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类专业在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06-05邬红丽邱建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艺术类校园文化

刘 青,邬红丽,邱建钢,李 翔

论艺术类专业在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 青,邬红丽,邱建钢,李 翔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如何通过艺术类专业的植入,提升体育院校的品位、精神内涵,发挥其在学校“立德树人”和“全环境育人”中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研究认为,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是促进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品牌与影响力的需要;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环境育人”的需要;是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增强体育运动的表现价值与艺术修养的需要;是促进艺术学母学科发展,丰富其学科体系、提升其内涵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应当科学定位专业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应当以体育运动实践为主体平台,深入挖掘“体育艺术”学科内涵,为实现“体艺融合”提供支撑;应当创造更多的、无愧于学校发展的作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发挥艺术教育实践功能,优化和提升各学科专业教育质量,积极构建多样性学术生态。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艺融合;专业建设;“双一流”建设;发展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并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这对新时期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同时也为高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类专业一直归属于艺术院校和综合型院校,体育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基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文化产业大繁荣和体育快速发展的特殊大背景,其创办的初衷或者更多的认识来源于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各自发展空间中不断靠近、接近,直至相互融合,呈现出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良好发展态势……”[2],以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和多元化。体育与艺术融合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体现在体育竞赛中与艺术结合的项目对艺术表现力的需求。”[3]然而,十多年来,或许是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大背景”或者行业办学多囿于“竞技性”培养的惯性,各院校艺术类专业还往往限于强调“突出以体为根本,艺术为特点”[4],而忽视了艺术审美、艺术修养对“体育人”的深刻影响,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的隔阂和彼此之间的误读仍然存在。当前,在“中华文化大繁荣”“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的大趋势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如何通过构建好体育和艺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合理确定发展定位,提升艺术的价值、内涵对于一所大学的品位、层次的影响,发挥其在学校“立德树人”和“全环境育人”中的作用,拓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视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围绕高等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的意义与价值,对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的基本思路及着力点进行阐释。

1 高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办艺术类专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了舞蹈学专业,首开体育院校创办艺术类专业之先河;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次增设了舞蹈表演专业;2004年,上海体育学院创新性开设了全国首个体育舞蹈编导专业;此后,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并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形式等方面都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14 所体育院校全部成立了艺术院(系),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其专业设置涉及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播音主持与艺术、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等6个艺术类专业,年度招生计划2 989人(见表1)。

表1 2016年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及计划招生情况Table 1 List of art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ir enrollment plan in 2016

续表1

尽管全国体育院校所设置的艺术类专业培养方向略有不同,但主要以表演和舞蹈(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和舞蹈学)两个专业为主。而从最初的“专业类”构成来看,更多融入了体育院校比较有优势且具有较强表演性和艺术性的“操类”,如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等项目,普遍将“舞蹈艺术”和“体育艺术”并列设置,组成俗称的“体育艺术”。有专家称之为“‘体育’与‘艺术’的牵手”,并认为是“由原先的从体育本体出发逐渐发展到创建体育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新专业。”或者“体育院校增设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2]

纵观十余年来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历程,对于全国办艺术类专业的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型院校来说,在体育院校办艺术类专业还是一块 “待开垦地”,无论是从全面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还是通过艺术教育的引入,对全面提升全校文化形象、办学品味等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当前的新形势与发展要求,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办学仍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专业发展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与优势尚未形成。艺术类专业开设初衷多是以办学规模、经济效益、就业效益等指标作为参考,导致艺术类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视野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者,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体育艺术学类专业建设标准以及全国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至于各个学校在艺术类专业建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发展目标。体育与艺术在体育院校内仍然处于相对平行的发展模式,学术界依然纠缠于“是走以体育为主的艺术道路,还是走以艺术为主的体育道路”[5]等问题的讨论,缺乏对体育内涵的提炼和对体育资源的整合;不同体育院校根据自身体育学科优势和区域特点,理应走具有鲜明体育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艺术专业发展道路,但是实际过程中这些特色和优势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依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成果雷同、行业平台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现阶段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建设与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型大学艺术院(系)存在高度相似性,体育院校艺术专业与这些艺术院(校、系)相比特色不够突出,不能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更难发挥优势竞争力。

第二,受制于体育院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艺术价值、内涵”对于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品味及“全环境育人”的支撑作用。一所高校的文明程度越高,艺术教育就越受到重视。如果说审美情趣是学生个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重要条件,那么良好的文化环境则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办好现代大学的重要保证[6]。遗憾的是由于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大背景”或者行业办学“竞技性”培养的惯性,体育院校往往更强调“突出以体为根本,艺术为特点”[4],注重营造以体育人文精神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识理论更深、体育技能更优、比赛成绩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却对艺术教育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形成基本共识,混淆了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在实现艺术价值中的不同功能,严重低估了艺术教育实际价值[7],也忽视了“艺术价值、内涵”对于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品味及“全环境育人”的重要支撑作用。这样的局面长期存在将致使学校艺术教育功能缺失,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精神食粮、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艺术精神熏陶,影响学生信仰、道德、价值观建立,窒息学校应有的学术和创新空间,使学校逐渐沦为徒有其表的“文化枯井”[7],阻碍学校 “双一流”建设进程。

第三,专业性师资、人才及教学条件的明显不足,很难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这为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与其他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起步较晚、积累有限,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虽然经历了“投石问路、多方突围”[8]的发展历程,但是师资、设施和资金方面长期投入不足,专业化的艺术指导与训练尤为缺乏等问题一直悬而不决、延续至今,导致“体育艺术”领域学科开创性领军人物少,体育艺术复合型人才匮乏,创作的具有时代特征、体育精神和艺术气息的优秀作品不多,专门性的艺术场馆场地少,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三不佳”等问题十分突出。致使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也造成了校园艺术活动浅层化和庸俗化,很难实现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真正价值[7]。

2 高等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的意义与价值

在高等体育院校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艺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当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1]的高度,切实推进专业改革,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环境育人”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

2.1 是促进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品牌与影响力的需要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共性——注重人文艺术,他们几乎都开设有艺术专业。例如,世界著名的体育大学,同时也是篮球项目的发源地——美国春田学院开设有艺术专业;德国唯一的体育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开办有音乐、舞蹈系,其中就包括体育舞蹈专业;还有以理工科著称的麻省理工学院也专门设有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学院。可以说,实现与艺术学科交叉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特征和共识,各类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原创成果的产生,大多是与学科交叉融合有关[9]。我国的艺术课程和艺术专业起步较晚,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立“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设立教委直属艺术教育处,专门指导和推动国内重点大学开始建设艺术课程,拉开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序幕。从国内许多“985”“211”大学近二十年教育履历中,不难清晰地看到曾经以理工科或者师范等专业为主的大学在推进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转向综合性发展方向。在当前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和实现差别化发展,如何办好艺术类专业是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不应当仅仅是为了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或者增加经济效益,或者说它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范围,而是关乎艺术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精神传承等诸多领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专业的植入,烘托一所高校独到的办学品味和层次。一所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还需要有追求真理、自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这取决于这所大学一定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视野和高度。体育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应当通过办学理念的提升、办学思路的转变和办学环境的改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彰显学校独到的人才魅力,提升学校品牌和影响力,以此吸引和汇聚更多高水平优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最终推动学校向高品位和高层次办学迈进。

2.2 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环境育人”的需要

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0]。同时,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还能够让体育院校各专业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汲取艺术素养、锻炼创新性思维,在追求体育竞技“更高、更快、更强”最终结果的同时,加深对“更真、更善、更美”过程目标的理解,成长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应该说,体育院校通过办艺术类专业,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一个持续、稳定的专业化的“艺术源”和“人才库”,成为拉动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它在创办和完善符合本校特色的艺术专业的同时,为学校高水平的艺术团队输送了专业化的艺术指导与艺术骨干、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程以及培养更加广泛而出色的艺术受众[7],从而不断提高体育院校文化品位与精神内涵。

2.3 是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增强体育运动的表现价值与艺术修养的需要

体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1]。从体育发展史来看,人类为了健康而创造了体育,为了审美需求而使其艺术化[12]。当艺术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体育文化推广和传播的强大动力。每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幕式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艺术表演和艺术展览,已经成为了全球艺术爱好者与体育迷心目中共同的盛典;国际奥委会每年都会为一名为奥林匹克体育事业与文化艺术交融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授予“体育与艺术奖”,这些都是艺术推动体育文化推广和传播的最好证明。在当前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党和国家不仅高度重视体育的健康本质功能,而且更加强调发挥体育的艺术价值、文化张力。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和传播者,也肩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作为体育院校培养优秀人才,不仅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传播精湛的体育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之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去挖掘体育的精神内涵、运用审美眼光看待和激发体育的表现价值,推动体育、艺术学科内涵和外延同步发展。

2.4 是促进艺术学母学科发展,丰富其学科体系、提升其内涵的需要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艺术学正式成为第十三个独立的学科门类。目前,艺术学门类下设一级学科5个,33种专业,主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与电视、文学、建筑与园林及其他艺术内容。从艺术专业的设置来看,各种艺术取向并存和融合,是艺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从宏观上看,艺术与体育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范畴[13],而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作为桥梁纽带,体育和艺术便可以自然地、必然地发生融合,在艺术学科领域内产生一个新的“体育艺术”概念——这也顺应艺术学科发展的趋势,丰富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内容和内涵。虽然“艺术学”在教育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增设“体育艺术学”学科,且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也还处在初期摸索、研究和规范过程中,但是其对于体育和艺术事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对于体育学、艺术学学科建设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可以预见,随着“体育艺术”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体育舞蹈、运动舞蹈等专业在社会上的传播面和影响力等的不断增大,艺术学母学科内涵将不断得到丰富与加深、专业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这个时候,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必将走上一条独立、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更加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

3 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办好艺术类专业的基本思路及着力点

3.1 应当科学定位高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

全国各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多实现了由单一的体育学科向多学科转型。在体育院校办艺术类专业,需要合理定位,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能陷入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更不能脱离体育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为此,必须处理好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关系,要通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努力实现大学办艺术教育的价值。一方面,应当借力体育学科特色发展艺术专业,通过艺术与体育的交融、艺术类专业师生与体育舞蹈、运动舞蹈、艺术体操等具表演类运动项目的专业师生的互渗,逐渐打通“学科壁垒”,挖掘艺术的体育之美,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艺术人才,这是一般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所难拥有的。另一方面,要依托艺术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艺术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创新功能、传播功能,抓好艺术专业建设、艺术作品创作、艺术活动展演、艺术团队打造等多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和完善校园文化品质,打造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最终营造起多维度的艺术教育校园环境。

3.2 应当以体育运动实践为主体平台,挖掘“体育艺术”学科内涵,为实现“体艺融合”提供支撑

学科融合是双向的律动[14]。“体艺融合”是体育审美、娱乐、休闲、健身等多重功能的延伸,也是艺术、美学在体育运动中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类专业之于体育院校来讲,是体育和艺术两大学科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后实现交汇的契合点,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内在的规律性、时代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发展需要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使某些运动项目“艺术化”[15],但是绝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体育增强体质的本质属性。因此,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必须突出体育优势资源,立足体育运动实践主体平台,把体育精神融入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重点考虑从三个层面入手:(1)宏观层面。调整当前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思路,突出与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之间学科建设的差异性。通过借助体育院校体育学科的项目文化、动作韵律与学科优势凸显“体育艺术”的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特色优势,与一流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展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2)中观层面。充分利用体育院校在体育学科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结合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探索,在“体育艺术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子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开展理论研究,科学制定“体育艺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方案等,在管理组织、研究机构、学会或协会创建中主动出击、搭建平台,扩大“体育艺术学类”专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抢抓行业“制高点”,为构建“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实现体育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提供有力支撑。(3)微观层面。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学科优势,广泛开展对艺术专项教师的体育素质培训,改变过去体育、艺术专项教师彼此间的学术隔阂和误读;引进优秀艺术专项教师平衡师资队伍力量,打通不同学科领域和专业背景的专项教师间交流融合的壁垒,促进专项教师专业特长在学科融合发展中的碰撞融合;在学生培养上,结合艺术专业的艺术特长,建立“体育艺术”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培养具有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引导学生成为新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体育艺术界的权威,反哺“体育艺术”学科的长远发展。

3.3 应当创造更多的、无愧于学校发展的作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艺术类专业的本质工作是开展艺术教育,其最大的功能是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衡量艺术育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质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将成为一所校园的文化标志,能够发挥艺术审美教育、德育、智育等多重功能。因此,必须把生产优秀艺术作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为此要把握好艺术作品的以下三个重要特性:(1)注重时代性。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艺术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跳出当下泛娱乐化的价值“洼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高度来审视和推动艺术类专业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广泛融入国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播社会正能量新风尚、展示学校新发展新变化,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同时,巧妙地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形式新途径来展示艺术作品,确保艺术作品内涵在学生群体中深入人心。(2)体现艺术性。艺术作品体现艺术性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是要发挥艺术素质教育作用,通过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审美活动等形式,普及校园艺术,培养艺术作品的受众群体。“提高”是要发挥艺术专业教育作用,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发现、欣赏、展示、传承艺术的能力,成为艺术作品创作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得接受者的艺术需求与创造者的创作热情在艺术作品不断呈现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提升,激励艺术作品创作更具艺术性、思想性,推动校园文化向高品位和高格调转变。(3)突出区域性。科学利用区域特性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特色素材和灵感源泉。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都为学校校园文化打造和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素材。作为地方体育院校,应当致力于把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少数民族体育特色和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民族元素、地方元素、体育元素等大胆引入到艺术教育中来,创作一大批融合型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元素、体育精神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体育校园文化。

3.4 应当发挥艺术教育实践功能,优化和提升各学科专业教育质量,积极构建多样性学术生态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于艺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我们一直以为美苏之争的实质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具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16]。这番话说明,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艺术气质,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不同学科领域的艺术教育。对于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来讲,除了实现“体艺融合”和发挥艺术教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以外,还应该发挥艺术教育在文科类专业(经济、旅游、新闻等)、医学与健康类专业(中医、运动健康等)等多学科专业领域中的人文教育功能,为实现多学科交叉结合、专业教育质量提升、多样性学术生态构建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张扬艺术的人文审美精神,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挖掘学生正确的审美个性,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性、多样化地提升人文涵养,借助动作表演和音乐、图像、视频展示等方式,把抽象的人文概念原理转换为生动活泼的艺术欣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发挥艺术的人文教育作用,加深医学与健康类专业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全面激发其在推进“全民健康”国家战略征程中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回馈给患者,增加彼此间的沟通和信任,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创新能力和治疗效果同步提升。

4 结语

我国各高等体育院校办艺术类专业是应时之需、因时之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和长期的过程,只有各所体育院校逐步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的重要地位、价值和作用,抓好艺术类专业建设的思路创新、理论建设、平台搭建、队伍整合、作品展示、特色运用等各个重要环节,才能真正使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踏上区别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体艺融合”发展道路。目前,在国家“双一流”精神指引下,各体育院校的“十三五”规划中,纷纷提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北体、上体)、“世界一流学科”(成体)、“世界一流专业、项目”(武体)等的建设目标,并正在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带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大学催生了艺术的繁荣,同时艺术也成就了现代大学。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少大学办艺术类专业的实践,已远远超出最初仅仅作为一个艺术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许多大学的发展证明,并非增设一两个专业(门类)所提供的人才、科技与智力支撑就能够保障其适应教育需求与社会需求。进一步厘清艺术类专业发展与大学教育的互动关系,对于科学定位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中体育与艺术学科的关系,系统推进相关建设进程,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1]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OL].[2015-10-1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0/15/c_134715070.htm.

[2] 古兰丹姆. 当“体育”与“艺术”牵手——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艺术教育,2007(10):134-135;137.

[3] 杨钰,杨兴权.我国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征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96-99.

[4] 杨钰.我国体院艺术类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8):87-88.

[5] 陈芳.对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的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3):97-100.

[6] 薛力源,魏小红.普及高雅艺术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J]. 电影评介,2009(8):111-112.

[7] 甘霖.艺术专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办学模式——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82-89.

[8] 谢雪峰,欧阳柳青.对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全面勃兴的社会生态与发展模式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9):60-63.

[9] 谢晓昱,陈大明.略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4):57-59.

[10] 王文君.以湖湘文化为依托的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5(5):55-60.

[11] 谭道德.繁荣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发展[J].传承,2012(17):16-17.

[12] 胡小明.体育的艺术化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4):70-72;92.

[13] 李芳.体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27-30.

[14]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6-48.

[15] 牛亚莉.体育文化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16] 盛东涛.美育:让学生走进审美的殿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2(4):22-23.

(编辑 马杰华)

O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Art Major in College Education

LIU Qing,WU Hongli,QIU Jiangang,LI Xiang

For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pgrade their taste and spirit through integrating art major and play a role in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and "educating students by all-round environment". Research shows that developing excellent art major education is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double-top" universities and upgrade school brand and influence,and is the need to promot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and develop "education by all-round environment"; and is the need to promot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enhance sports expressive value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is also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enrich the art disciplinary system,and improve its connot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i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t to run art major well,they need to:position their goal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rationally; use sports practice as a main platform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art"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art"; create more valuable art works and become a leading forc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lay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jor education,and actively promote academic diversity.

Spor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tMajor;IntegrationofSportsandArt;MajorConstruction; "DoubleTop"UniversitiesCnstruction;DevelopmentTrend

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7)03-0001-07

刘青,四川宜宾人,满族,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2017-03-05

2017-04-02

G80-05

A

1001-9154(2017)03-0001-07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艺术类校园文化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