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的美以及其审美价值对艺术创作的理论指导研究

2017-05-30李蕊朱晨飞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悲剧

李蕊 朱晨飞

摘要:说到西方的美,让我们想起的是希腊艺术那令人赞叹的和谐之美,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特点下的光辉之美;曾让温克尔曼、歌德、席勒德国启蒙思想家尽情称赞的令人着迷的美。而笔者认为除了激发这些启蒙思想家们对古希腊社会的浪漫幻想下的美,另一种更伟大的艺术就是悲剧。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到尼采重新发现悲剧,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都无不给我们展示另一种美,这样的审美价值论也激发起无数艺术创作者的灵感......

关键词:悲的美 悲剧 审美价值 藝术创作

一、美的艺术

1、艺术体系确立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艺术?审美学者们是如何确立美的艺术体系的?康德认为自然美最容易唤起纯粹的审美经验,但大多数美学家认为,与审美经验密切相关的还是“美的艺术”,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艺术。“艺术”这个概念是18世纪才确立起来的,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无论是1714年被认为发育最早的克鲁萨关于美的论文还是1719年杜博斯的著作《对诗歌、绘画和音乐的批判反思》以及1741年安德烈在其论文中分别讨论视觉美、道德美、精神作品的美都没有确立完善的现代艺术系统,如果没有道德美,安德烈的艺术系统就是标准的现代美的艺术系统。直到1746年巴特发表的著作《内含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巴特将美的艺术确立为以愉快为目的的艺术,一次与手工艺术区别开来,同时将雌辩术和建筑视为包括愉快和有用性的第三类艺术。这位现代艺术系统的确立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达兰贝特将所有的知识区别为哲学、历史和美的艺术萨达类,最终确立了现代艺术体系。

2、艺术的传统定义及发展、

尽管经过18世纪美学家们的努力,我们有了艺术概念,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就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简明命题。人们对艺术最为朴素的看法就是对现实的模仿。这在古希腊时就非常流行。后来经过鲍桑葵、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的宣扬,把更多地适用于表现性的、抒情的、抽象的文艺现象——“艺术既表现”这个定义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美学理论。当然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定义就是“艺术即创造”。这与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有关。现代主义艺术和前卫艺术对新异性的追求以及天才的创造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这样的定义否定了模仿和表现,也否定了自身,就像韦兹指出的正式艺术的创造特征,使得艺术的定义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与艺术即创造密切相关就是艺术即游戏。这是莱辛、康德、席勒、斯宾塞、伽达默尔等许多美学家都认定的观点,只是他们对游戏的理解非常不同而已。事实上这个定义只是显示了艺术与游戏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性——无利害、无目的、自由而愉快等特征,但多数情况下艺术要比游戏严肃的多。贝尔吧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自康的依赖最有影响之一。无论是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等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定义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形式主义在西方艺术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众多美学家通过定义将艺术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而杜威则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受杜威的起凡,许多当代美学家试图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定义艺术。好比比尔兹利的“艺术作品时某种以赋予它满足审美兴趣的意图生产出来的东西”。施勒辛格“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件在标准条件下给其感知者提供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林德“一件艺术作品是一种或多种媒介的任何创造性安排,其主要功能是传达有意义的审美对象”

以上是对艺术的传统定义。而从维特根斯坦的概念来看将一个东西归为艺术作品,不是根据充分和必要条件而是根据“家族相似”根据给予多种范例基础上的相似集合。集合所有的美学家受到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都放弃了对艺术进行定义,直到1960年代中期,曼德鲍姆提出的家族相似并不是抵制定义而是要求定义,要求根据某些非显现的特性来进行定义,比如艺术的意图、效用或起源等等。美国人丹托也试图从功能方面对艺术进行定义。而同是美国当代美学家的迪基则有意回避丹托的“艺术界”这个词的独特含义。,他认为:丹托的艺术定义是传统的从功能方面对艺术进行定义的最后残余,任何从功能方面对艺术定义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论是丹托还是迪基,尽管他们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却变得越来越明显。他们最终都承诺一种由一些可选择的从分条件组成的定义,而不是由一组联合起来是充分的必要条件组成的定义。美的艺术的定义和美学的独立都是经过漫长的学者们深究、探讨、否定中得出的,它必定指导着我们的艺术创造。

二、悲的美及其审美价值

美是希腊文化的最高价值,厄里斯在席间投下一只金苹果。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底忒当即发生争执,因为这只金苹果上面刻着“属于最美者”的字样。然而金苹果落在帕里斯面前,三位女神分别给帕里斯许愿。最终还是阿芙洛底忒将希腊半岛最美的女人海伦许给了帕里斯最为条件换的了金苹果,并设计帮帕里斯将海伦成功地带出斯巴达返回特洛伊。为了夺回海伦,希腊各地王者和首领们举行盛大集会,决定联合出兵特洛伊。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和讲述这场战争的《荷马史诗》。爱神阿芙罗迪特为了得到金苹果不惜挑起战争说明美在爱神心中是最高的价值。

然而当现存状态总不令人满意而不断去追求新的东西。我们还会受意志本体的鼓动当具体的欲望满足的刹那有推动我们去追求新的东西,从不满足到满足再到不满足永不停歇周而复始我们永远处于一种挫败之中,永远无法缺乏和挫败而造成的痛苦。人生的可悲就如此。人生可悲不仅因为他本来就可悲,而且因为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可悲,这就可悲到了极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中受康德美学的影响,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的静观”即只是将对象作为对象本身来看,不加上主体的任何功利、概念和目的。叔本华尤其重视悲剧。在他看来悲剧刚好展示人生的虚幻性,帮助我们正视生命的可悲,从而为我们对生命的自我了断做好了准备。同时叔本华眼很重视音乐,将其视为最高的艺术。一般艺术能够让人们由对事物的欲望进入理念的无利害静观,由此帮助人们拜托个体意志的驱使和控制获得审美愉快。而音乐与一般艺术不同,音乐不是让人静观理念,而是意志本身的运动。因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意志的欲求,在满足意志欲求的同时获得欲求的超越。也就是说无限痛苦的人生在意志驱使下,在音乐中获救。

然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悲剧的重新认识。在他看来,古希腊辉煌的艺术成就并不源于他们的乐观主义,是对现实丑陋的掩盖或超越。利用创造艺术的幻想来演示丑陋现实,用艺术的谎言来掩盖可怕的真理,从而将人生从无限痛苦中拯救出来让他们恢复生存的信心和活力。总之生命的本质是痛苦,艺术使得这种痛苦的生活变得可以承受。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是一个高贵的和本身完备的情节的再现,具有可以感知的规模,用具有特殊魅力的语言写成,在各个部分采用不同种类的吐法方式,通过表演者而不是利用叙述方法展开,并且依靠几次和恐惧心理,使那种性质的情绪得到宣泄而减缓下来”。他还认为悲剧的美感起源于净化。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因观看悲剧得以宣泄、净化,最终恢复心理萍儿从而是人们在观看悲剧时所体验到的痛感转化为审美快感。马克思则认为悲剧人物的牺牲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悲痛,同时也预示了新事物的必然胜利,激发人们向旧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

三、对比中西方悲剧的审美价值

受到“悲剧审美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以悲为美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俄狄浦斯王》以及莎士比亚创作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和关于爱情悲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莎士比亚处于相同时期的汤显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仕途的不平坦,思想的混合性、复杂性是他在“牡丹亭”里所要表达的。他曾说:“人知其乐,不知其悲。”他的悲就在于他对人生茫茫的忧患感,对人生如梦的“悲剧感”。“人生如梦”会给人带来一种宿命感,人感到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无奈与无望的同时会常常幻想有一种超人的能量改变人的命运。在汤显祖的戏里“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是真正的“有情人”。无论是莎翁的戏剧还是义仍的“临川四梦”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纷纷将其搬上了舞台和银幕,以歌剧、舞剧、电影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悲的美。

西方认为悲剧时“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中国则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里的健康。”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生出的生命力的舒张,只有在悲剧人物的受难的痛苦中才能激发出“生存的欢乐”。我们看到的的悲剧总是有主人公的痛苦、磨难、不幸或死亡,而引起的怜悯和恐惧、悲伤和忧愁之类的痛感。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快感这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也可以体验到痛感。但是真正的审美体验则可以体验到除此之外的一种深层的快感,并反过来还会代表日常意义上的快感和痛感的性质。文学和音乐艺术创作者正是感受到了人们往往易沉溺在一个虚幻的欢乐世界中,而以往自身的真实存在。这种“向外找东西”的态度最容易迷失“真的自己”。他们将这样的审美体验运用戏剧作品的表达,让“虚构的外境”反诸己身的悲愁则有助于人们意识到“真的自己”。正如卡西尔所说“首先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痛苦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其次艺术可以将痛苦转化为非痛苦,并因此是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愉悦。”

四、审美人生境界的建构

人在心灵与对象的融合中,获得对于对象世界更深远、更广阔的生态体验。并真正实现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的和谐,在这样的感受中获得一种与对象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也是在这样的体悟中,人深潜入世界与生命的最深层、在人与世界统一中获得生命的升华。笔者认为这是所有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生命的价值无待遇向外追求,而就在人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之中。“天人合一”追求的就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建构。一种把人引入一个“内向”的价值构建過程,一种生命活动指向不是朝外扩张的,而是内在充盈的,一种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交流与化合。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和终极关怀就是“仁”。于“仁”则是的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与热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和一种普遍的宇宙情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种合一乃是归于本心,回复到那个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域。又如王守仁所说“致良知”代表了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主题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人体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的永恒。中西方戏剧文学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审美存在,才能指导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十三章

2、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1987年85页

3、卡西尔:《人沦》190页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07页

5、朱熹:《四书五经.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王夫之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