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

2017-06-01肖三杏

湖南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教学

文︳肖三杏

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

文︳肖三杏

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发展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应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于学生发展。

一、文化基础方面,主要涉及人性、理性、感性精神生活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和注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底蕴即内心蕴藏的才智与见识。人文底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必备条件。人文底蕴不厚的人,往往缺乏见解力和创造力,智慧疲软,人云亦云。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来开展,做到“字”里有“人”、见“字”见“人”、无“字”也有“人”。“字”里有“人”的反面即“字”里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砌,或满足于字词句,或止步于段篇章,或沉浸于反复练习,或忙活于搬教参、对答案,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长久下去,难免出现“教学有效背后教育的缺失”。见“字”见“人”——在学习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作者的作品,在积累古今中外成果的同时学会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与实践方法,学会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无“字”也有“人”——关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关注生活本身,学生生活的边界在哪里,教育的边界就在哪里。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弘扬科学精神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及理化生等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把科学事实概念化以及不断修正、丰富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实现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运用所学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

“温柔敦厚,诗教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诗教”“乐教”等美育手段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把教材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审美对象,通过丰富审美感知、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主发展方面,主要涉及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和注重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面对信息未经筛选即以粗犷的方式喷发,甚至“真理还没有穿上鞋子,谎言已经走遍了全世界”的时代,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品质,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科目、每一堂课始终不渝的追求。没有统一模式,重在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学会触及事物本质的深度思考,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引导并帮助他们主动利用网络开展自发性学习,主动适应“互联网+”,主动适应“虽不确定但又蕴含丰富的可能性”的社会,提高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并帮助他们学会沟通与合作,在学习小组和班集体中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珍惜生命,没有健全人格,不会自我管理,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多半是不成功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勇于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使命,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启迪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命意识,指导学生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参与方面,主要涉及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世界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和注重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人的生活和生命与社会紧密相连,与国家、事业、家庭、他人息息相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能够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人,是每一所学校以及学校的每一次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心本学科的“一亩三分地”,更要注意突破学科壁垒,体现整合性、综合性;不仅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更要把教学的育人功能摆在首位;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担当。

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既可以通过诸如中外价值观念对比、中外历史文化对比、中外地理条件对比等实施分科教学,也可以通过诸如“南海问题”等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学科融合式“现象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领土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牢固树立“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尊严”的思想意识。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犁好自己的田”就必须“紧握世界的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不钻牛角尖、走死胡同,不轻易否定、不简单对比,通过具体事例促使他们形成多维视觉、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待依然顽固的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霸道强权的冷战思维。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来学习状态和结果的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评价的时机和手段,保护好奇心、尊重差异性、激发求知欲。要允许新奇思想的存在,营造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自主生长和自由发展。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科教学课堂走向社会实践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桂阳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绍兴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