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补释

2017-05-30于茀

北方论丛 2017年2期

于茀

[摘要]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是一篇先秦小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意义重大,经整理者释读,基本可以通读,但是,篇中诸如“洀”“”“”“楚”“”“疾”等字,整理者的释读恐怕均于义未安,造成相关文句文义不够通顺,影响对这篇小说的解读,需要做出新的释读。另外,个别断句仍需推敲。“将楚于飤亓祭”句,整理者断句为:“将楚,于飤亓祭。”这样断句无法讲通,应该考虑断句为:“将,楚(速)于飤亓祭。”

[关键词]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补释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2-0029-03An

Abstract: “A Scarlet Swan Settling on Tangs House” in Tsinghua bamboo slips is a pre-Qin novel,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fter the research of some scholars, it basically can be understood. but some words such as “洀”、“”“”“楚”“”“疾” are not accurate enough, they need to be reinterpreted. In addition, some senterces need to be recognized, for example “将楚于飤亓祭,which should hss a punctuation after the words “将”.

Key words:Tsinghua Bamboo Slips; A Scarlet Swan Settling on Tangs House; Annotation; Additional Explanation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①有一篇题名为《赤鹄之集汤之屋》的文献,是一篇先秦小说,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经整理者考释,基本可以通读,但是,全篇还有几处释读不够顺畅,影响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因此,很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

第五简“孰洀吾羹”句,整理者注云:“洀,疑读为‘调,《汉书·王莽传》注:‘谓发取也。”[1](p169)简文刊布后,有学者对“洀”字重新做了釋读,有读为“盗”的[2],还有读作班赐的“班”的[3]。

“洀”字不见于《说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也见于传世典籍,《管子·小问》:“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尹知章注云:“洀,古盤字。”但是,甲骨文、金文中的“洀”字如何释读,学界却有不同意见。主要的意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释为“盘”,二是释为“复或覆”。释为“盘”以于省吾、何琳仪为代表。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洀”中将甲骨卜辞中的“洀”释为“盘”[4];何琳仪《释洀》一文,在于省吾先生基础上,将金文中的“洀”也释为“盘”,读为“般”或“班”,不过他还认为,战国秦汉文字中的“洀”与商周文字中的“洀”不是同一个字,商周文字中的“洀”是会意字,就是《管子》文中的“洀”,释为“盘”,而战国秦汉文字中的“洀”是形声字,从水舟声,是《集韵》中的“洀”字(《集韵》:“洀,水文也。之由切。”)[5]。第二种意见释为“复或覆”,以马叙伦、马承源、吴匡、蔡哲茂为代表。马叙伦在《读金器刻识·(八)中爯彝》中最早将铭文中“王逆”下一字读为“复”,并将其与《周礼》“复逆”之礼相联系马叙伦《读金器刻识》,原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5卷第1号,1935年。收入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7册,第414页,线装书局2005年版。。马承源先生在《晋侯苏编钟》一文中,接受张持平在第八次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上的观点[6](p152),把晋侯苏编钟铭文中的“洀”释为“覆”,并进而把仲爯簋“王逆”下一字隶定为“洀”,释为“覆”,读为“复”[7](pp14-15)。吴匡、蔡哲茂亦将金文中的“洀”等字释为“覆”[8](pp137-144)。

清华简中出现的这个“洀”字,如果释为倾覆的“覆”,显然于文义不合,商汤的赤鹄羹只是被纴巟及小臣品尝了一部分,减少的量恐怕没有达到倾覆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个“洀”字还应释为“盘”,而读为“班”,训为“分”。《国语·周语中》:“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韦昭注:“班,分也。”《楚辞·天问》:“何往营班禄”,洪兴祖补注:“班,分也。”简文“孰洀吾羹”即为“孰班吾羹”,意思是谁分了我的羹?

第五简第六简“而寝于路”句,整理者注云:“‘,读为‘眛,《说文》:‘目不明。段玉裁注以为‘眛字当从‘末,由简文知其非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日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字作‘昧,或说‘读为‘寐,《说文》:‘卧也。寝,《说文》:‘病卧也。全句意为伊尹受汤之咒而病卧于路上。”[1](p169)

有学者认为:“当读为‘寐。原注对‘寐、‘寝的解释以及句意的理解似乎欠准确。‘寐此处的意思当是睡着…… ‘寝则可能只是‘卧的意思,《说文》说‘寝,病卧也,但这个意思实际上少见于典籍的实际用法之中。下文说‘视而不能言,即有视听但不能说话,这只是梦中的一种状态,并不一定是生病。‘小臣乃寐而寝于路是说小臣便睡着了,卧在路上。”[9]

但是,这样的释读恐怕也难以说通。“”字从疒,当是与病有关,简文说小臣被汤诅咒乃而寝于路,紧接着又说见而不能言,可见,小臣并没有睡着,“寝”确实应该释为“卧”,而“”从“未”得声,应当读为“痻”。痻,明母文部字,未,明母物部字。文部物部对转。“痻”,《诗·大雅·桑柔》“多我觏痻,孔棘我圉”,郑玄笺:“痻,病也。”孔颖达疏云:“痻字从病而从昏为声,是昏忽之病。”痻,意思是精神恍惚。“痻而寝于路”的意思是说小臣被商汤诅咒,精神恍惚卧在路上。

第六简“将楚于飤亓祭”句,整理者断句为:将楚,于飤亓祭。

“”字,整理者注云:“,疑读为‘撫,《说文》:‘安也。楚,《说文通训定声》:‘酸辛痛苦之意。”[1](p169)这样,按照整理者的意见,“楚”即是“撫楚”,意思是安抚病痛。

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楚显然与祭祀有关,‘或当读为‘雩,‘無、‘于声通。典籍中‘雩作祭祀讲常见,故训一般解为求雨之祭。此处则当是指攘除疾病之祭。‘雩与‘舞有关。《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春官·女巫》:‘旱暵则舞雩。《地官·舞师》:‘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此处‘雩从‘無声,而‘無、‘舞常通用,或许也与‘雩时之舞有关。‘楚,恐当读为本字,可能指荆棘。清华简《楚居》中在叙述楚人得名之由时,曾提到‘楚(荆棘)的神奇作用。”[9]

从简文上下文文义不难看出,“将楚于食其祭”,确实应与祭祀有关,而且还应与攘除夏后的疾病有关。但是,整理者之所以没有将“”与祭祀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楚”字不好解释,因此,才另求别释。而上揭学者将“楚”释为“荆棘”,并且言之有“神奇作用”,恐怕也有些迂曲。显然,整理者的解释及上揭学者的解释,都令人觉得不够顺畅。之所以不够顺畅,恐怕是断句问题造成的。实际上“将楚于飤亓祭”,应该重新断句为:将,楚(速)于飤亓祭!

“楚”字应与“于飤亓祭”连读为句。“”,从示,蕪声,当读为“祓”。祓,帮母月部字;蕪,明母鱼部字。明母帮母旁纽,鱼部月部通转。“楚”,当读为“速”。楚,清母鱼部字,速,心母屋部字,清母心母旁纽,鱼部屋部旁对转。在出土文献中有“楚”“速”通假的用例,《帛书周易·需》:“有不楚之客三人来”,“楚”,今本作“速”。如是,“将祓,速于食其祭”,意思就是(夏王)将要举行祓祭,速往吃祭品!这样,简文文义始能通顺。

第八简“其下后疾”句整理者注释仅云:“下,落也。”其余未出注释。

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字整理者括读为‘舍,恐非,清华三《周公之琴舞》中多用此字作‘余,此仍当是“余”,读为‘餘,‘餘《说文》训‘饶也,‘餘后疾就是使夏后多病。”[10]

原整理者的释读的确有问题,如果按照整理者释读,“其下后疾”句与其下紧接着的“是使后疾而不知人”句文义重复,不相贯通。不仅如此,“其下后疾”在文法上也殊难理解。

“”释为“舍”当没有什么问题。笔者认为,“(舍)”当读为“豫”(即使释为“余”,也可读为“豫”)。舍,书母鱼部字,豫,喻母鱼部字,二字旁纽叠韵。出土文献有“余”、“舍”与“豫”通假之例。上博楚简《周易》豫卦的“豫”字作“余”。《周易·頤》“初九:舍尔灵龟”,“舍”,上博楚简《周易》作“豫”。

笔者认为,“其下后疾”句中的“疾”应读为“息”。这是释读本句的关键。疾,从母质部字,息,心母职部字,从母心母旁纽,质部职部旁通转。出土文献有“疾”“息”通假之例。郭店楚简《语丛一》“飤(食)牙(与)(色)牙(与)疾”,“疾”上博楚简五《竞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作“息”:“人之生(性)厽(三),飤(食)、色、息。”郭店楚简《缁衣》“毋以少(小)(谋)败大(作),毋以卑(嬖)御息妆(莊)后,毋以卑(嬖)士息大夫、卿事(士)”,“息”,今本《礼记·缁衣》作“疾”。

豫,干预。息,呼吸。简文“其下(豫)后疾(息)”句的意思是,藏在夏王寢室正梁之上的两条黄蛇和两只白兔向下干预夏王的呼吸。

如果从表达手法来看,“”读为动词“豫”,并将之与下文“其上刺后之体”联系起来,“下豫”与“上刺”正好相照应。因此,从文义、文气和文法综合来看,“”读为“豫”是合适的。

第八简“是使后疾而不知人”句,“疾”二字,整理者注云:“,读为‘疾速之疾”,下一‘疾字则指疾病。”[1](p169)

笔者认为,“”,读为‘疾速之疾,是对的,但是,下一“疾”字也应读为“息”。二字联起来即为“疾息”,“疾息”就是呼吸急促,《说文》:“喘,疾息也。”正是由于上文所言二黄蛇与二白兔下犯夏王的呼吸,所以才导致夏后呼吸急促,是喘病。“疾息”是具体病状,这与下文二陵屯上刺夏王之体,使夏王之身,也是与具体病状相对应的。夏后的喘病是由黄蛇、白兔作祟导致的,也比较厉害,甚至不认识人了。这样,我们可以把前后几句重新释读如下:

帝命二黄蛇与二白兔居后之寝室之栋,其下舍(豫)后疾(息),是使后(疾)疾(息)而不知人。

这两句简文的意思是,帝命令两条黄蛇与两只白兔藏匿在夏王寝室的正梁上,它们向下干预夏王的呼吸,这使夏王呼吸急促,以致不认识身边的人。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M]上海:中西书局,2012

[2]梁月娥.说《清华(三)》《赤鹄之集汤之屋》之“洀”[EB/OL].简帛网,2013年1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93.

[3]吴雪飞也谈清华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之“洀”[EB/OL]简帛网,2013年1月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7

[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何琳仪释洀[J]华夏考古,1995(4)

[6]马承源新获西周青铜器研究二则[C]//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7]马承源晋侯苏编钟[C]//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8]吴荣曾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黃杰初读清华简(叁)《赤咎(从鸟)之集汤之屋》笔记[EB/OL]简帛网,2013年1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2

[10]王宁读清华简三《赤鹄之集汤之屋》散札[EB/OL]简帛网,2013年1月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4#_edn4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责任编辑吴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