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葡萄财神”带领农民致富的秘密
——访甘肃省道德模范常永义教授

2017-06-01王骏杰刘诗吟

甘肃农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甘肃葡萄农民

■本刊记者 王骏杰 刘诗吟

“葡萄财神”带领农民致富的秘密
——访甘肃省道德模范常永义教授

■本刊记者 王骏杰 刘诗吟

春日的清晨风还有些冷冽,却不似冬天的寂寥,显得更热闹,更有活力。走入甘肃农业大学的校园,草坪与绿树相呼应,满眼都是青绿色,很是赏心悦目。再往前走,还能看见颜色鲜艳的桃树,桃花恣意绽放,就连风中也弥漫着清甜的桃花香,来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约好的地点,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常永义教授,他身着棉布上衣,穿着一条运动裤,干净简单,谦逊温和。

常永义简介:

常永义,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葡萄与葡萄酒分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第二届道德模范”获得者。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葡萄科研及开发项目8项,引种、筛选出适宜西北不同地区栽培的优良葡萄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7万亩,葡萄累计收入近10亿元。30年多来,他不停地奔走于高校和乡村之间,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和技术推广,其中短积温地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栽培技术突破了高海拔冷凉地区葡萄种植的“禁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被农民誉为将文章写在大地上的恋农专家。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带动了甘肃葡萄产业的大发展,让甘肃葡萄享誉全国、走向全国。

《甘肃农业》: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的情况如何?这些年都致力于解决葡萄产业存在的哪些问题?

常永义:葡萄产业在咱们国家,发展迅猛,种类丰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近20年来,葡萄种植总面积从过去的200多万亩到现在的1300万亩。葡萄发展主要改变了过去种葡萄的地域问题,即吃葡萄的地方难于储存和运输,后来研究出了新品种大体上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来讲,全国有许多地方都种葡萄,最南的像海南,最北的像黑龙江也能种,那么像咱们西北地区,例如新疆,光照强烈,葡萄种植条件较好。

《甘肃农业》:甘肃省地势特殊,各地区环境都大不相同,您是如何解决葡萄种植上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常永义:我们种葡萄有两项创新。第一,甘肃省与其他地方不同,甘肃气候比较复杂,河西地区高温干旱,有温带气候,还有冷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像金塔,属于干旱暖温带气候;再比如东部,张掖、武威属于温带气候;像天祝、古浪,属于冷温带气候,气候更差,像天祝我们葡萄种到2800米,年平均温度只有0℃,那么过去在这些区域属于葡萄种植的“禁区”。

第二,虽然我们在1998年的时候开始研究干旱地区,一个是永登,属于黄土地的干旱山区,面积非常大,利用日光温室,水资源稀缺,将水源引到秦王川后,一年能灌2~3次水,干旱山区有了设施保护以后,开始研究节水的技术。在永登种植的海拔都是2000~2200米左右,气候寒冷,无法种植葡萄,这样的情况下,有水的时候采用沟灌,灌完后,用地膜全部覆盖,防止水分的蒸发,这样就解决了生长发育需要水的问题,所以永登县现在就葡萄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将近10000亩。

《甘肃农业》:随着葡萄产业的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您的研究成果如何让葡萄的经济效益继续扩大,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常永义:开始的时候,我们从国外引种,引种的28个国内外葡萄新品种在冷凉地区日光温室得以引种和推广。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先后攻克了在高寒冷凉地区盐碱性土壤上的高成活率栽植技术、冷凉地区日光温室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设施内延缓葡萄叶片衰老技术、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成熟的微环境温度、湿度、光照调控技术,这些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高寒冷凉地区种植葡萄的空白。

从传统来讲,全国种植葡萄除正常采收以外,陆地种植像甘肃敦煌,生长在高温季节,9月采收。在全国来讲,做葡萄的设施栽培,利用设施条件,变成5月左右上市,大幅度提高了葡萄的经济效益。但是从来没有人做延后栽培,冬季采收,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使葡萄上市,所以我们利用“高海拔、冷凉”的气候条件。正因为气候冷凉,延长了葡萄的每一个生长阶段。举例来说,正常气候下,葡萄发芽到开花需要35天,但是在高寒冷凉地区,尽管有设施保护,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要60天,每个生长发育的阶段都有所延长,那么热的地方葡萄开花需要3~4天,该条件下的葡萄开花要7~9天,因此冷凉技术能够延长葡萄的生长发育。

因此,我们研究了葡萄“晚发芽”的方法。该条件下的葡萄过元旦、过春节的时候才采收,提升了附加值。该方法利用夜间低温,在夜间把帘子拉起来,天亮的时候再把帘子放下来,这样就储存了棚中的冷气。正常来说葡萄发芽需要10℃以上的温度,积累到400个小时,才能发芽,那么我们采用“夜间储冷,白天隔热”的方法,发芽就更晚了。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关键技术,在整个冷凉地区将过去发展农业的弊端和劣势条件用葡萄的冷凉技术加上人工调控,转变成优势。将冷凉技术作为“冷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就使大批葡萄在冬季上市,这属于我们的原创技术,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葡萄同行评价我们这是中国葡萄种植技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以色列专家前来参观时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葡萄”,评价非常高。

《甘肃农业》:您一直专注于研究葡萄栽培技术,在您研究成果中,哪些是对甘肃省乃至全国农民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常永义:就我们的研究成果来说,最重要的有四大种植技术,一是延期发芽,后期的温度调控技术,也就是上述的“晚发芽”方法。

二是节肥节水的水肥管理技术,通过水肥一体化,省水省肥。我们在永登做了几年的试验,在临泽的板桥镇也做了些试验,使用该技术之后的蓄水量比正常的陆地蓄水量节约70%,比采用沟灌的节水量节约50%,肥料比正常节约30%~40%,这项技术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花果管理技术,葡萄与其他农作物不同,比如粮食和蔬菜,外观不重要,产量高、质量好就可以了。水果类的经济作物外观非常重要,外观就决定价格的50%,不仅好吃,还要好看,怎么能生产出来呢?我们培育了一些适合广大消费者喜好的优质品种,例如进行花田处理和果穗修剪,不使果穗过大。一般家庭人口比较少,果穗太大,消费者吃不完,所以要有一定的标准,一穗葡萄约一斤半左右,大致就是60~70粒,大的果穗最多也就80粒,这样就要求接穗尖和除穗,对果实也要进行梳理,剪掉小果,使穗形更美观,从而提高葡萄的商品价值。

最后是安全生产技术,科学使用农药,要减少施肥次数,还要使用安全农药。最关键的是了解种植区域葡萄在设施条件下的病害种类,在高温干旱地区和高寒冷凉地区总体来讲病害的种类不多,了解这些病害的发病规律,注重发病前的预防,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葡萄。

《甘肃农业》:您的研究成果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民增收起到和很重要的作用,请问您的研究技术是怎么推广的?

常永义:目前,甘肃省设施葡萄的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9个县,下一步我们想去中部干旱地区做一个试验推广,促进中部干旱地区农民增收,通过很少雨水积留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现在已在干旱地区种植1万亩,每亩地的纯收入因人而异,无论哪种,对当地农民来讲,都是是传统收入的30~100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并且推广这个技术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我们的技术尤其对高海拔地区葡萄种植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高海拔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推广中,将技术成果推广与政府的扶贫相结合,将过去扶贫由“输血变成造血”,将资金扶持变成产业扶持,优越的优惠政策一下子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从推广初期的1000亩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亩。许多去年定植的苗木今年已经大量结果,显示了技术创新对推动弱势地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大作用。在推广过程中我们没有出现过失误,主要在于科学负责的态度、责任心和信誉,给农民推广成熟、真实的技术,通过反复验证,先示范,再推广。我们的技术必须是可行性高的,我们自己要对这个技术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放心地推广给广大农民,真正地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种植质量,增加农民们的经济收入。

《甘肃农业》:葡萄无论是食用还是再加工成葡萄酒、葡萄干等,其产业发展至今都步入规模化生产,您何如看待对葡萄产业今后的发展前景?

常永义:葡萄产业前景良好,市场空间大,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做好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要“真扶贫,扶真贫”,将“资金扶贫”转为“技术扶贫”,将“救济扶贫”转为“产业扶贫”,发展产业决策,将扶贫落到实处,见实效,让老百姓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同时我国的葡萄生产也存在产量过剩,今后应在科学管理的条件下,规模化生产,稳定种植面积,提高产业质量,打造绿色食品,打好季节差,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甘肃农业》:在老百姓眼里和在基层技术人员的眼里,您不仅是甘肃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领路人,而且是热心服务“三农”的榜样。三十多年来,您坐着毛驴车或手扶拖拉机,走村串户为“三农”服务,到今天取得骄人的成绩,对此,您是怎么想的?

常永义:我出生在敦煌,从小就对葡萄的种植有感情。说起葡萄研究,最早要从1976年说起,那时我跟随齐与枢教授开始指导敦煌市阳关国营林创新,可以这么说,我有很深的“恋农情结”,和农民在一起,坐上他们的三轮车田间地头的跑,就会感觉很踏实。看到甘肃的农民很贫困,我最着急的就是想法设法让他们富起来。

对我来说,青青葡萄园就是我的牵挂,让甘肃的农民富起来,是我肩头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恋农情结”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之中,虽然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甘肃的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甘肃葡萄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当葡萄成熟时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