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教学原点的守望与思考

2017-06-02俞静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秦始皇辩论细节

俞静红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多方研究和实踐。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二字,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也包括学生有效的“学”。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叩问自己,不断地摸索。

一、不愤不启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有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一般来说,人的思想最活跃的时候,也是矛盾碰撞最激烈的时刻。只有在“愤”、“悱”的状态下,学生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创设矛盾情境,营造“愤”、“悱”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实践,达到教学目的。

对初中生来说,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对秦始皇的评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如下:①在上课之前,先确定辩论的双方观点,正方观点为“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观点为“秦始皇过大于功”;②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③在课堂上开展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热情高涨,据理力争,不但深刻认识了秦始皇,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而且锻炼了搜集、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论从史出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体现了基础性、开放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历史资料,拓展、补充、延伸教材内容,加强历史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好地锻炼学生解读、分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官员的腐朽形象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以下资料: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危急形势下不筹战备,沉溺于迷信。这一材料能使学生对清政府官员的腐朽形象认识得更加透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清政府惨败的主观原因。

三、注重细节

精彩的戏剧、小说都有动人的细节,因此精彩的课堂也应具有动人的细节。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会停留在教师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言语、某一个眼神。由此可见,细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理活动来展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轶闻趣事来增加历史人物的真实感。

为了让“五四运动”的意义更为鲜明,笔者着重阐述了这场运动的爆发背景:派遣了数十万民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狂喜于近代以来第一次跻身战胜国行列,在欢呼雀跃的时候却听到丧权辱国的噩耗,这种让人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使得近代以来积聚的民族情感爆发了出来。中国人普遍把国家的命运同个人的命运融为一体,这些爱国情感和精神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人们既为再造中华而“呐喊”,又为身处黑暗而“彷徨”,最终五四爱国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涅槃”。

四、情感渗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实施情感渗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有所收获。

在学生观看了《我的1919》电影片段后,我用当时学生的语气讲述道:我们的外交太失败了!同胞们,我们有此大好河山,哪能眼睁睁地让强盗们来欺凌、来压迫、来奴役!在国家危亡、土地割裂之时,我们要下决心,做最后的抗争,不能低头!

这样,我就把学生的“心”与当年学生的“心”连在了一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要让历史课堂更为有效。

猜你喜欢

秦始皇辩论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细节取胜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