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云纱色彩研究

2017-06-09杨挺清华大学100084

流行色 2017年11期
关键词:香云纱黑色颜色

杨挺 清华大学 10008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香云纱重现大众视野。研究者和设计师们如此钟爱香云纱,与其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色彩面貌是分不开的。在色彩丰富的今天,香云纱以其古朴含蓄、沉静高贵的“中国式”色彩形象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引发我们探求其色彩之美的思考。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使用古法“晒莨染整工艺”手工制作的纯天然面料。其工艺据可考有近百年历史,主要包括以下工序:薯莨染液制备、浸染、曝晒、涂泥、洗泥、晒干。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以“香云纱染整工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随之成为了所有晒莨产品的总称,包括了莨纱、莨绸等。其主要原料是产于当地山区的薯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也有出产),而具有地理唯一性的原料则是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独有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天然河底淤泥,其中富含丰富的铁等物质且颜色以黑色为最佳。相比于之前的“莨纱、莨绸”,人们更喜欢“香云纱”这个名字,李白有诗:“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香云纱不负其诗一样的美名,以舒适的服用性能而流传,以极具中国传统之美的色彩而发扬。本文从香云纱的色、泽、彩、意四方面来探究香云纱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色彩之美。

1.香云纱之“色”

《说文解字》中有:“色,颜气也”,即“色”的本意是指人脸上的面颜之色,气色。在今天,“色”多指单一独立的局部颜色。在中国文化中,“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含义,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色彩文化。

传统香云纱的主色是“黑”、“黄”两色,这里加上引号是因为香云纱在染色过程中,因植物染料的批次不同,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的差异,每批染出来的布颜色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也会出现一布多色的现象,一面呈现深浅不同或偏黄或偏红的棕“黄”色,另一面会呈现出或偏黄或偏红的棕“黑”色(图1、2)。一块丝绸经过古法染色后在正反两面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古老文明的神奇印记。

图1 莨绸正反面

图2 莨纱正反面

“黄”色也可以称为香云纱的基色,是由植物染料“薯莨”制作的染液染制成的颜色。坯绸经过染汁的反复浸染、暴晒,在草皮上绷直铺平,晾晒,阳光充分均匀的暴晒使染液蒸腾向上,形成了香云纱上深下浅的棕黄色(图3),此时香云纱双面的“黄”色已经初染成型。

图3 涂泥之前的坯绸

河泥是香云纱正面“黑”色形成的关键,河泥的质量也决定着香云纱正面是否会发生神奇的变色,用当地上好乌黑的河泥均匀涂覆于用薯莨染液浸染晒好的织物表面,待薯莨染液与河泥中的矿物质等成分充分反应后洗掉河泥,摊雾晒干,即制成一面为“黑”,一面为“黄”的香云纱面料。

图4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于2011年拍卖的一张身着香云纱传统服饰的广东妇女照片

香云纱多采用有光泽的黑色为正面,以黑而亮为美(图4)。这与中国“尚黑”的传统色彩观有关。黑色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之一,“五正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在中国文化中,色彩观与哲学相结合,黑色如同其它正色一样被赋予了内涵丰富的哲学意义。黑色对应了五方中的“北”,五候中的“冬”,五味中的“咸”,五音中的“羽”,五行中“水”的属性。不同的朝代崇拜不同颜色,秦朝、北魏等朝代都有崇拜黑色,以黑为尊的审美观。黑色在视觉上和心里上都给了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们以正统尊贵的感觉。至今,苗族、黎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在服饰文化中体现出尚黑的色彩观。在现代社会,出席正式场合时也有以穿黑色服饰为郑重有礼的表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香云纱油润高贵的黑色一面常被作为正面来使用并广受人们的喜爱。

香云纱反面的“黄”色在古时可称为“流黄”或“駵黄”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间色“绀、红、缥、紫、流黄”之一,也是在我国从古至今最常见到的颜色之一。流即偏,流黄色即偏离黄色,黄中带黑、黄中带赤的颜色。黄黑色又称为駵,赤黄色又被称为纁。发暗的黄玉,发黄的竹席,黄杨木制作的器物等颜色都有被称为流黄色的记载。

香云纱双面异色,都为在中国传统五色体系中地位赫然的颜色,正面为五正色之一,反面为五间色之一。后来发展出的产品都以此“黑”“黄”为基色构建起了香云纱整体产品的色系,色彩风格明晰,使得人们看色即能分辨出香云纱,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式”色彩。

2.香云纱之“泽”

“色泽”通常被理解为颜色与光泽融为一体的色彩效果。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人们对于“泽”的理解和崇尚是可以追溯久远的,中国举世闻名的四类器物玉、漆、丝、瓷无一不是富有光泽的,可见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对光泽的喜爱和追求。“泽”字从“水”字部,水润饱满为最佳,老子曾指出圣人应“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本意是形容人的品德,在这里让我们体会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对“泽”的追求却是最恰如其分。

香云纱的又一大特色就是在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纺织品中,具有其独树一帜的色泽面貌。香云纱自然独特的染法工艺给了它有别于其它丝织品的色泽,奇妙的是香云纱不仅正反两面的颜色相异,正反两面的色泽表现也有着霄壤之别。正面薯莨染剂与河泥发生反应之后形成了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力较强的黑色染料层,具有如煤质一般的光泽,光而不耀,贵重雅致。而反面的薯莨之泽则含蓄朦胧,犹如葡萄挂霜一般。从物理学角度,光泽一般是指物体外观表面的反光特性,取决于其表面对光的镜面反射能力,香云纱正面黑色的染料层具有优越的反光特性,增加了坯绸对光的镜面反射能力。不同的坯布质地也会与黑色染料层交互作用会形成不一样的光泽表现,比如莨绸和莨纱坯布分别是平纹绸和纱罗组织织物。莨绸的织纹平整细密,染色后光泽油润饱满(图1);而莨纱的织纹组织密度较低,纱孔清晰,染色后受到织物表面影响,反射出的光泽就会比莨绸的暗,更加含蓄柔和,并能充分展现出莨纱织纹肌理的层次感(图2)。黑色本是最深沉稳固的颜色,有时也会带给人们沉闷的色彩感觉,而香云纱带有光泽的黑色即高贵又生动,穿着者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其变化的色泽效果。著名的宋庆龄女士十分喜爱香云纱的风格和色彩,常穿着制作精良的香云纱服饰(图5),而香云纱“光而不耀之泽”恰是宋女士高尚雅致的气质品格的写照。

香云纱正反两面迷人的色泽使香云纱视感温厚,确触手轻薄,给面料的色彩增添了层次感。香云纱在本有柔和光泽的坯绸之上再添光泽,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对色泽的喜爱和追求,也就不难理解富有独特色泽的香云纱对古今中外人们的吸引了。

图5 宋庆龄女士身着制作精良的香云纱面料旗袍

3.香云纱之“彩”

孔氏《正义》引郑玄云:“性曰采,施曰色。”采加彡,成为彩,彡表示色光与色泽。由此,“彩”为施用多色之后,色与色、色与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的绚丽效果。《考工记》中有“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可见,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色是彩的基础,彩是色的表达。

图6 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乘云绣》局部(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7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之武帝司马炎(唐) 美国波士顿艺术馆藏

香云纱的“彩”正是“黑”与“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彩。其中“黑”与“黄”还有着丰富的变化。由于植物染色的特性以及穿着和洗涤,香云纱的色彩会出现颜色不均,深浅变化的效果,黑与黄有时也会交互渗透,这些都给了香云纱丰富的色彩层次和构成。使香云纱“黑”之彩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玄”(黑中带赤)与“黧”(黑中带黄)之间变化。“黄”之彩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駵”(黄中带黑)与“纁”(赤中带黄)之间流转。此种“黑黄之彩”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十分常见,古已有之。如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乘云绣(图6)为西汉时期的典型配色与图案,即由黑、黄、纁、赤等颜色组成,色彩协调融合,温暖浓郁。此种“彩”还在中国国传统色彩体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国自周时起即规定帝王冕服为玄衣纁裳(图7),沿用至明朝,是我国色彩文化中典型的“制物象德”追求的体现,通过服饰的颜色来体现哲学思想的追求。《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玄”,仿佛天色,高远莫测。“黄”,土的颜色,生存之根本。天玄是仰望天道高远,地黄是赞叹大地的深邃。黑与黄之彩自古就在中国色彩观中被赋予了天地之道,阴阳之变的哲学意义,勾勒出了香云纱“中国式”的色彩形象。

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认同感,使得香云纱以简单的色彩构成给我们带来了正统高贵、古朴传统的视感,也给我们带来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厚重感的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手工匠人们尝试使用彩色坯绸代替原来的本色坯绸进行香云纱染整工艺加工,给香云纱添“彩”,在保持了传统黑黄之彩的基础上丰富了色彩,主要出现了单色香云纱和印花香云纱两个品类。

图8 单色香云纱

图9 龟裂纹单色香云纱正反面

图10 提花单色香云纱正反面

单色香云纱一面为黑色一面为彩色。以单色彩绸做为坯绸,由香云纱染色工艺进行染色,原有艳丽的色彩则蒙上一层黑、黄之色,明度和纯度都降低,色相向棕黄色过渡,变得端庄而内敛,成为一面为彩色另一面为油亮黑色的面料(图8)。结合现代洗水工艺也可以使香云纱突出织造纹理,或呈现出如以前久穿洗涤之后的龟裂纹效果,黑色染料层随裂纹呈不同程度的脱落,在面料表面形成了如蜡染龟裂纹一般的色彩层次,且正反面颜色交互影响,彩中有黑,黑中有彩,呈现出十分有层次感的色彩特征,面料的色彩透着岁月雕琢的痕迹(图9)。单色香云纱还可以用彩色提花坯绸制作成单色提花香云纱等类型面料,色调统一,色彩丰富(图10)。

图11 印花香云纱

图12 印花香云纱局部及正反面

印花香云纱采用彩色印花坯绸。经过香云纱工艺染色,与单色香云纱一样,坯绸印花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都有了变化,蒙上了香云纱明确独立的黑、黄基调,一面呈油亮黑色一面呈棕黄色调的彩色印花(图11)。色彩风格含蓄深沉,写意朦胧,并且多采用中国画素材的印花,成品宛如古旧的绢本设色的山水画一般浓淡相宜(图12),形成了十分独特超逸的效果,笼罩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古香古色,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香云纱之“彩”古韵悠扬,内涵深刻,随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复苏,她逐渐驻扎在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心理。

1.香云纱之“意”

香云纱的色彩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其“意”。

香云纱的色彩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人事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香云纱染色中巧妙地运用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材料,塑造了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黑黄之彩”,染色完毕后,用过的材料又可无污染的还于自然,既顺应了自然规律,也契合了中国传统色彩观,可谓是妙契自然,巧同造化,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得到了绝妙色彩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

香云纱色彩文化诠释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精神。《考工记》有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可见造物的能工巧匠们都为“圣人”,毕生追求至善至美。从薯莨与河泥材料的巧妙结合,到利用七八月最充足的阳光进行晒莨,再到借助傍晚夕阳落山后草地的水分“摊雾”,香云纱色彩塑造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手工艺尚巧求精的文化精神。在具有美感而又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中,香云纱被赋予了人文属性,对它的制作和使用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钟爱和尊敬的情结。

香云纱色彩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体现。人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自发的继承和发扬香云纱的色彩文化,在丰富了香云纱的色彩和品类的同时,完整的保护了“香云纱染整技艺”,保持了香云纱植物染料优越的服用性,同时也保留了香云纱极具特点的传统色彩风格,濒临绝迹的古法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可以说香云纱色彩文化的发展是民间工艺美术的自发性觉醒和改革,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学术专家发起的,而是基层生产者和使用者面对社会的快速变迁在文化自觉之下不断实践总结而产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体现。

结语

无论现代世界的流行色彩如何变化,具有中国传统色彩之美的香云纱就在那里,淡然沉静的散发着中国古老文明的魅力。尚礼求素,返璞归真,这是人们在充裕社会物欲横流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回归。香云纱成为了真正走进现代人生活的传统“古色”,深沉含蓄,寓意美好,愈久弥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映像,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孕育的硕果。

[1]廖菲.香云纱起源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1(7):63.

[2]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63.

[3]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9.

[4]屈万里.屈万里全集·尚书集释.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61.

[5]贾京生.色彩构成与应用问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6]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7]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8]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6.

[9]陈炎主编,廖群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10]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广东省志·丝绸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香云纱黑色颜色
张震隆:非遗传承看少年
非遗传承理念下香云纱服饰的年轻化创新设计研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思路
黑色
黑色星期五
特殊颜色的水
那个黑色的夜晚
浅谈香云纱面料与现代印染工艺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