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与发展建议*

2017-06-0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2期
关键词:太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程 燕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

·资源利用·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与发展建议*

程 燕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

[目的] 结合农业旅游资源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提出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设想,并探讨该设想的可行性。 [方法]以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为例,集中分析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和机会,将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为切入点,确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层的影响因子,对综合得分结果展开研究。[结果]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8.289,属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综合评价得分项目中突出的影响因子分别为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广阔、区位优越且交通便捷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结论]环太湖4市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可行。

环太湖 生态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AHP) 综合评价 发展建议

0 引言

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4市是我国有名的旅游地。作为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宋立、肖平将环太湖国际旅游规划区作为实验对象,重点探讨了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的过程,提出新型生态景观类型,对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经济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从朱珊珊对开放建设上海市长兴岛的意见来看,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重点在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2]。长江三角洲被称为旅游的“金三角”,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点)有105个,环太湖4市的旅游景点不少于43个,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区域在发展经济中格外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更好的发展环太湖4市旅游经济,苏州、无锡、常州、湖州4市结合旅游发展的共同点和共同目标,发表了合作发展环太湖旅游的宣言,并成立了旅游合作组织。深入发掘环太湖4市发展旅游的历史底蕴,充分发挥出政策和资金支持作用,渗透现代化意识,提出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结合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分析和综合评价,探寻可行性建议,促进环太湖4市旅游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1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和问题

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4个市是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带来了区域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环太湖旅游经济的发展,为苏锡常湖4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有数据表明, 2015年,苏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51.2万人次、旅游创汇20.02亿美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60 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728.79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6亿元。无锡共接待游客2011.8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00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9%,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常州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1亿元。充分说明,旅游经济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3]。

1.1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

1.1.1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有调查表明,环太湖4市旅游景点不少于43个,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宜的气候、良好的空气质量,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4]。,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也有充满人文气息的农耕文化,都可以作为吸引游客的卖点。以2010年开园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例,该大型农耕文化园区有草木、花草、田园果园、鱼塘农田,全面展示了江南农耕的自然风光和悠闲的农村时光。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分为九大农耕文化功能区域,有农耕历史区、土地整理区、江南养殖区、农家休闲区、江南作坊区、农耕谚语区、农户设施区、生肖区等,是包括了休闲游乐、生活体验、观山游览等多功能的旅游区。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区域内农业也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将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又可以促进现代化新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1.2 深厚的农业历史文化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农业历史文化的发掘,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以丝绸文化发祥地、盛产毛笔的环太湖名城“湖州”为例,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的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天下”的美誉。湖州盛产毛笔,亦为湖笔,产自湖州善琏镇,是毛笔中的佼佼者。湖笔制作精湛、品质优异,是毛笔的代名词。笔尖端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湖颖”为湖笔所独有。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之赞。环太湖地区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历史底蕴,形成了独有的吴越文化,将农业历史文化渗透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充分发挥出农业历史文化的优势,例如农民设计生产出来的刺绣、书画等工艺品,都可以为完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链提供充分的保障。

1.1.3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处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海,便利的交通条件,将各个旅游景点很好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旅游链。同时,便利的交通也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丰富的客源,广阔的客源市场也是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再以环太湖名城“湖州”为例,湖州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距杭州75km、上海130km、南京220km。南北走向的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的宁杭客运专线和即将开工的沪苏湖城际铁路贯穿湖州全境。新长铁路和即将修建的湖乍铁路使湖州分别与陇海、沪杭两大铁路干线连通。湖州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内河铁路、公路、水运中转港。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环太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环太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2.1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对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中,国家宏观调控是应客观要求,主要目的是统筹全局,调整原有的工作思路,结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环太湖4市归属于江浙两省,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其工作方式不同,使得宏观调控能力不同,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2.2 资源整合度不高

资源是否聚集对发展旅游业会形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太湖4市是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精品路线的设计和规划,分散的旅游景点,减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圈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6],也是影响环太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3 抵御经济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业正处于兴起阶段,与其他企业相比,对GDP的贡献、影响力都还不大,所以更容易受到经济风暴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受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打击。

1.2.4 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影响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须进行大力宣传,而如何宣传更具吸引力,就需要专业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匮乏,就会对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构想的实现形成阻碍作用。专业人才匮乏主要指的是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规划专业人才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旅游行业专业人才是影响我国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是因为旅游专业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其对于发展环太湖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议不具备决定性价值,而政府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难以根据发展旅游项目的特点,对发展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总之,缺乏专业人才严重影响了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2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

随着农业生态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环太湖4市利用资源优势,结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以期通过规划精品旅游路线[7],将分散的旅游景点聚合起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力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为此,环太湖4市专门对生态农业而旅游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是可行性。

2.1 结合SWOT分析的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

2.1.1 优势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子中的优势部分可以概括为7个方面,分别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文化根底深厚、区位条件优越且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广阔、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旅游业发达以及政府支持力度大。

2.1.2 劣势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问题和劣势,其劣势部分可以概括为资源同质性较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差、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差、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矛盾以及促销开发力度不够。

2.1.3 机会

环太湖4市提出构建“环太湖农业生态旅游圈”构建主要是因为看中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潜在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其机会主要体现在缺少资源整合拳头产品、区内旅游需求旺盛、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带动、长江三角洲环湖旅游带建设、不断优化的交通条件、旅游成为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7个方面。

2.1.4 威胁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建,实现以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注意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威胁,即激烈的内部竞争、周边城市的压力、城市化带来的特色削弱、环太湖4市缺少配合与协调、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2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层次分析模型与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方案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适用于复杂、难以定量分析问题的决策分析[8]。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模式,首先要确定因素因子,然后对评价标准评分,其影响因子可以用SWOT分析方法[9]进行说明。SWOT分析中涉及的元素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指标,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层次分析模型如表1。

表1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评价模型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同质性较强缺少资源整合拳头产品激烈的内部竞争农业历史文化根底深厚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差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周边城市的压力区位条件优越且交通便利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差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带动城市化带来的特色削弱客源市场广阔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长江三角洲环湖旅游带建设环太湖4市缺少配合与协调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矛盾不断优化的交通条件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达促销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成为支柱产业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支持力度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按照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地综合评价得分与评价,“不适合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地(<6)”、“处于初级阶段的生态农业旅游地(6~7)”、“发展形势良好的生态农业旅游地(7~8)”、“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他农业旅游地(8~9)”以及“非常成功且影响力很强的生态农业旅游地(9~10)”,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进行评价,经过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为8.289,由于综合评价得分8~9分,属于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所以,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属于成功且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综合评价得分项目中突出的影响因子分别为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广阔、区位优越且交通便捷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所以,现阶段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是有实践意义的,为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意其影响因子,就影响因子中劣势和威胁部分进行弥补,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3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发展建议

环太湖4市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大环境下,充分展现出出环太湖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实现环太湖4市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的统筹规划,促进“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构想的实现,从而不断提高环太湖4市经济水平[10]。

3.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显著优势是广阔的客源市场和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所以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和促进生态生态农业旅游业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出这两种优势,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同时,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进行深入发掘和提升,结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坚持走“三产”结合的道路,积极规划景区和建设配套设施,利用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大批游客,从而真正实现促进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3.2 抓住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带来的机会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很好的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促进环太湖苏锡常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带来的机会,提高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游客,为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3.3 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构想提出,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时的突出问题是,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提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为此,环太湖4市在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时候,必须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实现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已经遭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改善环太湖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旅游吸引力,真正实现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以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宋立,肖平.论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模型的应用——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5,(12): 184~186

[2] 朱珊珊. 坚守共同价值取向打造精诚创业团队——访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市长兴岛开发办主任兼党组书记姜亚新.上海企业, 2014,(8): 20~23

[3] 刘欢, 何太蓉,张喆,等.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西南都市农业功能区划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6): 152~157

[4] 廖琴, 何雨.基于竞合模式的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 25~29

[5] 李勇, 周安伟,赵志忠,等.海南旅游“提质扩容”战略下旅游用地问题及对策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7(1): 84~86, 97

[6] 雷霄, 赵丽倩.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对策探析——以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林产工业, 2013, 40(2): 53~55

[7] 杨引弟. 体验经济视域下西安浐灞生态区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210~214

[8] 赵艳霞, 孙凤芹,王菲,等.基于AHP的耕地保护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3): 143~148

[9] 黄洪武, 信军.SWOT分析法在农业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宁夏中部灌溉节水农业示范项目为例.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 2014,(5): 33~35

[10]许刚. 显中国吴文化之蕴扬生态科技城之名——无锡高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中国高新区, 2013,(9): 131~136

[11]郑天翔. 大型会展对地方旅游业贡献的影响——以上海世博会为例.社会科学家, 2014,(8): 80~8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THE RESOURC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ROUND TAIHU*

Cheng Yan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uxi 214153,China)

The four cities around Taihu Lake, i.e., Suzhou, Wuxi, Changzhou, and Huzhou, are China′s famous tourist destination.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urism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tegr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has formed a certain degree of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round Taihu Lak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determin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stablished an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important go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around Taihu Lake.

around Taihu L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211

2016-03-17 作者简介:程燕(1981—),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营销管理、餐饮管理。Email:dayan_purple@126.com *资助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宴会设计制作工作室的主体宴会创意产品实践体验”(201413108014X)

F592.7

A

1005-9121[2017]02076-05

猜你喜欢

太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太湖三白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