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学科普期刊中的科普创作

2017-06-05李建国

科技传播 2017年7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科学素养

李建国

摘 要 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成为医学科普期刊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把深奥的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读者,换言之,如何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笔者提出了要在科普创作中充分调动形象思维。

关键词 科学素养;医学期刊;科普创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92-02

“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健康素养是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以后在许多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然而,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健康数据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由此可见,作为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传播载体,医学科普期刊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医学科普期刊是向受众者传播、普及医学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读物。那么,如何使其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换言之,如何使自己的媒体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增加科普作品的可读性。

医学科普作品既不同于科学论著,也不同于文学艺术,但由于它受到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趣味性、时间线等多方面的限制,要想真正搞好科普创作又绝非易事。也就是说,如何将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被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一定文采的科普作品,又是一件令人棘手的难题。有不少科普作者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调动起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来进行创作,创作出了诸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故事、曲艺诗歌等等,这些固然增加了其作品的文学魅力,也较好地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但笔者以为这样的创作形式势必要花费作者较大的精力去构思题材、组织结构、塑造形象、安排情节、表现意境、讲求韵律等,而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修饰后,也常常容易削弱其本身的科学性,因此也就很难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了。更有一些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不惜动脑筋、花笔墨、找材料、摆证据、举例子,结果道理摆了一大推,还是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说透彻。因此,笔者以为要想使科普作品真正为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并不在于它的创作体裁如何?而在于作者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创作中是否赋予了一定的形象思维。

一般来讲,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的思维特点,但富有形象思维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文学作品,所谓形象思维即是:作者在从事创作中,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像进行艺术地加工整理,最后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思维活动。

我国著名科学家贾祖章曾指出:“一篇好的科普作品像一曲清泉、一江春水,涓涓不绝,潺潺东流,科学术语不能是阻拦流水的岩石,也不是激起漩涡的暗礁,而是水面的涟漪,往来的帆影,是落花漂汤,鸥鸟沉浮,是大自然的必要的点缀。”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好的科普作品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不能忽视或否定形象思维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林之光、郑渊洁,他们的许多作品虽不属于文学作品,但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把科学知识借助一定的形象思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科学本身的魅力,使自己的作品在有限的文字内为平常百姓所接受,就需要创作者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必须融入一定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运用得当,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更使科学理论深入浅出。

通常,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往往选取并凭借手中之具体可感的材料,通过联想、想象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以及鲜明的态度。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的生命,但科普创作中同样离不开它,否则,你的材料再翔实、判断再精确、论证再缜密,你再觉得有必要普及给百姓,在读者看来也只会觉得味同嚼蜡,使常人阅不终篇,辄欲睡去。

科普创作首先需要想象,想象可以被认为是再现表象的能力,是一种把现实的事物转化成美的对象的能力。在进行科普创作中,作者可以把具体而分散的材料,抽象而概括的理论,通过想象并借助艺术表现手段运用具体、可感、形象的文字再展现给读者,使想象变抽象为形象,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使读者赏心悦目,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大凡优秀的科普作品都不只是单纯的平铺直叙、枯燥讲解,而是运用了自己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对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材料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例如我杂志刊登的湖北副主任医师徐乃佳的《糖尿病,居然让我“瘫痪”——来自胃的自述》,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将糖尿病对胃的伤害,导致胃瘫痪的来龙去脉写得生动活泼,足以使胃器官的形象立于紙面,活于读者心中了。试想,如果作者头脑里没有丰富的想象,恐怕也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杨峰在他的《生命的“白色河流”》作品中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通俗、简洁的文笔,把他笔下的淋巴系统描绘得惟妙惟肖,作者把淋巴液、淋巴细胞赋予了人的品行、特征,给人以亲切、生动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血管硬化怎么办》一文,作者将血管比作为水管,告诉读者:水管使用时间长了会结水垢,血管也同样会老化、结垢,不过,血管结的垢是动脉硬化斑块。作者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将深奥的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读者,使读者更易于接受。《脂肪细胞的一天》,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道,当主人打开一瓶啤酒,我就可以从里面捞取到与一罐可乐同样多的脂肪。这样的叙述使读者一目了然,远比单纯的说教、枯燥的数字更容易接受。此外,像《“缉拿”隐性高血压》《癌症也有“致命弱点”》《眼睛的七个“敌人”》《五官并非“各自为政”》《高血脂的“狐朋狗友”》等等,光看文章的标题就已经让人望而生趣,引人欲读了。

综上所述,笔者所以提倡要在科普创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就是想要让作者通过一定的形象思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对象,为其说理服务。一篇好的科普作品,人们评论它构思新颖别致、叙事生动活泼、讲解通俗易懂、剖析深入浅出、描绘形象感人、比喻贴切精当、语言栩栩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妙用。可以说,形象思维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捷径,是出奇制胜的法宝。

由于受到传播媒体的篇幅限制,作者不可能长篇累牍地去论述一个科学道理,好的作品多则不过一千字,便可阐明一个道理、讲清一种现象,教会一种方法。那么,形象思维便起了一个很好的化长为短的作用,可以说是作者既省时又省力地创作出通俗易通的科普作品的捷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科普作者们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不是抛开科学素材去漫无边际地想象,而应该始终围绕科学材料,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生动精彩的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思维调动起来,集中于作者的笔尖,使其与科学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既有科学知识、又富文学特色的科普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科学性,有人把科学性称作科普作品的灵魂是十分恰当的,丢掉灵魂,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教会读者从中学到医学科普科学知识,从而达到增加读者保健意识,提高读者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科学素养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山西医学期刊社简介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