生的方向。同时,出于重振当地经济的需要,发展旅游也被广泛列入了各受灾区震后重建的规划中。毫无疑问,这种思想桎梏的解体和现实需要的推动正是广大学者对于黑色旅游研究热情高涨的根本原因。最后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后黑色旅游的研究基本处于区间震荡状态。如2010年呈现波谷状态,2012年又达到波峰,2011与2013年则相对持平、处于中间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整体灾难情绪的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渐趋平稳。但从年发表数量来看仍属“冷门”,小众化特征显著,这与黑色旅游在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是一致的。

图2 黑色旅游相关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

1.3 研究视角及方法

众所周知,研究视角及方法能很好反映出对某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一窥其总体研究水平。目前,我国学者的黑色旅游研究视角主要包括研究综述、旅游动机、旅游伦理、利益相关者、旅游资源、旅游营销、发展机制以及开发模式(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到,开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两大应用类研究处于主导地位,占文献总量的51%。而旅游动机、旅游伦理、旅游资源等基础类研究合计仅为24%。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黑色旅游研究的突出现象是重应用轻理论,基础研究有待加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目前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动机发生机制等基础领域尚存在诸多争议,难以统一,文献数量本就有限。而我国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相关研究多以西方现有成果为基础加以展开,原创性较少,故受西方研究现状所限,其成果不多也不足为怪。其二,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旅游业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牵涉范围极广,加之黑色旅游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因此对于黑色旅游开发及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热情格外突出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态势是一致的。

图3 黑色旅游研究视角分类图

从研究方法来看(见图4),定性研究的文献数量占有绝对统治地位,高达89%,且广泛分布于上述各类研究视角中。定量研究占11%,且仅分布于旅游资源(1篇)、旅游动机(2篇)、利益相关者(5篇)等三类研究视角中,此外,上述定量研究基本集中于旅游者层面(7篇)相关研究,涉及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旅游意愿和旅游者行为模式等主题。以上数据说明,在我国目前的黑色旅游研究中,重论轻证现象广泛存在,性量研究极不均衡,富于主观分析和论断,鲜有客观统计与实证,从而使得众多研究结论说服力不强、可行性不高。与此同时,在屈指可数的定量研究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即需求层面的定量研究较多,供给层面的研究则严重缺乏。上述现象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黑色旅游的小众化特征使得各类数据相对有限,不利于定量研究的开展;但另一方面也与部分学者急功近利,避重就轻的治学态度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定量研究势必涉及到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且通常无“章”可循,研究周期长,消耗精力大,这些因素往往成为让研究者望而却步的“悬崖峭壁”。

图4 黑色旅游研究方法分类图

综上所述,从研究视角和方法来看,国内黑色旅游研究的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总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1.4 刊物级别

文献所载刊物之级别直接反映了该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依据国内多数高校使用的期刊分类方法,拟将国内外卷帙浩繁的各类期刊(不含学位论文)分为四类(见表1),并以此为基础对上述文献加以梳理,从而进一步体现我国黑色旅游研究的现实格局。

表1 国内外期刊等级分类

经统计,在上述66篇期刊文献中,登载于一类期刊的为0篇,二类期刊为11篇,三类期刊为13篇,四类期刊多达42篇,刊物级别分布呈明显的梯形结构(见图5),这再次说明目前我国黑色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相关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并未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图5 黑色旅游研究文献所属刊物之级别结构图

同时,通过进一步对上述不同研究视角下刊物级别的分析可以看出(见图6),不同研究视角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

图6 不同视角下黑色旅游研究文献所属刊物之级别分布图

其中,旅游伦理和旅游营销类文献全部隶属四类期刊,说明上述领域整体研究水平较低;研究综述、利益相关者、旅游资源、旅游动机和开发模式及策略类文献隶属四类期刊比例明显较二、三类为多,说明上述领域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学术质量良莠并存;发展机制类文献所属期刊均为二类和三类,说明该领域整体研究水平较高,学术价值颇受认可,在众多研究视角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黑色旅游研究存在着边缘化、起步晚、原创少的特征,而且研究视角、方法以及重心皆有轻重不等、多少不均之陋,虽不乏少数学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的出色之作,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尚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阶段。

2 我国黑色旅游的研究成果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黑色旅游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但仍不乏精彩之作,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下文将以刊物级别和研究视角为序对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其中,对二类期刊的文献及学位论文将每篇尽述,视其成果价值而别以详略;对三、四类期刊的文献,限于篇幅则选取最具代表性或特异尤佳者述之。

2.1 研究综述类

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述评的对象以国外文献居主,尚没有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的研究。此外,部分学者因述而立,以述评为基础,提出一些原创性的观点。

二类期刊的文献中,申健健、喻学才在《国外黑色旅游文献综述》一文中,通过对大量国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当今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的四大主题并分别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在结语中对上述研究主题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学术价值很高。方叶林等在《黑色旅游外文文献述评》[10]中对黑色旅游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了在概念、动机、体验和影响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分析了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视角,并对主要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述评。该文的亮点是,在概念层面,以文氏图的方式厘清了黑色旅游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在旅游体验层面,强调了并非所有形式的旅游体验都是愉悦的,伤感、恐惧等负面情绪也有可能成为旅游体验,这对于旅游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极具意义。

三、四类期刊的文献中,方叶林等在《黑色教育旅游真实性外文文献研究述评》[11]一文中,提出了黑色旅游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朝着教育和道德层面的发展,在对诸多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着力强调了科恩围绕地点真实性的“三区”划分,并由此创造性地提出了流行区真实性的内涵和黑色教育旅游分类标准,实践价值颇高。佘晶晶、张俐俐[12]在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黑色旅游符号的三角体系,视角独特,但其本质仍然在探讨黑色旅游类型及内容。李经龙、郑淑婧[13]是国内学者中最早开始对黑色旅游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的,开风气之先,为后来黑色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旅游动机类

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思路都是试图分析和掌握旅游动机和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对黑色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类期刊的文献中,方叶林等所撰《战争纪念馆游客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14]一文的价值在于首次在国内黑色旅游研究中以定量方法探讨了黑色旅游动机对体验的作用机理,从而将需求层面的两类基础研究加以整合,无论是研究视角抑或方法都对国内黑色旅游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此外,从是否具备相应动机来确定黑色旅游范畴的方式对于黑色旅游概念界定也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三、四类期刊的文献中,朱俭、何海群[15]在对黑色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黑色旅游的动机,但文章原创内容不多,可以看做是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朱娜、宋玉洁[16]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旅游动机,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但文章多为定性分析,说服力不强。申建建[17]从死亡心理的角度探讨了黑色旅游动机,视角独特,其提出的“黑色旅游能平衡死亡在社会缺失与展示之间的矛盾”之观点对于明确黑色旅游者的心理动因有着积极意义。

在学位论文中,朱俭[18]运用旅游动机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对长沙市居民的黑色旅游动机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获得了该地居民的黑色旅游动机因子、黑色旅游类型偏好以及个体特征与黑色旅游意愿的关系等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亦值得借鉴,但在动机因子的择取上尚具有主观色彩,且未将相应成果推广至实践层面。向丹阳[19]在整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旅游者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旅游者对该遗址的认知程度和主要的黑色旅游动机,并据此结论对中国黑色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虽然由于其研究对象属个案而导致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定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指引了方向。申相迎[20]在分析了早期黑色旅游性质的基础上,对现代黑色旅游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应从敬畏生命的视阈重构黑色旅游的形式和理念。创造性地发现并分析了现代黑色旅游的异化及其原因,以及从敬畏生命的视角提出的黑色旅游在精神层面的开发向度是本文亮点,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启发作用。

2.3 利益相关者类

该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对象是参与黑色旅游活动的各类利益主体,包括旅游者、目的地居民、各级政府机构、其他公众等,或综合梳理、或个别探讨,其重点在于分析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对黑色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类期刊的文献中,《游客满意度与我国黑色旅游供应链发展路径》[21]一文认识到了广大旅游者在旅游供应链中的串联作用,研究了游客满意度与黑色旅游供应链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黑色旅游未来发展的路径,文章将供需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对接,以需拉供,以供适需,应用前景很广。黄文在《民族社区黑色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22]中指出黑色旅游有利于解决民族社区发展中的诸多突出问题,并以汶川地震后的映秀镇为例详细阐述了黑色旅游在当地的实践,虽然文中具体策略由于是个案而致普适性不强,但作者提出的“重塑民族文化的遗产认同”“对地震遗产的保护开发”以及“建立解说系统和实施游客管理”等内容对其他民族社区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三、四类期刊的文献中,黄玉理[23]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研究了旅游者对黑色旅游开发载体的态度,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论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但其样本数据的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性。兰利、宋保平[24]运用类似方法研究了旅游者黑色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其结论对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李丽[25]从目的地居民的灾后心理出发,探讨了居民态度的组成要素及其对黑色旅游开发的影响,指出在现实开发中一定要注意顾及和研究目的地居民态度。熊欣[26]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黑色旅游可能给供需双方带来的心理影响。罗青苗[27]等将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引入黑色旅游的开发实践中,为协调开发过程中的多方利益纠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洪文文、方百寿[28]探讨了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基础进行黑色旅游开发,提出了“政府有限参与和市场自主调节”的双管齐下的开发模式,其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较高。李慧新[29]较为准确地界定了黑色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类型,并分析了彼此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但其提出的对策建议流于空泛,实用性不强。

在学位论文中,佘晶晶[30]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利用相关理论以及计量统计方法,将黑色旅游者的感知价值划分为五个维度,并着力分析了各维度对消费意愿的影响,同时,利用上述定量分析的结果,对我国黑色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其中,将社会记忆理论运用于黑色旅游研究是本文一大创新。尽管该维度目前对黑色旅游者消费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伴随着旅游者对黑色旅游的逐渐认可,对其潜在影响的理论探索及实践价值均不可忽视。邵为强[3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旅游动机、目的地决策等七个层面对黑色旅游者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定量分析。该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均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2.4 旅游伦理类

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分析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黑色旅游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其研究深度和应用价值差强人意。

该研究领域没有二、三类的期刊文献,在四类期刊文献中,申相迎[32]试图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探讨黑色旅游资源及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伦理二重性,立意较新颖,但对于二重性的阐释不够明确。郭章英、傅建祥[33]明确了旅游伦理的内容,清晰地指出了黑色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但在对策层面鲜有新意,实用性不强。

2.5 旅游资源类

目前国内学者对黑色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内涵以及与其他类似资源的异同,总体研究深度较浅。极个别学者对黑色旅游资源之分布展开了研究,应用价值较高。

该研究领域没有二类期刊文献,在三、四类期刊文献中,晏兰萍等[34]从内涵的角度对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异同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学术和实践层面都具有较高价值。王昕等[35]独创性地基于GIS技术对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展开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地域性功能划分以及跨地域资源整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席宇斌等[36]尝试对黑色旅游及其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其中,利用原真性程度和黑色程度来界定黑色旅游资源类型的方法颇为新颖,是本文亮点。黄璨、张俊霞[37]意欲从文化层面探讨黑色旅游资源之内涵,但其仅从审美角度加以挖掘,视域不够宽广,层次稍显单薄。

2.6 旅游营销类

目前,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仅具雏形,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但部分观点尚有可借鉴之处。

该领域没有二、三类期刊文献,在四类期刊文献中,史建强[38]探讨了黑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策略,其提出的五种策略类型颇可采鉴,但具体策略内容或老调重弹或过于理想,实用价值不高。范志萍[39]分析了我国黑色旅游的供需状况、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其提出的影视推动和以点带面之策略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周武生等[40]提出的“曲线”营销思想有利于黑色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广,但其具体措施仍需加以丰富与完善。

2.7 开发模式及策略类

在这一类文献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即宏观的总体开发模式和微观的个体开发模式,以下分而述之。

2.7.1 宏观层面

在总体开发模式中,目前的研究重心主要是我国黑色旅游的总体开发方向、开发环境和开发措施。

在二类文献中,何景明女士在《“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41]一文中,从精神层面探讨了我国红色旅游和黑色旅游开发中的弊病,并提出了对精神类旅游产品开发的四个向度,即对美、正义、人性、自由和理性的阐释,该文旁征博引,行文流畅,言辞优美,读之令人如饮甘醇,回味无穷。此外,文中启明之光俯拾皆是,如“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政治逻辑与专业逻辑共生”及“精神类旅游产品不能仅用市场经济价值衡量”等观点都足能发人深省,开未来研究之新途。

在三、四类文献中,胡传东、罗仕伟[42]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完善了列侬和弗勒的定义,并提出了黑色旅游的宏观发生机制及开发措施。其中,二人对于黑色旅游的定义以及在开发措施中提及的政府主导、主题形象、适时开发和产品组合等论点都已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此外,杜文霞[43]对我国的黑色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贾姗姗等[44]提出对黑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吴霞[45]探讨了黑色旅游的开发原则和策略。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文献呈现出研究视角重复、创新点不多、实用价值不高等现状。

在学位论文中,姚远[46]从黑色旅游的产品开发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对我国黑色旅游开发现状的梳理非常细致,尤其对存在问题及相关成因的分析客观详尽,发人深省,而其提出的产品开发思路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启迪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洪文文[47]详细分析我国黑色旅游的资源构成和开发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其提出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二元开发模式,以及与之分别相配套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景区治理理论对于我国黑色旅游的实际开发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但其所列对策建议较为肤浅,针对性不强。方叶林[48]通过引入科恩[49]的“流行区”理念以及利用图论最小生成树算法,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我国黑色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文章亮点在于对“流行区”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补充和大胆的应用尝试。同时,其提出的“色彩组合策略”以及定量化线路设计也不失为一种科学客观的黑色旅游开发途径。

2.7.2 微观层面

在个体开发模式中,学者主要将研究视角置于具体黑色旅游地区和黑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以黑色旅游为抓手,提振当地经济。其中,对于以汶川为中心的四川地震灾区的黑色旅游开发是研究重点,其他研究对象还包括唐山、哈尔滨、玉树等发生过黑色事件的地区。

在二类期刊文献中,笪玲、张述林在《青木川“黑色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研究》[50]一文中创造性地从旅游开发层面来界定黑色旅游的概念,独树一帜,发人深省。另一个亮点是该文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黑色旅游项目开发的理念和操作模式,虽然是个案研究,但仍对其他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应用价值极高,此外,该文还提及黑色旅游发展的配色组合理念,可惜语焉不详,但亦足可启发相关研究。

在三、四类期刊的文献中,宣东红[51]建议从黑色旅游角度进行汶川灾后旅游重建,并分析了其发展障碍及机遇,但在具体对策上较为空洞。陈敏、张楠[52]以RMP分析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北川地震遗址的黑色旅游开发,视角较新颖,但内容创新不多。方叶林[53]在对玉树旅游资源资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玉树黑色旅游的“色彩组合”战略,其内容可以看做是对其学术论文的实践应用和案例补充。曾献君等[54]利用感应认知理论探讨了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视角独特,而且其提出的“映像感知结构”“映像感知的空间结构”以及基于游客动机的推拉模式分析游客动机的空间结构等观点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对其他地区黑色旅游资源的现实开发势必能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此外,魏小珊[55]探讨了辽宁省黑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洪巍铭[56]研究了唐山市黑色旅游发展,项瑛[57]提出了义乌市发展黑色旅游的策略,但在研究视角和成果上因循守旧、创新不多,学术价值较一般。

在学位论文中,吴晓蕾[58]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北川黑色旅游的协同发展,其最大的学术贡献和启迪在于构建了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这对于黑色旅游活动参与主体的确定以及对其相互间错综繁复的利益纠葛之进一步研究具有提纲挈领式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引入博弈理论对利益相关者加以分析以及提出黑色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也是作者的一大创举,发前人之未发,应用前景不可估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该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研究,但其着眼点和目的是研究北川黑色旅游的发展,并且用大量篇幅谈及发展模式,故仍将其归为开发模式及策略类。

2.8 发展机制类

该类研究是目前我国黑色旅游研究众多视角中整体水平最高的,理念原创性突出,学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但仍存在研究内容重复,思路方法雷同,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二类文献中,王金伟、王士君在《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59]一文中,原创性地阐述了黑色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将其划分为四大动力系统,这对于黑色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该文中引入的“共生”模式也为黑色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共赢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张清正、赵儒煜《后危机时代我国黑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60]一文紧扣时代主题,详细分析了后危机时代下黑色旅游发展的宏观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其中对于开发条件的分析别具特色,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其他内容基本为提纲挈领式的宏观阐述,为黑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同为张清正撰写的《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61]一文在行文逻辑上基本与前文一致,部分内容上也有雷同之处,但该文对黑色旅游在后危机时代下的发展之阐述更为全面透彻,同时在发展路径上引入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立体化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现实贴合度更高,实践价值更大。以上二文可参照阅读,取其精髓。

在三类文献中,石英[62]阐述了黑色旅游的本质与特点、我国黑色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路径,但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在关于黑色旅游的发展路径探讨中与上述张清正两篇文章在遣词用语和逻辑思路上多有相似之处。此外,石英[63]还从低碳理念入手探讨我国黑色旅游的发展对策,思路独到,但文章新意不足,且对低碳理念在黑色旅游层面的应用之阐述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嵌套”痕迹较重。刘芸、刘洪利[64]着重对黑色旅游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基本脱胎于王金伟一文,仅在动力机制的具体运作上稍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王氏机制的简化版本。

3 研究展望

目前,伴随着传统观念的更迭嬗变和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中国的黑色旅游研究正力图摆脱边缘化的困境,走向主流化的学术发展轨道。但平心而论,无论是与西方旅游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或是与我国各地黑色旅游景点屡见不鲜的实际现状相比,我国黑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呈现出文献少、水平低、创新不足、应用性不强,国际认可度不高等突出特征。这表明该领域研究必须进一步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尽快建立系统化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具体而言,未来几年我国黑色旅游研究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探讨和完善。

3.1 尽快建立并完善黑色旅游的学科体系

目前,我国黑色旅游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突出表现在理论研究薄弱、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原创性不足和实证研究匮乏等。同时,该领域与其他学科融合不足,缺乏多学科视角,偶有尝试,也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因此,未来研究应从基础理论、概念界定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注意本领域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有效整合。

3.2 进一步关注黑色旅游的概念界定

黑色旅游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缺憾是对其具体概念的认定尚不一致,而其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又使得概念泛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往往将其与战争旅游、遗产旅游混为一谈,严重阻碍了黑色旅游自身的独立发展。笔者认为,未来对于黑色旅游概念的研究应从供需两面加以界定。从资源供给层面,突出强调其本身独有的“悲剧性”色彩,从而将名人故居、帝王陵寝、监狱生活(关押一般罪犯的普通监狱)等排除于黑色旅游范畴;从需求动机层面,着眼于旅游者的对于死亡和灾难的主观体验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心灵触动。其中,主观体验可作为判定是否为黑色旅游的基本标准,从而将寻根、猎奇、科研甚至窥视等“身在此心在彼”的现象从黑色旅游范畴中剔除出去。上述思路要求未来研究者加强对资源属性和游客动机的深入研究。

3.3 妥善解决历史原真性与政府主导性的矛盾

目前在我国黑色旅游学术界,一个广泛认可的观点是,从黑色旅游的公益性角度出发,黑色旅游的开发与运营都应由政府主导和统筹。但是,黑色旅游除公益性以外,还应具备历史原真性。如果说公益性是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并参与黑色旅游活动的话,那么原真性就是要对这些游客的尊重和负责,这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历史责任。然而很多政府往往受制于自身的政治理念和阶级利益,故意夸大甚至歪曲本国黑色旅游资源的个别方面,以政治逻辑取代专业逻辑,迫使黑色旅游沦为“政治婢女”。笔者认为,为缓解黑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政治压力”,研究新公共管理中政府有限作用的理念以及利益相关者中博弈论的使用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3.4 积极与相关学科对接整合

众所周知,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黑色旅游也不例外,在其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有效整合,以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探索和分析。目前,我国黑色旅游领域的多数文献仍局限于旅游学研究范畴,虽偶有尝试与其他学科理论对接,但往往徒有其表,深度不够。未来,黑色旅游研究应积极加强与消费者行为、管理、经济、博弈、营销、伦理、心理等相关领域之理论有效融合,并时刻紧扣低碳环保、经济转型、中国梦、全球一体化等时代主题。

3.5 增强理论原创性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黑色旅游的研究基本是以国外相关成果为基础开展起来的,这直接导致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认可度不高。未来研究者应立足于本土现状,改进研究视角和方法,积极进行高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将其成果及时发表于国际认可度高的学术期刊,以提高学术影响力。

[1]Rojek C. Ways of Escape[M].Basingstoke:Macmillan,1993.

[2]Seaton A V. Guided by the dark:From thanatopsis to thana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996,2(4):234-244.

[3]Tunbridge J E,Ashworth G J. Dissonant Heritage: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6:45-46.

[4]Bloom T. Morbid tourism-a postmodern market niche with an example from Althorp[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2000,54(1):29-36.

[5]Foley M,Lennon J. JFK and dark tourism:a fascination with assass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996,2(4):198-211.

[6] Lennon J,Foley M. 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M].London:Continuum, 2000:31-32.

[7]申健健,喻学才. 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9,24(4):92-96.

[8]Stone P,Sharpley R. Consuming dark tourism: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 574-595.

[9] 刘丹萍,保继刚. 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J].旅游学刊,2006,21(4):88-93.

[10]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黑色旅游外文文献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132-138.

[11]方叶林,章尚正,毛玲玲,等.黑色教育旅游真实性外文文献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93(5):32-39.

[12]佘晶晶,张俐俐.黑色旅游及其符号研究[J].旅游论坛,2011,4(5):5-9.

[13]李经龙,郑淑静.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109-120.

[14]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战争纪念馆游客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J].旅游科学,2013,27(5):64-75.

[15]朱俭,何海群.黑色旅游的旅游动机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1-92.

[16]朱娜,宋玉洁.旅游者开展黑色旅游活动的动机分析[J].旅游纵览,2008(7):72-73.

[17]申健健.黑色旅游的行为动机研究——基于死亡心理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09(17):26.

[18]朱俭.长沙居民黑色旅游动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38.

[19]向丹阳.基于旅游者认知的黑色旅游行为与动机研究——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37.

[20]申相迎.敬畏生命视阈下的黑色旅游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11-43.

[21]石英.游客满意度与我国黑色旅游供应链发展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3(8):109-112.

[22]黄文.民族社区黑色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2(5):138-144.

[23]黄玉理,马丽,杨寒,等.旅游者对黑色旅游开发载体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2):192-195.

[24]兰利,宋保平.基于旅游者视角的黑色旅游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3(27):142-145.

[25]李丽.目的地居民对黑色旅游开发的态度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96-98.

[26]熊欣.黑色旅游与心理关系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96-98.

[27]罗青苗,高联辉,唐艳.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汶川灾区黑色旅游开发探析[J].特区经济,2011(11):175-177.

[28]洪文文,方百寿.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黑色旅游开发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8):75-78.

[29]李慧新.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213-214.

[30]佘晶晶.基于旅游者感知价值和消费意愿的黑色旅游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38.

[31]邵为强.游客黑色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0-44.

[32]申相迎.黑色旅游的伦理二重性[J].旅游纵览,2012(6):74-75.

[33]郭章英,傅建祥.黑色旅游存在的旅游伦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1):1-7.

[34]晏兰萍,洪文文,方百寿.“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比较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5):109-112.

[35]王昕,齐欣,韦杰.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101-105.

[36]席宇斌,王力峰,刘倩倩.黑色旅游和黑色旅游资源分类[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5(2):9-13.

[37]黄璨,张俊霞.黑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4-25.

[38]史建强.黑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策略初探[J].中国商贸,2013(35):101-104.

[39]范志萍.中国黑色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1):37-40.

[40]周武生,贾亚力,高静.黑色旅游的营销开发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4(7):178-179.

[41]何景明.“红与黑”:轮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27(2):88-93.

[42]胡传东,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9-125.

[43]杜文霞.黑色旅游及其开发的SWOT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21-124.

[44]贾姗姗,李经龙,孟飞.我国黑色旅游地的开发[J].铜陵学院学报,2011(3):32-33.

[45]吴霞.浅论中国黑色旅游的开发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3,3(4):86-92.

[46]姚远.我国“黑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汶川地震遗址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39.

[47]洪文文.我国黑色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35.

[48]方叶林.黑色旅游开发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39.

[49]Cohen H. Edueational dark tourism at an in populo site: The holocaust museum in Jerusale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8(3):1-17.

[50]笪玲,张述林.青木川“黑色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7):1218-1221.

[51]宣东红.基于黑色旅游视角下汶川灾后旅游重建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76-94.

[52]陈敏,张楠.基于RMP分析的黑色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124-132.

[53]方叶林.基于黑色旅游视角的玉树灾后重建新思路[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5(3):37-41.

[54]曾献君,杨瑞,廖兰.基于感应认知原理的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旅游论坛,2009,2(1):56-61.

[55]魏小珊.辽宁省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旅游,2012(6):24.

[56]洪巍铭.唐山市黑色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133-134.

[57]项瑛.义务发展黑色旅游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44-145.

[58]吴晓蕾.北川黑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9-41.

[59]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339-344.

[60]张清正,赵儒煜.后危机时代我国黑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12(4):28-31.

[61]张清正.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2012(3):176-180.

[62]石英.我国黑色旅游业的发展路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3(9):102-104.

[63]石英.低碳经济与我国黑色旅游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13(6):151-184.

[64]刘芸,刘洪利.黑色旅游活动的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6):54-58.

【责任编辑 答会明】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Dark Tourism in China

LI Jian

(Department of Commerce Management,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2,Anhui)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reviews literatures concerning dark tourism in domestic academy circle 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publication timing,research perspectives & methods and journal rank.Based on that understanding,it puts forward that we must set up and improve the discipline architecture,enhance the originality of theory,pay atten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ion,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y and the dominant of government,and actively integrate with relevant subjects.

dark tourism;dissonant heritage;tourism experience;tourism exploitation

1674-1730(2017)03-0126-09

2016-11-26

李 剑(1983—),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研究。

F592.3

A

猜你喜欢

黑色文献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黑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漆黑一片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那个黑色的夜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