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6-05汪天逸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状大学生对策

汪天逸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北京高校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学习就业压力大、心理抗压能力弱,给心理素质教育带来挑战。近年来,北京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体制机制、人员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据此提出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工作体系、营造教育氛围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做好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变革的坚实保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激扬青春梦想,锤炼品格意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时代奋进者和开拓者的坚实保障。

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是内心需求层次高。北京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内在精神的需求更加凸显。有些学生虽然家境优渥、表现优秀,甚至是学生干部、党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或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或迎合社会的需要,并非内心追求。而这些学生常常是高校心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人群。 二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原则。北京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多为独生子女,集体合作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害怕人际交往,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为了交往而交往,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有的学生简单直接,被打击孤立,在互联网上寻求慰藉。三是心理调适和抗压能力弱。北京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加上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满足,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吃苦精神和承受能力“先天不足”,造就了一批外表光鲜、内心脆弱的“草莓族”“糖果族”,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差,受不了打击、经不起挫折,稍遇问题就容易走极端。

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一是问题隐蔽,预防干预难度大。据统计,北京高校每年发生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约20起。其中,微笑自杀的现象增多;优秀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实现梦想后自杀现象增多;与父母关系不良导致自杀增多。这些选择极端处理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别人坦露内心的复杂想法,学校很难发现其内心的矛盾和抑郁,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难度较大。二是压力过大,疏导排解不易。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6年,北京有23.3万高校毕业生;2017年,预计达到24万,就业压力凸显。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对于少数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与他们原本期待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同时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自我的压力,内心十分苦闷。三是网络开放,科学合理引导难。网络上言论自由、各种观点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部分大学生不会选择和分辨,造成其信仰迷失和价值观的偏离。同时,有的大学生忽略了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差别,两者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抑郁,沉溺网络和逃避现实,造成其人格分化和个性对立,危害其身心健康。如何抑制这一倾向,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北京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制定印发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标准》,并启动了督导评估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机构,配备了专职、兼职工作队伍,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象的界定存在偏差,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障碍,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没有看到它完善人格这一主要功能。有些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有的教师身兼多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项支持经费,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北京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技术职务序列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有的采用教师编制,有的采用行政编制,有的教授同时兼任心理咨询工作,带来薪资与考核体系的不明确,进而影响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的辅导员、班主任自身就存在对职业的不满和焦虑,事业上没有成就感、工作上没有满足感、生活上没有幸福感,专业上很难进步。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全覆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然而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必修序列,心理课程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够科学,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引导和教育。四是预防干预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体系不健全,预防和干预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学校工作没有深入一线学生活动场所,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有的学校发现问题以后,危机干预措施不当,不能有效阻止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极端行为。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1.深化认识,正确对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含教育目标、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等要素,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提高主体素质、把握客体实际、确定合适目标、改善教育過程,优化教育环境,从各个角度、层次去揭示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科学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二是要紧扣教育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优良心理品质,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三是要与时俱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挖掘具有时代意义和有代表性的教育内容,丰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四是要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认知、性格能力都不尽相同,我们要以个性化的视角评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是保证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加强研究,科学指导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科研的强力支持。

一是要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又要支持心理素质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题研究总结规律,破解难题,指导实践。二是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学术交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心理教育起步较早,形成了专职化和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如心理咨询员经过专业训练并取得证书才能执业,而我国尚无准入标准。我们要加强学术交流,把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教育模式。

3.健全体系,协力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北京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心理课堂为主渠道、以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工作格局。接下来还需要解决领导机构、人员编制、薪资体系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工作目标。

一是高校要担负起管理责任。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统筹学生、教务、后勤、安稳、团委等多部门力量,完善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干预、善后工作系统,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有效性。要深化医校合作,邀请专家指导、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高危机应对的有效性。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专业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能力,研究完善教育者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准入门槛。高校不仅要配齐配强心理素质教育专职教师,还要明确他们的专任教师身份,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政策,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加强对专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同时,提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其知识结构,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格。三是依托学生组织,发挥朋辈帮扶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班集体等基层组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发挥好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把朋辈帮扶的教育理念融入基层组织建设中,研讨新时期学生心理社团的定位、作用和活动载体,扩大社团活动覆盖面。

4.营造氛围,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覆盖面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要针对大学生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整合专家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是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既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也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内容,以“微电影”“微视频”、舞台剧等形式,网络化、艺术化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深入基层、社会调查、采风、沙龙等形式,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舒缓内外心理压力,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名校集中、生源多样、生存压力大的北京地区高校,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科学认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健全的工作体系作保障,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姜土生,邓卓明. 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

[2]宋全红.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7(12).

[3]杨玉宇,李鹏,周文. 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现状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