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单车的那些“坑”

2017-05-30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盈利使用者单车

管理难,盈利面前“第一坑”

共享单车想要做大,就必须解决几个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管理难。

和其他行业不同,共享单车的盈利工具是直接暴露于公共环境之中,没有一对一的主人,哪怕不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破坏单车。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共享单车既要对外抢市场,又要在内对掐。虽然不少共享单车企业想出了单车猎人这样的招数,但是一方面养单车猎人也需要一定的开支,另外一方面则是相对于挽回损失,单车猎人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慑“不法分子”,而不能根治问题。

共享单车企业除了面对用户的“破坏”,以及同行的拆台外,还面临着用户违章占道私自停车,而相关部门所能给予的单车投放地点又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境况。

最后,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共享单车的安全性—谁可以骑共享单车?如果出现了车祸等安全问题,共享单车企业和使用者又该如何划分责任?目前,共享单车的法律还没跟上,但有别于其他行业,想要迎来相应的法律法规,恐怕还需要付出不少血的代价。

这些多方面的管理难题,让共享单车企业要么担当受害者的角色,要么干脆被强行背锅—这还仅仅是共享单车市场上的区区一个“拦路虎”而已。不过目前事情已有了些许转机,1月22日摩拜单车、ofo、小蓝bluegogo和小鸣单车4家企业在深圳发表了联合声明,将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互联网自行车行业的生态环境。

模式重度,盈利没那么简单

一个企业想要进入共享单车市场,首先要面对的还是成本问题。而在这一领域,成本问题这主要来源于两点:车辆成本和运营成本。

以在之前的“共享单车盗窃首案”中,按照1 800元人民币一辆摩拜单车的成本计算,摩拜单车此前在上海的10万辆单车的投放,硬件成本就达到了1.8亿元人民币。如果再算上场地、运营和折损成本,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升。至于ofo,一辆单车的成本超过了2 000元人民币,折损率更是高达5%。有业内人士曾表示,折损率在6%左右,是一个公司所能承担的极限。

接踵摩肩背后的虚假繁荣

在股市上,也有一些自行车零配件企业,被冠以了“共享单车概念股”的头衔。乍看下来,市场真是一片繁荣。但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为何还有用户吐槽无车可用呢?很多共享单车企业做大市场的秘诀就在于不断投入更多单车,但对于某些专门盯着共享单车而上的人来说,投放的单车数量增多,不过是方便他们获得更多的战利品而已—真正有用车需求的用户依然看不到多少共享单车。

其实,“扫个二维码就能跑”的共享单车,对于厂商来说并没有那么自由。因为共享单车是一个露天交通工具,使用者会因为天气或地域的不同,而对共享单车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说像上海这样的平原地区,投放共享单车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像重庆这样的山城,就被很多共享单车视为“禁区”。而即便是上海,在雨天和晴天里,共享单车的营收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共享单车这个被视为“下一个千亿元级出行市场”的领域,却被麥肯锡认为整个市场规模其实只有172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样的市场规模,也许能够让一个企业勉强吃饱。但如果有几十家企业在一起瓜分市场,可以预见,在这过程中迟早会有人“活活饿死”。

盈利难,难于上青天

麦肯锡对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的不乐观评价,也许还存在另外一客观原因,那就是盈利难!盈利问题,至今仍是共享单车市场做大的一个瓶颈。

目前,共享单车企业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用户的租赁费。对于绝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每小时1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却实在是不够塞牙缝的。就算一辆共享单车没产生修理费、不需要场地费或者一天24小时都在被人骑来骑去,按照一辆车2 000元人民币左右的均价来计算,也需要84天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

在其他领域里,广告是一种不错的营收手段,但共享单车情况特殊。一方面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为了安全性考虑,很少有人会在骑车时关注广告。另外一方面,共享单车体积有限,非使用者也不会特地凑近了去看广告。相反,一些共享单车目前正遭受“城市牛皮癣”的侵扰。

管理难、成本高、盈利低……,让贸然进入共享单车的企业挨了闷棍。就和当初的“团购大战”一样,虽然看得见“诗和远方”,但是眼前也有无数苟且。

猜你喜欢

盈利使用者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飞吧,单车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抓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