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重庆在行动
——青年记者“走转改”水墨画般的村庄书写着别样的春色

2017-06-05

今日重庆 2017年4期
关键词:走转改仓房水墨画

◇ 文 图|见习记者 胡 婷

脱贫攻坚重庆在行动
——青年记者“走转改”水墨画般的村庄书写着别样的春色

A Village, Beautiful As a Chinese Ink And Wash, Illustrates Unique Spring Scenery

◇ 文 图|见习记者 胡 婷

汽车缓慢地行驶在渝东北的山区。城口,这片红色土地,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红色。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或白或粉的花不规则地洒在一片绿色的山间,那是正在枝头繁茂的梨花和桃花。

树林里藏匿着山里人家,不时冒出屡屡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眼前这幅水墨画,似乎正展露出陶渊明笔下的诗意栖居。

不过,这田园风光里还有着另一抹亮色,那就是这里的人们摆脱贫困的决心和努力。

仓房村,这个城口最偏远,也是最贫困的村庄,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画卷和现实。住在这里的陈心超,已经幸运地摆脱了贫困,日子悠然地浸润在这幅水墨画中,还沁着四月扁竹兰的花香。

给生活加点“兰”

一场雨后,山顶的薄雾还未散去,轮廓显得不那么分明,隐隐约约的。在雾霭中,山峰模糊了界限。

陈心超的家就在这高山上。今年48岁的她,有两个孩子,小女儿还在读高中,大儿子外出打工。“去年过年,大儿子还向家里寄了1万块钱呢!”说起两个孩子,陈心超一脸骄傲。让她高兴的不仅是孩子孝顺有出息,还有眼前的生活。

今年春节前,陈心超搬了家,新房是两楼一底的洋房。水泥的外表,精心雕饰的罗马式围栏,房子背后就是高高的大山,山顶云雾缭绕。

走进洋房的大厅,布置井然。大厅右手边放置着一个书架,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几本书。书架前面是一个朱红色的八仙桌,上面用一个透明的“金龙鱼”瓶装着水,插着几枝从山里摘下的紫竹兰和扁竹兰。大厅正对面是电视机。家里还安装了Wi-Fi。陈心超指着这个对她来说有些新潮又熟悉的家伙说,“我女儿说,山上信号不好,安上这个,上网什么的特别方便。”

除了陈心超,仓房村还有12户人家,也都过上了住进“小洋楼”的生活。

原来,这里是仓房高山移民的集中安置点。和陈心超一样,他们的生活同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仓房新建的移民安置点有3个,计划30户下山集中居住,目前已基本完成2个安置点,实现了25户集中居住。余下的一个安置点正在推进基础建设,有望今年10月建成。

“愚人村”的过往

“仓房取得的这些进步,是从无尽的感人和辛酸中走过来的……”龙田乡党委书记王定精这样描述着这些年来仓房村的脱贫故事。贫穷、落后、交通阻塞、医疗条件差,过去,这些几乎成了仓房的代名词。

“一河两岸,高山如云,地无三尺平……”这是当地人常唱的一首歌谣,说的就是仓房。曾经,两岸高山不仅阻隔了村子和外界的联系,还隔开了人来人往,村里惟一一座连接高山两岸的吊桥,上世纪九十年代才修好。村民们的口粮,只有“三大坨”——洋芋、苞谷、红苕。更甚的是,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让仓房的百姓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末,四川日报一位邓姓记者来到仓房采访,发现不少人都住在“千脚落地”的窝棚中,这种窝棚的“屋顶”用茅草覆盖,“墙壁”用细小的竹子纵向排列编扎而成,形似“千脚”。邓记者找了二三十个村民谈话,开口也只会说“啊,啊”,像是“傻子”“哑巴”。这位记者心情沉重,写下报道《“愚人村”的悲哀》。从此,仓房“一举成名”,连天津、唐山都有记者“慕名”而来。

从1987年起,仓房开始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工作。1987年到2000年,仓房开始修人行道和棚户区的改造。2001年到2012年,仓房开始修建骡马道运输,电力开发,水库移民的开发和搬迁。从2013年开始,仓房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

2015年,对于仓房来说,是关键的转折年。这一年,精准扶贫成了仓房人民开始新生活的一盏指路明灯。

2015年,仓房全村75户村民,脱贫22户;2016年脱贫38户;今年,仓房将整体脱贫。

高山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月的仓房,还有微微寒意,种在半山腰的油菜花还是金黄一片。

曾经,高山阻碍着仓房村人追求幸福,而现在,也正是山引领他们走向脱贫致富的生活。

这条路虽然艰辛,但却是一条真正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陈心超家的旁边,是一片斜坡,一群山地鸡正在山坡上觅食。今年,她家养了50只鸡。“城口山地鸡每斤至少可以卖40元,我家的鸡每只五到七斤,我养五十只,就凭卖鸡的钱,我盖上了房子!”陈大姐算起了账。

要知道,虽然山地鸡效益好,但要靠卖鸡的收入造出那么大一栋房子,是难以置信的。原来,政府对陈心超这样的高山移民进行了补助,陈心超的房子花了二十多万元,政府就补贴了十万元。

不仅如此,硬化人行便道3公里,还会直接通向陈心超的家,由仓房水库通向巴山镇的5公里道路也在实施硬化,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仓房两岸高山上的村民也不必再通过铁索过岸,两岸的跨河大桥已经在建。同时,仓房投资10余万元对村级卫生站重新装修,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了条件。

基础设施的逐步加强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要实现脱贫,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以产业“造血”铺筑“致富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良方。

仓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很适合中药材的种植。以前,村民经常在高山上挖野生党参和五倍子之类的药材。现在,政府投入产业资金90万元,引导农户发展中药材、畜禽养殖产业,累计种植桫椤1.2万余株,厚朴苗12万余株2000余亩,养殖山地鸡5000余只,毛猪400余头,山羊1000余只,中蜂300余箱。

为解决后续加工和销售问题,仓房采用了“农户+农村合作社”的形式,收成时,直接以市场价收购村民手中的药材及其他土特产。

2016年,仓房村人均纯收入5582元。

脱贫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做到脱贫之后的可持续,这已经是共识。仓房只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或许我们能够看见更多脱贫之后的“可持续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走转改仓房水墨画
水墨画作品
自由的畅想与表达——读杨辰小朋友的水墨画
仓房后的槐树
三月歌唱
韩潮水墨画作品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和猫贼过招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古代航空故事——降落伞和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