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缮历史建筑,有 “形”更要有“神”!

2017-06-01方翔

中华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里弄建业石库门

方翔

修缮历史建筑,有 “形”更要有“神”!

方翔

““在我眼里,老建筑是一种‘活体’,它既有历史的遗痕和精神,又始终无法割裂与当下的粘连。”上海中国画院画家洪健如是说。日前,一则《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即将开业》的新闻,让建业里,这个曾经在2012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地方,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修旧如旧”的建业里,老辰光的美好还在吗?

一波三折,改造保护模式存争议

上世纪30年代初,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在今日建国西路和岳阳路的转角处投资兴建了一片两层混合结构楼房,这就是建业里,也是当时法租界区域内第一个以中国建筑单位命名的住宅群。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形成其鲜明的建筑特色,这片总建筑面积达20400平方米的石库门民居经历了70多年的沧桑,1994年进入了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据有关专家介绍,建业里属于成片新式石库门里弄居住区,有200个门牌号码,最早每个门牌号码住1户人家,也就是安置200户居民。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建业里住户最多曾超过1000家,比法国人建造时的计划多了4倍,造成了各家生活空间拥挤不堪。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住户面积,小的只有8平方米左右,亟需独立的厨房、洗手间。当时的居民曾表示,建业里自1976年以后就没有大修过,原先的建筑质量就不高,风雨的侵蚀,使得建筑老化失修,天雨屋漏,污水漫溢……改造已经是迫在眉睫。

从当时的媒体报道来看,2003年,有关部门宣布将开展建业里改造工作的前期准备;建业里项目启动于2004年初,是上海市成片保护改造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8个试点之一;2008年,建业里项目改造工程正式开工;2012年,改造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沪上许多媒体都曾密集报道。但由于建业里的用途迟迟没有明确,加上其改造之后,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建业里似乎也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直到近日“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即将开业”的消息通过媒体发布,建业里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近阶段也有媒体报道,建业里东弄、中弄除了沿街商铺、酒店外,其他51栋建筑将成为商品房出售。负责建业里运营的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对此表示,建业里项目是由55栋高级联体式别墅酒店、40套服务式公寓及约4000平方米沿街商业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地上约23403平方米,地下约19734平方米,其中的建筑都不会出售,产权属国有。

拆留并举,探索建筑再生新模式

“我认为改造之后的建业里就是一个‘假古董’。”著名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表示,建业里的开发模式是不可取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有真实性、历史的可读性、整体性以及可持续性,在修缮上则要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和原环境,像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和平饭店、汇丰银行等历史建筑的改造,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但是在建业里的改造中,几乎看不到对于历史信息的保存,就好像是个蜡像,虽然可能与真实的人很接近,但是没有生命力。”

事实上,与阮仪三教授持有相同的观点的专家并不少,当初的“修旧如故”为何没能实现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郑时龄回忆,关于建业里项目的专家讨论2005年6月份第一次进行,而此时,建业里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复建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式,因而带来一些问题。郑时龄表示,对这种里弄建筑,不是不能拆,有的的确可以复建,但是,不应该从保护建筑开始拆,“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像现在,旧区改造是面临着种种难题,我们对于建业里的改造不能一味地指责,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别是要从其中的教训中,为今后的旧区改造吸取经验。”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常青教授认为,大多数历史建筑都是以现代的居住和公共使用功能运转着,大范围的“保护”,是个高尚而奢侈的术语,因为保护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而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

·“新天地模式”

“新天地”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瑞安集团投资开发的,当时优惠的开发补偿政策,加上里弄石库门的城市标识、只租不卖等经营方式,使其成为了旧里弄商业高档化改造的成功案例。但“新天地”的创意在开发,而非保护,从屋架、地面到内部空间,都经过了改头换面的二次设计。“新天地”在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场景效应后,也向其他大城市散播,但迄今并未见到类似上海“新天地”的成功翻版。

·“田子坊模式”

泰康路上的田子坊,1998年启动开发,尝试了社会“介入式”活化的途径,由政府出资改善基础设施,知名艺术家入驻复兴艺术作坊,居民以住宅上住下租方式参与开发,“田子坊模式”虽不能说是“绝版”,但也少有里弄石库门住宅区可以循此模式改造。

·“建业里模式”

改造开发主体为政府和中外发展商,采用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原样修缮和部分高档商业化,拆除、改建为公寓式酒店。这种拆、留并举的改造模式是否成功,有待观察研究。怎样维护和解释保护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是一道难题。生活质量低下的里弄石库门如何在保存的前提下获得新生,又像个“鱼和熊掌”的二律背反。而要解开这个“死结”,有待于旧改政策的全局性调整和保护与再生模式新的探索。

·“文保模式”

一些受到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的里弄石库门,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渔阳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步高里和尚贤坊等,基本上严格按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修缮,并尝试了改善管线和卫生设备的新技术手段。改善所需资金由政府出大头,文保部门出中头,住户出小头。

在常青教授看来,里弄石库门未纳入保护的部分,去留全看政策和市场;纳入文物保护的部分基本上可以确保“完存”;由地方法规保护的部分在保护和开发之间进退维谷;而处境最为尴尬的是保护规划确定为“保留”的部分,更被视若“鸡肋”或土地开发的障碍,保护的初衷和结果由此构成怪圈。

形神兼备,城市记忆不应成标本

上海中国画院画家洪健,近年来一直在创作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他认为,上海的近代建筑历经世事变迁,这些城市记忆不是一种简单的标本,而是与当下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依然充满活力。历史建筑的优雅与这个城市的速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其实是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在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更加注重成片、成街坊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保护,传承城市文脉。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对于历史建筑及名人故居的修缮和保护中,不乏成功案例。

位于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现代作家张爱玲女士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在这里张爱玲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因此,这座公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一页。

2008年静安区对这座优秀历史建筑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修缮复原工程,阮仪三教授曾表示,张爱玲故居的修缮和其他历史建筑一样,需要做到原汁原味,而且整体性也很重要。因而在修缮过程中对底楼原有商户也进行了搬迁。取而代之,一家极其符合常德公寓气质的实体书店——“千彩书坊”在这里诞生。

“千彩书坊”创办人杨开华先生表示,开业八年多来,虽然经营上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以及自身不断探索之下,书店的经营还是逐渐有了起色。除了严格秉持人文、艺术实体书店的自身定位,更在店内设专区陈列“中国最美的书”,包括张爱玲女士在内的众多华人女作家的相关图书当然也是书店的重点推荐。如今,“千彩书坊”已经成为常德公寓的一道文化景观,时常有来自海内外的“张迷”们前来瞻仰参观这座公寓的同时驻足于这里,把阅读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里弄建业石库门
上海里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述评(1980—2021年)*
Abundant Exact Solutions for Differential-Difference Equations Arising in Toda Mechanics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多元与包容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摘葡萄
小里弄蕴藏大文化
里、弄、堂、里弄、弄堂
侥幸心理让他锒铛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