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

2017-05-31刘晓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醉翁欧阳修编者

刘晓磊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指教材,涉及到编者意图和文本特点两个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时,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兼顾学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编者的意图对于把握解读方向、确定教学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编者通过“写在前面”“单元导读”“课文导读”“研讨与练习”等版块渗透了编者意图。教师解读文本时如果不关注这些版块的内容,解读的方向就有可能“走偏”,进而选择不恰当的教学内容。

《三峡》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笔者第一次教学时,对其作了如下挖掘:“或王命急宣”一句中,“王”不顾水涨势险而“急宣”,是一个怎样的“王”才可以如此不体察民情?“故渔者歌曰”一句在秋景中出现了渔人。“林寒涧肃”的深秋季节,鱼不会太多,渔人为何还要外出打渔且唱出这般伤感的歌调?笔者以为找到了解读《三峡》的钥匙——门的后面闪烁着“民生的疾苦”和“政治的腐败”。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笔者发现当时的社会确实黑暗,于是便将其作为主色调融入了教学设计中。

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环节四:触凉透秋意(此环节品秋景之凄凉)

师:朗读第四段,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后):凄凉。

师:因何感到凄凉?

生1:猴子的叫声。

生2:山谷太空旷。

生3:秋天本身就让人感觉有些伤感,再加上渔者的歌声。

……

环节五:叹道元悲曲(此环节探讨本课主旨)

师: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原因,请大家结合社会背景思考。

PPT展示郦道元生平:因为正直,494年被提拔为御史。527年,因得罪权贵被害身亡。

PPT展示社会背景:公元500年,北魏政治日益腐败;高阳王的住宅像皇宫一样豪华,仆人多达六千,丫鬟五百,一餐费用数万钱;吏部被百姓称为卖官市场,各种等级的官职都有固定价格;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不少百姓入寺为僧为尼。

师:为何而悲凉?

学生沉默。

见此情景,教师只得让学生讨论。一阵看似热闹的讨论后,个别学生勉强答出了“悲”的原因在于郦道元的不平身世和社会腐败。

教学的失败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第二次教学前,笔者再次认真研读了教材。《三峡》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册“写在前面”中说:“你将感受战争的残酷、正义的力量,将呼吁让世界充满爱,将领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魅力……”“领略自然山水的魅力”指的便是第六单元的文章了。由此可知,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领略自然山水的独有魅力。

再来看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指明了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取材于山水,都表达了对山水的歌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激发灵性”“陶冶情操”。“灵性”意为“聪明才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仅是仁人智者对山水的青睐,同样,山水也会影响人的智慧。“情操”指“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品读山水、亲近自然能让学生的心理状态趋向稳定甚至高尚。可见,编者在编写本单元篇目时,就已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了。

最后来看“课后研讨和练习”。编者安排了三道题:一是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二是解释“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绝巘、飞漱、清荣峻茂”等词语;三是阅读《早发白帝城》,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这三道题遵循课标的学段目标,从文章内容梳理、语言风格品味、重点字词积累等角度进行设计,能充分挖掘出文本价值。

综合分析后不难看出,编者自始至终都在指导教师,《三峡》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山水之美、感悟作者对自然山川的欣赏之情上。基于对编者意图的分析,笔者对《三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将原环节五“叹道元悲曲”删除,改成了“品三峡意境”。具体内容是,先让学生用“三峡,你是如此的 ”的句式,说说对三峡风光的认识,并思考哪些诗句与文中的三峡意境相符,然后教師拓展一些三峡风景图,配上诗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峡之美。增加了环节六“拥窗外韶光”,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到过哪里,并用语言描述那儿的景象。

环节五先让学生用句式说话,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为了让学生说出学习本课后对三峡风光的审美感受,而勾连诗词是为了借助课内外的诗词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拓宽课堂的广度。拓展的诗配图既是对这个环节的小结,又是为了将学生的审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三峡引向其他美景。环节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分享其他风景,二是检测学生是否体会到了《三峡》的写法,并初步内化。

选择这样的内容,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目标便回到了编者所期待的“领略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景色的欣赏”“陶冶情操”“激发灵性”上来了。

二、文本特点

选择教学内容时,明确编者意图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若能找出这一篇与那一篇的不同,就有可能实现“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目的。

教学八年级下册的《醉翁亭记》之前,笔者通过对单元导读、研讨与练习等的认真分析,发现本单元反复强调的是“情”,且直截了当地列举了“旷达胸襟”“自得之乐”“闲适之情”等乐观心理,甚至在学习目标中,都强调了要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名句中思想感情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编者还交代了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府这个背景。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分析作者积极的情怀,所以本课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体会欧阳修的情怀”。

目标确定后,就应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了。笔者选择教学内容时,将《醉翁亭记》与本单元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三篇文章更多的是相似点。比如:文体一致,都是游记类散文;创作背景相仿,皆逢被贬,且欧阳修与范仲淹被贬原因相同;情感上,都有旷达胸襟的体现;甚至在语言风格上,都有长短句灵活变换的特点。这篇文章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笔者把目光聚焦到写法上时,有了不小的发现:《小石潭记》中的叙述人称隐而不现,只在介绍“余弟”时,间接地提到了自己,我們可以将这篇文章的叙述人称视为第一人称;《岳阳楼记》中“予”多次出现,亦视作第一人称;《醉翁亭记》明显不同,文中出现的“太守”“醉翁”是第三人称,相应的文字,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自己的游历,而“庐陵欧阳修”是第一人称,此时作者才回归到自己的角度,可以说,作者自发地将“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剥离开了。笔者认为,这种叙述人称暗藏玄机: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时候,欧阳修是“醉翁”(一个借酒助兴,纵情山水的“老人”);当带领宾客一同欢乐,且记述下欢乐情景的时候,欧阳修是“太守”(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人称的转换,显示出“乐”的境界在提高——“醉翁”之乐是自己的乐趣,“太守”之乐是把治下百姓的乐趣当成乐趣;当山水游遍、宾客散尽,在作者看来“醉翁”“太守”完成了使命时,才让最真实的本我——“庐陵欧阳修”出现。

文中的两种人称对应着欧阳修不同层次的多重身份,是学生可以通过品读、结合自身体验所能理解的,且有助于更立体地了解欧阳修,所以笔者将其选入教学内容,并据此设计了教学环节——

一、抛砖引玉

以屈原、杜甫、陶渊明等人的事例引出欧阳修,介绍欧阳修的诸多身份,并请学生寻找文本中出现的欧阳修的身份。(明确:学生一般只能找出“醉翁”“太守”,而找不出“欧阳修”,部分学生也有可能提炼出“文人”“贬官”等身份。)

二、知醉翁

1.多种形式朗读文中写景部分。

2.形容山水的特点。

3.评价醉翁的形象。

三、知太守

1.有侧重地品读文中写“游宴”的部分。

2.形容“游宴”氛围。

3.拓展欧阳修知滁期间的举措,评价太守形象。

四、知永叔

拓展欧阳修生平的重要经历,帮助学生立体地了解欧阳修。

以“身份”切入,既让教学具有了新意,又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欧阳修乐观旷达、爱民乐民、心怀天下的情怀。这样的教学符合编者意图、文本特点、学生实情,且不落俗套,是有创意、有实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醉翁欧阳修编者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永远的醉翁
——纪念欧阳修逝世950周年活动侧记
一品红
欧阳修快马追字
编者语
雨中落樱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