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养心性浑无迹 铁笔生花自天成

2017-05-30张树天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磨练诗意情感

张树天

[内容提要]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郑幼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成就了他如今的寿山石雕艺术地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之情。他的刀法简洁准确,造型凝练生动,构思精巧内蕴。他的作品,在美学追求上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视角,因而具有了新的范式意义。他在刀法上,既保留了传统的细腻,又适当融入了和田玉雕、写意山水、传统石雕等艺术的技法,让刀法能够更加凝重粗犷,使作品在写实基调上充满诗化的写意,从而留给阅读者更大的再创造空间。

[关键词]磨练 求救 情感 诗意 结构

来到福州登上于山,让你感受到的,是这片热土上层出不穷的热血志士仁人;放眼望去,福州祥和的氛围昭示着这座古老城市厚重的底蕴;泡一杯岩茶,品味到的,是精致而浓厚的艺术感觉;走进三坊七巷,跃入你眼帘的,是厚重的文化。无论是沿街的小商铺,还是成规模的专业门店,大概能够见到的最多的,是寿山石。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在今天发展到了极致,一个个能工巧匠,把一块块顽石雕琢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释放着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表达着他们心底的善,彰显着人生的美!

寿山石雕是中国艺术中的古老奇葩。迄今为止,国内出土了很多寿山石雕,从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看,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寿山石雕历经唐宋元几代,到明代其艺术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元明时代,文人墨客们的介入,中国书法、绘画对它的影响,使寿山石雕从工艺向艺术进行了质的迈进。有清一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中国石雕艺术整体登峰造极,涌现了大批石雕大师,其技法的成熟、造型的完美、审美风尚的确立,使寿山石雕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最成熟的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审美风尚的东西融会,雕刻技法的日新月异,使其艺术水平突飞猛进。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种展览、比赛的规范化和官方化,寿山石雕的艺术品质更臻完善,艺术水平和艺术市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寿山石雕艺术上有成就的大师接连涌现,构筑了寿山石雕艺术的巍巍高山,而郑幼林就是寿山石雕大师中的代表人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建人,1969年出生的郑幼林是在这样一个审美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当代同行评价他擅长人物和印钮雕刻,尤喜作弥勒、童子等题材。他的寿山石雕作品《搏击》选人寿山石邮票,《万象更新》入选中国邮政明信片,《童子戏弥》入选香港发行的寿山石雕邮票纪念封,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家、地区和城市办展交流,个人及多件作品被央视探索频道《中国寿山石专集》录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流行无限》栏目以专题片的形式呈现了福州寿山石文化以及寿山石雕刻艺术家郑幼林的艺术人生。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国家级大奖。现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中国寿山石雕刻名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厚重满满的硕果,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他的作品,为什么会赢得那么多人的青睐?

其实,他的故事甚至于有些老套,年近20方才学艺,而且当时被当作“老生”不被看好。激励往往是用过激的行为进行的励志,很多人没有撑过来,就没有了后来。郑幼林能够成功,就是他顶住了压力,以过人的毅力全力于雕刻,近三十年不曾间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法,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挑战新的审美空间。如今走在三坊七巷,几乎没有一个搞寿山石的人不认识他,郑幼林可谓声名远播。他的艺术水平已被业界和藏家大加赞赏,他的作品自然被奉为圭臬。

罗丹说:“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但要有过人的天资禀赋、深厚的学养、博大的艺术胸怀,还要有娴熟的艺术技巧、惊人的意志品质。郑幼林深谙其中三昧,深知广泛学习是必经之路。因此,当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郑幼林虽然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他仍毅然地回到校院系统地学习专业美术理论,通过深入学习东西方的悠久历史文化,学习深奥的美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造诣,这是郑幼林的艺术创作能够更上一层楼的根本原因。他也知道,寿山石雕是实实在在的“手艺活”,手上没工夫,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一个出色的石雕艺术工作者,必定要有扎实的雕刻基本功,就像一座高楼,地基是整栋大厦的关键一样。”这是他从艺几十年经验的总结。因而他创作从来不会随性,总是小心翼翼,深思熟虑,精雕细琢。他对每一件作品的构思都反复考量,常常向老师王祖光大师讨教,向同门师兄弟讨教,甚至向他自己的夫人方秀梅讨教,请她帮助。方秀梅女士温良娴熟,是郑幼林艺术道路上的贤内助和好帮手。她对艺术的见解,眼光独到犀利,颇有见地,常常被郑幼林吸纳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为金钱而为艺术的至臻至美的精神,才能创作出那样多的艺术精品。

看郑幼林的石雕作品,就像在品读一部厚重的中国寿山石雕文化的百科书。

郑幼林的作品,首先能够抓住欣赏者的,是他作品中那种对生活和对社会的热爱之情。任何艺术都是情感呈现的艺术,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郑幼林的工作室里,每一件作品,他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给你讲每件作品中包含的故事。如果这时你看他的眼睛,都是始終盯在他那一件件呕心沥血的作品上,那不是他的作品,那是他经过一次次阵痛诞下的婴儿。“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罗丹语)他的几件代表作,无论是《搏击》《童子戏弥》,还是《福寿如意》《皆大欢喜》《沉思罗汉》,每个人物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充满的幸福感,或憨态可掬,或活泼可爱,或天真烂漫,或纯洁动人。这不仅仅是他对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在作品中的流露。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艺术家为读者打开的一扇窗,那窗外的精彩和美丽,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只要你有憧憬,你的世界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郑幼林深谙此理,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善美体验,镌刻在每一件作品上,传递给观者,并让这美好体验无限放大,就像佛光的光环,无限地照耀着远方。

我们看他的代表作品《其乐融融》,这是一件用善伯洞石雕刻的具有中国审美特色风格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有五个童子围在一个大鱼缸边,其中一男童左手扶缸沿儿,低头耸臀伸右手似去捞取大缸中的鱼儿。左旁有一女童专注看缸中,腰间坠一葫芦。右旁另一女童手捧小鱼缸,等待捞鱼放入。另一男童斜坐对面,右手指指点点似在指挥。还有一男童,背对鱼缸静坐在缸边,全然不顾其他四人的嬉闹,独自观鸡争虫,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童子与鱼缸之下是河堤,几片荷叶从河中摇曳伸出,两只小鸡在河堤上嬉戏捉虫,构成一幅生动有趣、其乐融融的中国传统江南水乡的经典画面。从作品选用的题材上说,这是中国经典的祝愿题材。五童子即是五福捧寿之意,鱼“余”同音,葫芦即“福禄”,鸡即“吉”,莲乃“如意”之意,盛满水的鱼缸,就是盛满了财富。整部作品,把中国人企盼的福禄吉祥长寿有余顺意的美好祝福都包括了,这是中国人的情愫,了解这种情愫并恰当运用它,是中国艺术家能够植根这片沃土的根本所在。

郑幼林的作品,刀法娴熟细腻,深得中国传统寿山石雕刀法精髓,并适当借鉴北方石雕、木雕的大气与厚重。在中国艺术里,只有厘清道与法关系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清代石涛说:“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不能搞清楚技法与道的关系的艺术家,一生都会徘徊在艺术殿堂之外。郑幼林深知其中之道,他不断读书,不断向其它艺术学习,不断向艺术大师讨教,不断与不同行业艺术家交流。佛学大师星云、美术大家范迪安、雕塑大家吴为山、篆刻大家韩天衡等,都是郑幼林讨教的良师益友。2014年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骨干研修班上,他也是非常活跃的,向从事各门类艺术的同学讨教交流。因而他的艺术,日臻成熟,庖丁解牛,不见全牛,进乎技矣!他的作品,再不会为刀法费思量,而是反复揣度在创作之前的构思考量。有时面对一块原石,他的构思长达数月,而构思既出,直接创作的时间,就十分快捷。我们看他的代表作品《武夷棹歌》,该作品用芙蓉石雕成,原石有黄白两种颜色,作者用巧色来创作,效果上出现了强烈的对比。其黄色部分创作的几个孩童,在湍急的河流中勇敢地撑着竹筏前进。湍急的河水,用传统的云纹表现,生动流畅,古意盎然。孩童的造型打破传统比例关系,让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成年人的意味,就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寓意。中间灯笼的摆放,突出夜色中的搏击,而黄色的孩童,也好似灯光映照下的人儿,让作品平添了立体色彩的味道。孩童面部雕刻细腻不失大气,简洁而具写意化的线条,和河水的线条雕法形成变化,背景山峦的雕刻半虚化处理,让作品中三部分主体刀法变化鲜明,层次感强烈。作品整体似舟形,乍看似是舟中有山有人,舟载人,人靠山,同舟共济之感于观赏时油然而生。作品最终向读者呈现的,是刀法的简洁准确,是造型的凝练生动,更是构思的精巧内蕴,让人叹为观止,忘身流连。

郑幼林的作品,在美学追求上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视角,因而具有了新的范式意义。在中国传统的民俗美学中,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天真之美,释家的空灵照心之美,都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集中体现。而寿山石雕是集中了这种审美观念的终极审美幻象。在传统题材中,内容的祝愿性选择尤为重要。具体在雕刻作品中,细腻的刀法,丰满抑或灵动的造型,突出主体特征的表达方式,成为寿山石雕经典的叙述语言。在非常成熟的审美模式中突破,这是既需要胆量又需要才学实力的。郑幼林通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寻找到了一组属于自己的语汇。他在刀法上,既保留了传统的细腻,又适当融入了和田玉雕、写意山水、传统石雕等艺术的技法,让刀法能够更加凝重粗犷,使得作品在写实基调上充满诗化的写意,从而留给阅读者更大的再创造空间。在山水及人物造型上,传统的造型总是过分突出主体形象,从而形成“一枝独秀”的经典模式。郑幼林适当减弱主体,增加配角或背景的地位,让作品呈现“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格式塔完形审美观构建。如他的山花奖获奖作品《其乐融融》、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这种审美话语的典范之作。我们看他的《金玉满堂》,此作品用寿山芙蓉石雕成,利用原石本身的红白颜色巧雕,6个人物造型各异,但是没有所谓中心,也没有刻意突出其中的某一部分,但整体协调,关系紧密,具有突出的艺术感染力。现代格式塔完形美学认为,“整体大干部分之和”,因为整体除了包括部分以外还包括部分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效应。因而一部艺术作品,除了每一部分的精湛,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这件作品中的6个人物,无论是和合二仙,还是寿星弥勒,都造型古朴,形态生动。从总体上看,6个人面部特征类似,这就保证了作品的浑整性,而细看每个人物的表情,又各不相同,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戏谑可爱,有的怡然自得,但都和谐统一。每个人物发式亦不同,长辫短发、秃顶白发、和尚寿星,各不相同,其自然和谐,一任天真,如妙手天成,浑然无迹。每个人物手中皆持有物,或佛珠、或寿桃、或如意、或瓦罐,器形有圆有长、有整体有连缀,其中巧色的白发、陶罐、树枝,让这件作品增加了灵动和活力。这种变化,是为了在作品中寻找同一下的不一致,以增强变化。略带弧状的整体布局,让几个人物自然聚散合宜,开合俯仰有度。而整个作品中心,是刘海戏金蟾的钱串,6个人物围着一个中心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一个“群落”,这种布局,突破了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让每一个局部都是一个中心,每个局部放在一起,其艺术的感染力大大增强。这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传统古希腊雕塑“团状结构”的造型模式,也给了他巨大启发。团状结构不但可以在雕塑过程中减少去掉的废料,而且在视觉效果上更具阳刚之美,因而几乎成为西方雕塑艺术的“金科玉律”。他充分运用这种理念,既让石料减少损耗,又使作品在整体造型上借鉴了西方的审美意蕴,简约丰富,细腻刚健。我们看他的很多作品,如《麻姑献寿》《海的女儿》《指日高升》《渔翁得利》等,都是这种审美范式下的作品,明显与古希腊的传统雕塑有异质同构的惊人暗合,这不能不说是他广泛学习的又一成果,因而他作品的審美价值就有了更大的提升。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广泛的学习,让郑幼林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融入了新时代、新视野、新审美,从而具有了审美范式的新高度。

“夫至巧不用剑。大匠大不斫。”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品都是合道的用心之作,而非泛泛的手艺。这门具有明显工艺化特征的古老寿山石雕艺术,正在郑幼林的头脑中逐渐升华为具有强大美学特质的石雕艺术,他上承汉魏,中攀唐宋,西学古希腊,东仿印度石刻。以中和之美为基本审美模式,抓住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脉络,让寿山石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新根发新芽,那一件件富有生命的艺术力作,不单单是郑幼林一个人的生命空间,也是这个美好时代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命空间。这真善美的解语,不正是我们美好生活在寿山石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么?

天生的灵性是成功的基础,而成功是偶然的。如果执着地追求,那成功就是必然。

(责任编辑:张晓东)

猜你喜欢

磨练诗意情感
我看的不是书,是我走过的路
诗意地栖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冬日浪漫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耽搁的诗意
情感移植
漫画
用聪明的方法 得最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