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肌肉定位诊断温针灸反阿是-阿是穴治疗风寒湿型粘连期肩周炎43例观察

2017-06-05吴云锋房连强谭朝坚张全爱林彬袁双双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吴云锋房连强谭朝坚张全爱林 彬袁双双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34

基于肌肉定位诊断温针灸反阿是-阿是穴治疗风寒湿型粘连期肩周炎43例观察

吴云锋1房连强1谭朝坚2张全爱1林 彬1袁双双3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34

目的:基于粘连肌肉定位诊断,观察温针灸反阿是-阿是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将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3例,A组采用反阿是穴-阿是穴温针灸,B组常规腧穴温针灸。通过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活动功能评分、疗效标准等评价其疗效。结果:A组和B组的愈显率分别为55.49%和4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且A组优于B组。结论:基于肌肉定位诊断温针灸反阿是-阿是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收效满意,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有较明显优势。

粘连期肩周炎 温针灸 阿是穴 反阿是穴 风寒湿型 定位诊断

笔者根据肩周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肌肉触诊、肩部影像等定位诊断粘连的肩部肌肉,遵照反阿是穴、阿是穴取穴原则选穴(治疗点),并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温针灸反阿是-阿是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同时与温针灸常规腧穴组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疗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6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福田区中医院门诊病人。根据纳入标准,在3个临床中心,由专人负责随机分组和资料分析,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中男1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8.5±3.3岁;平均病程7.4±1.8月。B组中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1±2.9岁;平均病程7.1±2.3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1]:①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多因慢性劳损复感风寒湿邪所致;②以肩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粘连期表现为肩痛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呈现“昼轻夜重”特征,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受影响;③查体发现肩关节周围均有压痛,肩关节作内旋、外展、上举、后伸等活动时功能受限;④风寒湿型临床表现:为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分期、证候;②年龄40~60岁;③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严重心脑血管、精神疾病、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等疾患;③肩关节骨折、滑脱、外伤等;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未知原因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肩部肌肉解剖及定位诊断方法:肩周炎常涉及肩甲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喙肱肌等肩部肌肉,肩甲下肌作用上臂内收和旋内,冈上肌作用外展肩关节,冈下肌作用外展、外旋肩关节,小圆肌作用上臂后伸,喙肱肌功能是屈肩关节、内收上臂,三角肌分前、中、后三部肌束,近固定收缩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屈、旋内及水平屈;中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后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伸、旋外和水平伸;三部肌纤维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反阿是穴和阿是穴在穴性、分布规律上对立。在穴性上,按压阿是穴,疼痛加重或被诱发;而按压反阿是穴,有两个特征:①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②涉及多条肌肉受累,反阿是穴可有数个不等。分布规律上,阿是穴与反阿是穴对立分布在肌肉的起点、肌腹中段、止点上,例如阿是穴位于止点,则反阿是穴就位于肌肉的肌腹或起点上。因此,这种治疗法又叫肌肉起止点疗法[2]。定位诊断方法:反阿是穴通常位于肌肉中肌纤维最紧张的部位,并且可触及紧张或条索状的肌纤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查体等确定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的动作,定位到可能关联的肌肉,结合反阿是穴取穴原则,通过触诊确定疼痛所属或疼痛部位所关联的具体肌肉,然后在肌肉的起止点或肌腹的隆起最高处以指压来寻找反阿是穴,取穴的部位和数量根据粘连的肌肉部位和数目而定,用龙胆紫笔标志定点。

2.2 A组:采用反阿是-阿是穴温针灸治疗。选穴:主穴:遵循个体化差异和反阿是穴取穴原则,依据粘连的肌肉部位和数目,定位反阿是穴、阿是穴,取穴的位置、数目因临床症状、粘连部位而异,一般3~6穴或点,配穴:曲池、风池、外关、合谷。针具: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生产许可证: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规格为0.35mm× 40.00mm。操作:先刺远端配穴,做较强的刺激,每穴提插行针1min左右,风池穴把握针刺的深度、角度,朝鼻尖方向进针25mm。阿是穴、反阿是穴依据部位不同,合理把握深度、角度,针刺时肩周有强烈的针感,直达病变部位,均加用灸法。留针30min,取针后嘱患者最大幅度划圈运动肩关节5min,每天治疗1次,5天为1疗程,共2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3 B组:采用常规腧穴温针灸治疗。选穴: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肩贞、阿是穴;配穴:曲池、风池、外关、合谷,均患侧取穴。操作:肩周腧穴常规针刺,施以提插捻转使肩周有强烈的针感,肩前、肩髎、肩髃、肩贞用灸法。针刺操作顺序、针具、疗程等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采用《颈肩痛》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3],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试验和摸口(耳)试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3.2 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或肩关节功能改善率≥90%。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肩关节功能改善率≥60%~89%。好转: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肩关节功能改善率≥30%~59%。无效:症状无改变或肩关节功能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功能分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4 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中“肩凝证”范畴,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等痹阻经络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粘连期表现为肩关节功能受限较肩部疼痛为重,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收效满意,临床中发现:针灸缓除疼痛优于对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针灸取穴多以“肩三针”结合辨证取穴为主,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标本兼治”作用,但在治“标”上缺少针对性。治疗过程中对粘连部位不能有的放矢,具体表现在针刺选穴的目的性不明确,临床上涉及肩部经脉循行的腧穴基本均选取。

本研究中操作难点在于肌肉定位诊断和反阿是穴定点。肩关节功能受限可能是单一肌肉粘连,也可能是多块肌肉粘连表现出的叠加症状,因此必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等找准粘连关联的所有肌肉,避免遗漏;肩三角肌有分前、中、后三条肌束,解剖、功能相对复杂,粘连涉及三角肌时需辨别前、中、后束。其次,反阿是穴定点要准确,关键点在于指压触诊时,要配合肢体活动,疼痛消失或关节运动受限减轻,说明定位准确。做到以上两点才能保证临床疗效。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8-356.

[2]张文兵,霍则挥.反阿是穴肌肉起止点取穴法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432.

[3]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0.

2016-10-11

猜你喜欢

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肩关节生物力学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辨证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