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运行管理实践与创新

2017-06-07杨孟昀

城市与减灾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川汶川减灾

杨孟昀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运行管理实践与创新

杨孟昀

杨孟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群众工作科科长,研究方向为地震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场馆运行管理、地震灾害教育培训等。先后从事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开放接待、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景区运营管理、文物征集、安全管理等工作。曾参加壹基金、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公众减灾教育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先后发表《如何发挥灾难性地震纪念场馆功用》《浅谈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等论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紧紧围绕“科学保护地震遗址,充分发挥场馆功能,努力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工作目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强化内部管理为抓手,以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基础,全力抓好遗址保护、场馆开放接待、运行管理等工作,确保地震遗址安全,充分发挥地震遗址、场馆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

基本概况

9年前的“5·12”,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瞬间发生的灾难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美丽的家园变得支离破碎,满目疮痍。此次地震灾难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灾区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造成89149人遇难或失踪,374643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这一切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永远的伤痛。为铭记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历程,铭记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贡献的人们,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建成后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由室外遗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遗迹和室内场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科普体验馆组成,是世所罕见的人类特大历史事件真实记录和特殊场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四川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核心部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川羌城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具有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等功能。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规划保护面积266公顷,有重要事件地12处、一级保护建筑16处、二级保护建筑75处、典型地质与基础设施破坏保护6处。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典型、次生灾害最全面、原貌保留最完整的地震遗址,也是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事迹的纪念地,同时还是世界级地震灾难研究基地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自2010年5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公众790万人次。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留存灾难的记忆。北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此次地震中唯一一个因遭到毁灭性破坏而需要整体搬迁的县级城市。在地震中,县城老城区80%建筑被彻底摧毁,新城区60%建筑被毁,瓦砾遍地,整个县城基础设施严重被毁,房屋建筑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人员伤员也最为惨重,4311人在地震中失踪,15645 名鲜活的生命在地震废墟中永远沉睡。作为特大灾难的历史记录者,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内的每一隅、每一街、每一物,都再现了那一段北川人民在大自然面前受到重创的情景,再现了大灾面前北川人民的不屈与顽强,充分彰显了那段悲怆的地震记忆和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岁月。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纪念凭吊罹难同胞的平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原貌保存,给失去亲人的同胞提供了祭奠、纪念、哀思的场所,让他们在特殊节日期间,有地方怀念亲人、追思亲人,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得到心灵的慰藉。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开展全国爱国主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地震科普教育的基地。原貌保存的地震遗址给社会公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既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又反映了抗震救灾的艰苦卓绝,集中展示了抗震救灾的光辉历程。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开展地震知识普及、防震减灾教育实训、地震灾难研究的基地。通过标识标牌、语音导览和全面的讲解服务,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全方位描述受灾情况,讲解自救、互救常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遗址全面展现了震后的建筑破坏形态,山体崩塌、滑坡、环境格局变化和城市整体受灾状况成为地震灾难、建筑抗震等研究的珍贵标本,成为研究地壳运动特征、青藏高原内部运动、防震抗震、工程力学的重要场所。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展面积10780平方米,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主题陈展《山川永纪》,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民族大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分为“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展区,全面真实记录“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历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俯瞰图

地震纪念馆讲述中国故事。一件件实物、图片、视频、场景,讲述着大爱、感恩、坚强等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典型故事。百世不忘,山川永纪,地震纪念馆向世人讲述着天地沧桑、国之大爱。

地震纪念馆弘扬中国精神。场馆展示的内容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震纪念馆凝聚中国力量。灾难时刻,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投入抢险救灾,第一时间开展抗灾自救,随后全国人民八方支援,捐款捐物,倾力支持灾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那一刻,中国力量得以迸发,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地震纪念馆自2013年5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公众540万人次。建成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师德师风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等基地,中央党校、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确定为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穆罕默德·哈桑说:“这么短时间就完成了灾后重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鲁索表示:“参观地震纪念馆后,我切身地感受到了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一名山东援建者留言:“既震撼又感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自豪,为我们的美好未来高歌”。

地震纪念馆先后承办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成功举办第一、二届“地震纪念馆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灾减灾教育主题征文和绘画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纪念、展示、宣传功能和作用,已成为铭记灾难和灾后重建成果的平台,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公众在参观体验后,深切感受到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光辉历程,在接受采访或留言中纷纷表示,地震纪念馆成为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

5·12汶川特大地震科普体验馆:陈展面积1560平方米,以“感受地震、传播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6个展区,充分运用了拟真场景、LED视频、互动投影、白膜投影、U形影院和4D动感影院等现代最新科技手段,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互动性和教育性,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编制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案,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举办地震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地震科普图片展览、应急救援技能讲解培训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凸显,社会公众满意度高,充分发挥了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2015—2019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被中国科协评为2016年度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面临的困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断发挥功能和作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但对照国家级博物馆运行管理评估标准还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文物征集工作推进缓慢。“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9年,地震纪念馆文物征集工作知晓度不够,征集的面较窄,馆内缺少典型意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珍贵文物数量较少。二是地震遗址保护难度大。地震遗址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科学保护地震遗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三是缺失专业技术人才。地震纪念馆缺失博物馆运行管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致使地震实物本体保护、陈展优化等工作稍显滞后。四是陈列展览急需优化。地震纪念馆二楼重建成果展厅以及唐家山堰塞湖场景、缅怀厅等展览,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更新和优化。

探索与实践

(一)切实抓好文物征集工作。文物最能代表一个馆的水平和层次,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首批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 8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30件。其余文献实物、资料正在整理佐证资料,还没有开展第二批文物鉴定工作。截至目前,仍然有很多有代表性的、纪念意义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献实物资料还没有征集到纪念馆,尤其是中央、国家层面和陕西、甘肃的第一手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文献实物类资料,同时还需要继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征集工作。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工作办公室进一步讨论、细化文物征集工作方案,锁定征集清单,有意向地开展征集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四川、甘肃、陕西省委宣传部支持,建立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工作体系,搭建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三是公开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公告。通过衔接沟通各级宣传部门在中央、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刊发公告,在国家、四川、甘肃、陕西省文物局等政府网站上发布征集公告,在国内主流门户网络上发布征集公告,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向用户推送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公告。四是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名义向有意向部门、个人寄发征集函件。

(二)切实抓好遗址保护工作。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遗址保护工作十分急迫。一是组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专家委员会,邀请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以及同济大学、防灾科技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召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咨询会,专题论证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专家咨询意见报绵阳市政府,四川省和国家文物局、地震局等部门,积极争取保护项目和资金。二是全面排查老县城震损建筑安全隐患,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遗址保护方案设计,稳步实施地震遗址震损建筑防护性保护工程、震损建筑动态监控工程。三是联合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所,把震损建筑的防风化、防锈蚀处理,断层和遗址遗迹本体保护等项目作为科研课题方向,利用地震遗址标本探索地震遗址永久性保护方法。四是委托专业机构全面评估、审定唐家山堰塞湖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域湔江河道两岸山体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和唐家山堰塞湖整治工程设计方案,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安全。

(三)切实抓好社会教育工作。《博物馆条例》要求:“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开展防灾减灾社会教育工作,是赋予地震纪念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是采取借智借力的方式编印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委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参与科普读物方案设计工作,比如:4D动漫、地震科普口袋书等。二是举办“地震知识走进学校、社区”“地震纪念馆杯”防灾减灾教育主题征文及演讲、绘画、摄影比赛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体验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建成国内一流青少年学生防灾减灾学习参观实训基地。紧紧依托地震纪念馆的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建立中小学生到科普体验馆、基地参观、实训的长效机制,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原则编制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教案,同时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训案例。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陈展图片

地震科普体验馆讲解员服务讲解

(四)切实抓好展览优化工作。展览是地震纪念馆的灵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展示最新成果,让社会公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比如:设置四川发展新貌展项,通过触摸屏、大型投影等方式,重点介绍四川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出成绩,展示四川良好发展局面。比如:还可以设置数字望远镜,制作北川、汉旺、映秀三地的数字化遗址沙盘,通过程序当镜头分别对准北川沙盘、汉旺钟楼、映秀时钟,能展示三地的数字化遗址,改变镜头方位,即可调整观察区域。在纪念馆内,社会公众就能“亲眼”看到北川老县城、汉旺、映秀等三地遗址原貌,使社会公众真实感受地震当时的场景。

(五)切实抓好学术研究工作。学术研究工作体现一个场馆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地震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不足,研究能力较低,无法统筹开展主题鲜明的学术研究活动,借智借力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作为创新学术研究工作的途径之一,逐步加强地震纪念馆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对上积极申报研究课题。与绵阳师范学院合作向绵阳市社科联申报《抗震救灾精神理论与教育实践》《5·12汶川特大地震感人故事》课题,明确研究主题和方向。与绵阳师范学院合作向四川省社科联申报《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简明读本》项目。二是面向社会聘用专家、学者为地震纪念馆的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将优秀论文以地震纪念馆合著者或者专著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三是与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充分发挥地震纪念场馆功能,探索学校减灾教育模式》《地震知识进校园、进社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地震知识科普基地建设》等课题研究。

(六)切实抓好创新提升工作。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地震纪念馆没有突破和创新,就没有发展潜力,在同类场馆中就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加强与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沟通联系,完成会员单位年检、参加年会主办的活动等,主动申请承办纪念馆专业会员会主办的年会。二是多角度、全方位面向公众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及充分利用纪念馆功能和作用发挥宣传报道工作,同时将地震纪念馆的动态新闻信息直接报送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主编的《中国纪念馆通讯》、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物报》以及其他刊物刊发。三是提前谋划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如纪念大会、学术研究会、座谈会、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代表重返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走过的10年大型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三是专题研究智慧纪念馆建设工作,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场馆中,增强场馆的展览效果。四是扎实抓好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工作。采取“专家指导、部门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在创建和认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收集整理资料并集结成档案。

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减灾意识使命光荣,责任在肩,需要在改革创新中总结经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干好每项工作。我们期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定能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为防灾减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北川汶川减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北川的味道(四题)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