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17-05-30张小华

中国商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张小华

摘 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三层次双渠道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在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不同实践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 三层次 双渠道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186-02

1 “校企互嵌、能力递进”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特点:一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物流企业基层操作人员需求量大,但高层管理人员难觅;二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中大专学历占绝对优势。物流企业要求基层的操作人员掌握较为熟练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基本技能,还要熟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新兴电商企业还要求具备物流网站设计管理能力及电子商务运作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希望新进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针对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学生认知、学习规律,依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按照“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逐级递进的能力阶次,使人才培养过程在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交替进行、循环递进中完成,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校企互嵌、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互嵌”是指企业嵌入学校,学校嵌入企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实境对接,双师校企共育、评价校企共施、双证相融共取,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深度融合。

“能力递进”是指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以及专业教学实践,形成“行业认知—校内课程学习—校外实习—校内课程再学习—校外再实习”的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之间学训交替大循环,以及“课堂学习—校内实训—课堂学习 ”的校内学训交替的小循环。这种分段进行、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在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交替进行、能力递进中完成,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后续发展能力。

2 建立三层次双渠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由基础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和综合技能教学构成的如图1所示。

2.1 三层次培养阶段

三层次是指按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学生职业技能按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分成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循序渐进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与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专业模块课、专业拓展课、毕业设计理论知识递进的教学进度基本相一致,在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不同技能的培养。

基础技能包括公共基础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是指物流管理作为经济管理大类专业教学中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管理类相关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计算机应用管理能力、财税管理、计划、决策、领导与人际关系等基础性能力。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分别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语文、管理学原理、财税基础、市场营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实务、物流职场礼仪等。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主要是需要通过专业认知、专业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从事物流相关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基础认知、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认知、国际贸易认知、运输管理技能、仓储管理技能、配送管理技能、货运代理技能等。主要涉及的课程主要有: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实务、仓储运作实务、配送管理与运作、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货务代理、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物流信息、快递业务员等。

综合技能即是学生能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应对现实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物流管理作为应用型管理科学的双重实践来看,专业综合技能培养理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课时设置主要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2.2 双渠道保障教学效果

双渠道是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借助于校内外两种资源、两个渠道来实施和落实,包括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师资资源以及各种设施、设备。

2.2.1 校内实践渠道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校内实践指导老师为主,主要针对一些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简单、操作相对容易、校内教学资源可以解决的课程,包括各类课内实践教学和少数集中实践教学,通常的校内实践教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視频演示、软件模拟、物流实验室实践、计算机仿真实训等多种形式。例如,在一年级的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中,利用校内仓储与配送实训室,直观认识物流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设施设备并进行初步操作训练;利用3D软件模拟系统认识仓库、配送中心、集装箱码头布局,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各种物流职业环境,与校外认识实习中真实物流职业环境相互补充。在二年级的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中,借助于“校园一公里”实训室平台,打造了一个虚拟企业项目。该项目因校园物流需求而生,在服务广大师生,打通校园最后一公里,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前提下,建立了属于学生的校园物流事业。在此项目的实施中,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有效沟通、推广营销等能力都得到有效训练。二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以技能大赛项目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运作设计教学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有理论考核、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技能操作等,以此推动了仓储、运输、配送、快递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国家级、省级、院级、系级技能大赛的举办,又对教学中的技能进行了验证,让学生在参加大赛训练、比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性和创新性,真正实现“学赛融合”。

第二课堂活动除定期开展技能大赛外,还有科学考察、各级各类考证等,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堂生活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2.2 校外实践渠道

校外实践教学渠道主要是聘请从事一线物流管理工作的企业人员承担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学校指导老师则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方面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此类实践教学主要針对流程相对复杂、面向现实物流市场的校内教学资源无法满足的各类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增加职场工作经验、提高毕业求职的能力,多以综合类集中实践教学、岗位实习为主,培养的是综合层次的技能。主要教学方式有市场调查分析、企业发展认知、物流作业实践、体验实习、顶岗实习等。例如,在第五学期体验实习中,学院与海澜集团、顺丰速运、德邦物流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实战与综合实训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学做融合”。再如,建立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库,从第五个学期寒假开始,安排学生到有人才需求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中进一步提升胜任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此外,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也要运用到校外实践教学渠道。例如一年级的认识实习,可以选取典型企业安排参观,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并认知生产企业物流、商贸企业物流、第三方企业物流的特点,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3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应与总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二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科学、合理。即在了解市场对物流人才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物流企业典型岗位分析构建技能培养内容。三是校外实践教学渠道建设要长期化、规范化。即一方面在渠道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不同领域的典型企业,比如要涵盖生产型、商贸型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而且企业要具备一定规模;另一方面要建立实习企业资源库,防止因意外事件而影响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亚珍.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4).

[2] 关成立.于系统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4).

[3] 杨劲松.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诌议[J].江苏教育研究,2013(9).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面向大数据分析的信息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