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喇英才:人生最美的风景

2017-06-09秋实

中国民政 2017年9期
关键词:温棚核桃树敬老院

◎ 秋实

喇英才:人生最美的风景

◎ 秋实

在青海省西宁市古城敬老院,政府工作人员正在与敬老院的老人们座谈,介绍到喇英才时,70多岁张奶奶突然站了起来,“你就是喇英才副会长?”当她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动情地说:“是你帮助我们解决了最实际的困难,就让我代表敬老院全体院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吧!”说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一年前,敬老院的100多位老人和职工,除了喝的开水外,洗脸、洗手、洗衣服都只能用冰冷的自来水。喇英得知了此事,奔波数月,最终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不仅如此,其它11所敬老院也都安装了热水器。

如今喇英才已经73岁了,十几年来,他怀着对党和群众的深厚感情,带领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白手起家,帮贫济困,用心血和汗水描绘出一幅幅为群众雪中送炭、为百姓排忧解难的美丽画卷。

我不赞成“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说法

2011年6月11日,周六,凌晨2点从北京开会返回西宁,早上陪外籍来青人员赴民和县考察了解有关扶贫情况。12日,上午8时,赶往大通县查看溪桥项目施工情况;晚上返回,与资助方商谈建化隆县希望学校校舍和孤儿资助项目事宜至夜里11点多。13日,上午9时,与此项目资助方签订资助50万元的协议;11时,他已坐在西宁至北京的列车上,参加一个儿童救助方面的会议……

2004年,青海省民政厅任副厅级纪检专员的喇英才即将面临退休,领导和他谈话,希望他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将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筹备成立起来。当时,社会工作在全国来说也都是刚刚起步,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工作方法,他深知其中的难度,但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多年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

十几年来,喇英才奔波于下乡调研、安排项目的路上;忙碌争取或者洽谈项目的途中。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的概念,只有忙不完的事情。为保证把每一个项目做到最好,他平均每年至少要下乡100多次。

筑路、修桥、种树、引水、治病、救灾、培训、修温棚、建学校和卫生所……喇英才千方百计从民间渠道争取各类公益项目,不仅使协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更为各类困难群体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困难,实施项目几乎涵盖全省。

喇英才常说:“我不赞成‘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说法,只要你有爱心,有同情心,困难面前办法总会有的。现实生活当中,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但有时也需要有人用热情去点燃和唤起他们的爱心。”他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他从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甚至经常解囊相助。即使有受助人因感谢而送来红包,也都会被他婉言谢绝。

解决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存问题

喇英才认为,社会工作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并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新路子。青海特征之一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作为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他们首先更需要解决的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存和解困问题。

明确了工作思路,喇英才着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设法帮助贫困山区缓解人畜饮水问题。民和县的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干旱山区,七里八乡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都要到十几公里以外靠人背肩扛或牲口驮运回来。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每天行走着络绎不绝的运水人群,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喇家自然村为驮水就摔死了4头骡子,背水的妇女和孩子也经常被摔得多日爬不起炕来……“滴水贵如油”,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艰难却又无奈地生活着。

喇英才从小对这样的环境十分熟悉,他深知群众之疾苦。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思考,他认为这里夏天的雨水水质较好,青海的气温又较低,如设法把水储存起来,在水源紧张时使用,会解决很大问题。他决定先要为这里的群众每家每户修一个“水窖”。这件事情看起来不算大,可资金从哪里来?他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电话与中国社工协会取得了联系,得到回复的当天就火速赶赴北京,并得到甘泉基金会的首肯,答应资助270万元,尽快实施水窖工程。

社工协会争取资金16.8万元,为贵德县新街乡和民和县甘家川村修建牛羊育肥温棚84个,图为新街回族乡育肥温棚。

有了启动资金,协会确定在民和县的5个乡先行实施。群众闻讯后欣喜若狂,一起动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修建了1600多眼水窖。之后,喇英才又争取了44.8万元的资助,分别为前河乡田家、拉芒等两个村修建了7400米自来水管道,实施了甘家川饮水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先后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约两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还使甘家川村的500多亩玉米地直接受益,当年虽然遇到干旱,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亩产1500—1600斤的好收成。

2011年,喇英才根据民和县的气候和土质特点,提出“绿色工程”,帮困难群众栽种核桃树。他精心算了一笔账:核桃树易栽易活,第二年即可结核桃,5年后便可大量结果。如每棵树产核桃5斤,每斤核桃按现在的价格是30元左右,就是说5年后每棵核桃树可获益150元,如每亩地栽种30棵树,即可获益4500元,10年后每亩收入可达万元。

于是,他四处去找赞助方觅资金、找苗圃老板谈树苗价格,找有经验的专家给农民培训栽种技术,从树苗的购买、运输、栽种、浇水,所有环节他都密切关注着,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口……一年过去了,核桃树的枝桠舒展开来,染绿了干旱缺水的山梁,也燃起了山区人们绿色的致富希望。

天柱和泽保的故事

一进喇英才的办公室,老人流着泪就跪下了。老人的儿子因白血病去世,儿媳因为贫穷改嫁他乡,两个小孙子一个得了脑膜瘤已去世,一个就是他身边的小天柱——只有4岁,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为给两代人治病,这个家庭早已负债累累,老人在几近绝望中找到了社工协会。

喇英慌忙扶起老人,答应要设法为孩子治病。在没有找到其它资助办法的情况下,他从协会极其紧张的经费中硬挤出3万元,帮助小天柱到上海成功做了手术。

还有一次,一个回族中年男子带着8岁的儿子泽保找到喇英才的家,原来孩子得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眼睛和腿上都是出血的红斑,却无钱医治。喇英才没法坐视不管,他先从自家拿出2000元,又从协会的资金中垫付了5000元,让男子先去医院给孩子治病,然后向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临时救助金,又找了省民政厅领导,再打电话给慈善医院院长……最终孩子得以康复。

13年来,喇英才利用协会从八方募集的资金,通过一个个项目帮为了帮助全省贫困家庭的疝气患儿解除病痛,2008年发起的治疝项目,已免费为全省8000名疝气患儿完成手术;新建或重建了5所农村小学和一座供服刑人员子女和孤儿入住的太阳村、支持了两所中学实验室建设、连续3年资助16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发放给乡村群众太阳灶2970台,帮助贫困群众修建集雨水窖1900眼、自来水管道16000米、新建温棚84座、为贫困山区修路8公里、修建便民桥4座、资助贫困村民栽种核桃树30000余株、为400名孤儿发放捐助款90余万元……

喇英才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老百姓的疾苦,用心为群众服务,应是一个共产党员毕生的不懈追求。”13年来,他就是凭着对困难群众真挚、淳朴的感情,办了一件又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民政人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动人故事。

猜你喜欢

温棚核桃树敬老院
核桃树栽植技术要点
核桃树高接换优技术
走出核桃树不能冬剪的误区
核桃树育苗及嫁接技术
稻田养殖小龙虾 冬季温棚育苗技术
曹永华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