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突破

2017-06-08郭霖

中文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讲座公共图书馆

郭霖

摘 要: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概况,探讨公共图书馆讲座的现状与特点,并以厦门市图书馆“周末知识讲座”为例,阐述应该如何突破现状,为公共图书馆讲座以后的发展方向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读者工作 讲座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61-02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的職能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以及提供文化娱乐。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在面临各类信息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时,公共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扩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力求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讲座便是这一需求的产物,因此,研究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突破,对如何做好讲座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与讲座的关系

讲座,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设杏坛讲学,“杏坛”后来便被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汉魏及唐宋,明清及至民国,设坛讲学之风绵延不绝。而现代的讲座最早就诞生于大学里面。大学最早的授课方式就是一对多的开放式讲座,至今大学正规课程的授课方式,依然留有当初讲座的痕迹。同时,大学的讲座也从以往单一的学术教导,扩展到了包含学术探讨、知识传承、道德培养、人才培训等其他功能。这样在主体上不仅保留了以学术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社会需要的多功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服务型、指导型乃至娱乐型的内容。相比大学来说,图书馆也是人们寻求知识的灵魂殿堂,担负着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和为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职责。图书馆与大学在理念上有着共同之处,因而讲座也成为图书馆实现基本职能的途径之一。与大学讲座相比不同的是,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听众群体更为广泛,其内容更具普遍性、适应性以及灵活性。因此,尽管其发展历史短暂,却收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是近年来讲座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公共图书馆讲座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讲座在公共图书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2005年上海图书馆举办的 “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上,正式确定将讲座做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并且各馆对开展讲座的经验进行了交流,为讲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各馆对讲座开始重视,讲座工作的经费和设施得到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方式,履行了图书馆引领公众学习,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也锻炼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队伍,聚集了一定的讲师资源,为图书馆讲座继续深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图书馆讲座的物质条件和教师资源基本具备,这是图书馆讲座得以持续开展的主要原因。

厦门市图书馆的“周末知识讲座”的创办至今已经17年了。我馆的讲座工作从无到有,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秉承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启迪读者心智为宗旨,不断地坚持创新,不断发展。至今,我馆举办的讲座已经突破千场大关,参与读者15万余人次,成为市民免费学习的知识殿堂,并与闽南地方特色结合,推出了全新的“鹭江讲坛”,影响力日渐增大。

3.公共图书馆讲座发展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的讲座主要具有阶段性、规模性、特殊性等特点。阶段性是指公共图书馆从创办讲座开始到成熟的过程。一般这个过程可分为筹划期、发展期、成熟期。筹划期是指图书馆决定创办讲座开始,进行的规划,包括讲座的定义,讲座内容的筹备等。发展期是指讲座开办后,借鉴已经步入成熟期的其他公共图书馆的讲座模式,再结合自身的问题,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讲座模式,并培养固定的听众群体和专业的讲座举办团队。成熟期是指运营讲座的团队能够熟练的举办讲座,并且拥有了固定的听众群体和讲师资源。对讲座的后期运营也能进一步开发,在稳定中寻找创新,追求突破,找到适合发展的途径。规模性是指各个公共图书馆在创办讲座的理念上比较将近,在讲座的模式以及运营上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又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成熟期的讲座运营团队能带动其他筹划期的团队,使得讲座的举办形成规模。特殊性是指各个公共图书馆受到当地的文化历史的制约,讲座的听众群体也复杂多样,因此在举办讲座的模式与讲座内容的取决上也各不相同。

厦门市图书馆的“周末知识讲座”从一开始面临的听众人数少,讲师资源稀少,讲座形式单一,宣传手段固定。到今天的成熟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17年来,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厦门市图书馆来听讲座,讲座运营团队不断完善服务,从举办方式、宣传手段、合作方式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使得讲座拥有了稳定的听众群。而听众人数的多寡与稳定正是评判一个公共图书馆讲座的成败的重要指标。

二、公共图书馆讲座的突破

1.讲座模式上的突破

公共图书馆负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使命,但是,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所面向的受众群体不同且复杂多样。这是由于各馆所处地区的文化历史,经济条件不同所造就的,因此举办讲座的条件也大相径庭。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科学的调查分析,使得举办的讲座具有地方特色,能够适应本地区群众。并且讲座内容不能粗枝烂叶,需要一定档次,因地制宜,做到各馆不同的优势,真正做到用心,而不是拘于形式。想要使讲座具有活力,具有竞争力,那么创新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图书馆讲座策划要有创新意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讲座品牌。而打造讲座品牌既要考虑现实性因素,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品牌需要长期不断的完善、维护和提升。

厦门市图书馆对于讲座的模式始终保持创新,力求突破昔日枯燥的模式。根据讲座主题与内容的不同,我馆开展了各类型讲座:有以户外实地型解说的讲座;以演唱、演奏等方式结合讲解的音乐会型讲座;观看电影与参与表演的影视类讲座;讲座还延伸到沙龙、展览等形式里面,图文并茂,更易于读者理解。还有根据合作单位的不同,打造不同风格的讲座。如国际马拉松在厦门举办之际,我馆与电视台合作,推出 “24小时马拉松学习日”活动,两天内开展10场讲座,并通过媒体与网络实况直播,让全市人民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与兄弟单位和公益组织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各种特色的主题讲座,目前已有周末知识讲座、鹭江讲坛、文艺大讲堂等多个专题系列 ,厦门市图书馆讲座品牌已初具雏形。

2.讲座宣传手段上的突破

现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的发达,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而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想要脱颖而出,那么高效、主动的宣传就必不可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讲座来说,宣傳渠道是否通畅,都会直接影响到听众人数。对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宣传方式,无论是纸质宣传或者与媒体合作宣传,效果均不一样。而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新型的宣传方式,这就需要各馆从实际出发,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与时代接轨,为培养固定听众群体做好工作。

在宣传手段的突破与创新上, 厦门市图书馆“周末知识讲座” 力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最初的宣传报与报纸媒体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到后来的图书馆网站的讲座公告、图书馆读者QQ群等新型网络宣传方式;并在2012年开通新浪微博,于2014年开通微信公众号,不断扩展宣传渠道,紧跟信息发展的方向,加大宣传力度。现在每场必做到微博与微信的同步宣传,有力的保证了读者能从信息渠道了解到讲座的即时概况。

3.讲座资源整合上的突破

公共图书馆的讲座模式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独自创办的形式,而是通过社会化运作、共享化运作和扩展化运作三种模式,对讲座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分配,从而获得竞争力。社会化运作模式是公共图书馆主动与政府、媒体、公益组织等合作,借用并整合多方资源,使得讲座效益最大化且扩大影响力。扩展化运作模式是指讲座摆脱固定的服务群体,不止为前来听讲座的群体服务,而是将讲座深入基层,以电视直播、网络点播、报刊出版、精品讲座出版成册、刻录光盘等形式扩大讲座的受益群体,实现效益最大化。共享化运作模式则是联合各大公共图书馆,组建图书馆讲座联盟,做到讲座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

厦门市图书馆“周末知识讲座”力求资源的合理应用,每场讲座都有摄像师录制,制作成讲座视频后刻录成光盘且转化成数字资源。讲座光盘会分散到各个分馆,然后由分馆进行有计划的播放。数字资源则上传到厦门市图书馆网站首页的馆藏资源里面,方便没来的读者在家就能观看到讲座视频。一些大型公益讲座、名人讲座等,也会加大宣传力度,并且与媒体合作,讲座当天会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让更多观众能观看到讲座。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具品牌的雏形,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要努力与时代接轨,不断的突破,做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让图书馆的讲座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威.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0(5):74-76.

[2]杨嘉骆.公共图书馆讲座运作模式及创新研究[J].图书馆研究(LibraryResearch),2015,45(4):65-68.

[3]何源.浅谈公共图书馆讲座的良性循环[J].中国科技博览,2015(34):276-276.

[4]张美.浅谈厦门市图书馆 “周末知识讲座”的发展[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4):49-51.

[5]吴惠茹.中美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对比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6):93-97.

[6]李怡云.浅谈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J].中文信息,2015(2).

[7]李莉.如何做好图书馆讲座工作[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2).

猜你喜欢

讲座公共图书馆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
书法史讲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