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匠的那些事儿

2017-06-01林孙珍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木小木榫头

○林孙珍

木匠的那些事儿

○林孙珍

1979年前,我是木匠,乡下的。

从学徒到出师,五年多的木匠生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木匠分大木和小木,大木以建房为主,小木以做家具为主。大木活粗,小木活细。不过在古代,真正顶尖的大木师傅,也很不简单,他们做亭台楼阁,难度之大,技艺之精,让人惊叹。我老家的戏台和祠堂,就是那样,可惜已经坍塌。能做这种活计的大木师傅到我学徒时都老了,几乎后继无人,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宏大的精细的亭台楼阁可做。现在全国各地恢复了不少古村落,那些新版的古建筑,据说都是请浙江东阳的师傅做的,但已不是全靠手工,能用钉子代替的都不用榫头了,难度自然不如从前。

小木也分几等,手艺一般的,做家具不敢用半榫。半榫指的是榫头不能穿过木料。做半榫榫头和榫眼要适中,榫头大了,挤进榫眼木料会开裂;榫头小了,木料容易松动不牢固。用半榫做的家具没有洞眼外露,更漂亮。出榫的洞眼是凿穿了的,家具松动的话洞眼处可用木楔挤紧。一般人都以为用出榫做的家具有木楔挤紧更牢固,其实这是不敢做半榫家具的木匠忽悠人的。出榫的洞眼露在外面,木料容易腐蚀霉烂,时间久了会松动;半榫工艺过关的,因为密封好,木料不易腐蚀霉烂,经久耐用。不信你看现在能保存下来可以卖大价钱的老家具,没有一件不是半榫的。

木料与木料的榫头结合处叫“櫼”(jiān)。櫼有飞櫼、栓櫼和平櫼三种。櫼的作用是和榫头一起共同挤夹住木料,使之更牢固。平櫼是直线型的,飞櫼和栓櫼呈“〈”或“〕”形状。飞櫼漂亮,尖角处薄如纸,栓櫼的尖角处有一定厚度,相对来说,飞櫼的工艺要求更高。

小木最精巧的手艺是做不规则的三角形窗格,行话叫“铺绷”。窗格内的所有小料大小要均匀得丝毫不差,最细的三分(即一公分)厚小料,要凿两分八九深的眼,只见光,不能穿。假如刨的小料和所锯榫肩有一线之差,到时候根本就拼凑不起来。现在的师傅没有人敢手工做。王维汉,我的师傅也是我的兄长,他做过一块窗格,四十来公分见方,里面有几十根一公分大的小料,拼成三角花形,全是半榫,我凿眼,其余皆由他亲手操作,很成功。

木匠行当还有一个颇带神秘色彩的事,那就是下蛊。有个故事,乡下人请木匠做猪圈有个规矩,猪圈做好后,东家要煮一碗荷包蛋给师傅吃。一次,师傅刚把猪圈做好,还没有出来,也是东家的女人和师傅熟悉,想开个玩笑,马上就把一碗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端进猪圈,师傅不悦,吃完顺手把碗倒扣在猪圈内,一个翻身,就从猪圈里跳了出来,后来,这家人养的猪就特别喜欢撬栏杆,动不动把猪食盘拱翻,从猪圈内跳出来,满山遍野地跑。

我不会下蛊,一次拆旧房的时候,倒真的见过让人心惊肉跳的事。当地的大队干部说,这栋房子原来是一个地主的,阴气重,住不起人,地主都绝后了。之后分给了两户贫雇农,人一住进去就出事,一直没人敢住。拆房子那天,拆卸梁柱时,从梁柱交接处的榫眼里掉出一块宽两寸、长四寸左右的木楔,那木楔上竟画着一个骷髅、一把刀,把木楔洗干净,还隐隐能看到上面的血迹。当时看到这个东西,大家有点毛骨悚然。为安全起见,我们没跟任何人说,爬到后山,悄悄地点了几根香,拜了几拜,把这木楔埋了。

以前的木匠还要学会为东家出骰和喝彩,出骰是驱鬼怪,喝彩是讨吉利。新房子上梁,东家会邀请很多亲朋好友来喝喜酒。木匠们在两头把卷着红布的大梁抬上最高的柱子安装,其中有一个领头师傅,拿着斧头,威风凛凛的,高喊一声“伏以”(鲁班的首个徒弟)!底下众人齐声附和:“啊——”师傅又喊:“脚踏楼梯步步高!子孙万代生活好!”众人又附和:“啊——”喝彩词记不全了,我只记得要一直喊到把大梁抬上屋脊安上柱子。然后要一把一把地往下抛撒涂有红印的小馒头(有的地方抛糍粑)。梁上去后,要放鞭炮,越有钱的人,鞭炮越长,东家巴不得四乡的人都能听见。抢馒头的人不一定要亲朋好友,路人也可以,反正人越多越好。早些时候除了新房上梁,给新婚夫妇做花床也要出骰喝彩,但我们都不会。

做学徒规矩很严,吃饭时,先要给师傅盛好饭,之后自己才能吃,假如师傅放下了碗,自己即使没吃饱也不能再盛。因为这个规矩,至今我吃饭的速度都慢不下来。请匠人做事,东家再穷也得上个把荤菜,但是,一碗肉至少要接待五六天,我们匠人嘴再馋每顿也不能吃超过三块,吃多了,东家请不起,有的还会在外面说些闲话。有的穷东家,天热,咸肉咸鱼长蛆发臭了都舍不得丢,要留下来招待匠人。碰上这样的,我们不能说。有东家看匠人不吃,还以为是客气,拼命地往匠人碗里夹,叫你不吃也得吃。

我做学徒第一天就是摊拼楼板,刨子和斧头拿在手上,不要半小时,手掌都是血泡,中午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累人的是锯板,需要全身用劲,用句很土的话来形容就是“汗往屁股沟里流”。还有更累的,是上山砍伐,我们叫“打青山”。木头从山上砍好,假如没有老路溜下来,大的要好几个人抬下山,坡越陡的,在前面抬的两个人越要受力,有时几百斤重的木头压在肩上,两腿会不由自主地跪下去。

学手艺的到处漂泊,居无定所,住工棚算好的。我们到东家做事,吃得还好,但住却从未享受过一人一床,那被褥都是旧得不能再旧的。东家干净的还好,不干净的,什么跳蚤、老鼠屎都有。碰到东家房子狭小的,没地方打地铺,牛栏顶、猪圈旁都住过,那股臭味可想而知。

手艺要学好,一要勤,二要有悟性。开始学基本功,干的是重活、粗活,比如锯料、刨料、打眼、钻眼,师傅主要负责画线、重要的方料制作、面板拼缝和锯櫼。一件家具内部的各种尺寸,师傅不轻易说,聪明勤奋的徒弟,会在工余悄悄地去丈量师傅画好的线,并默记在心。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种家具的做法和尺寸,都具有美学标准和力学原理。比如,做板凳要求“一尺板凳三寸头”,榫眼的斜度也有标准,按标准做出来的板凳才好看。取料上也很有讲究,同样的木头,不同的师傅做出来的家具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我学木匠时,没有电刨,没有钉枪,没有打眼机,没有胶水,连锯板厂都很少,全靠手工。要把一件家具做得坚固漂亮、严丝合缝,很难。悟性不够的木匠,一辈子都做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

前阵子回老家,我看见自己当年亲手做的一面橱子,35年了,整个橱子不管是面板还是木料与木料的交接处,至今旋不进一根头发丝,更没有任何松动,我很自豪!

这是我看过的对木匠介绍得最系统的一篇散文,几乎是全面铺叙(入选的时候有删节)。早年在农村过活的人,对于“大木”“榫”“櫼”这些木匠行业的术语,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关“下蛊”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大人们讲得神乎其神,已经读了点书的年轻一代未必乐于相信,毕竟那无法用科学解释。但看过本文的读者,比如我,就不得不对传说的真实性给予更高的比重了。毕竟,全文看下来,作者的记叙忠实而且比较客观。

猜你喜欢

大木小木榫头
带榫头装配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精细化模拟与优化
浅谈齿距差异对榫齿载荷分配的影响
笔画游戏:汉字橡皮泥
涡轮叶片榫头侧边圆角阵列加工工艺研究*
榫接合尺寸对重组竹家具角部T型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捕风者
替我叫一声妈妈
替我叫一声妈
神秘的玛雅文明
诚实与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