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腾邕城

2017-05-30蒋燮孙琼洁

歌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音乐文化传播

蒋燮 孙琼洁

[摘 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炎黄子孙勤劳、勇敢、坚强和拼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显性符号。作为一种与龙崇拜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化现象,广西南宁香火龙为当地壮、汉等族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是表述南宁地域历史,展现当地多民族社会风俗与文化和谐交融的重要形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宁香火龙,在当代社会的急速转型与变迁中,亦在不断探索着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南宁香火龙;社会变迁;音乐文化;传承;传播

一、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个极富情感意蕴的词汇。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人们想象中能够兴云布雨的龙很早就受到尊崇。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炎黄子孙勤劳、勇敢、坚强和拼搏精神的象征。今天,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显性符号。

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广西、广东、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区,广泛分布着与龙文化息息相关的香火龙风俗。香火龙是一种以遍身插满线香的龙为主要外观,在节日、庆典或其他特定时间举行,是一种具有悠久传承历史和祈福、禳灾等意蕴的民间舞龙活动文化现象,其表现样态各有千秋,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与认可。

广西南宁,古称邕州,这里民族众多,地方文艺璀璨多姿。作为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宁香火龙,融合了舞龙、师公唱诵、唢呐曲、锣鼓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久远的历史性、艺术的综合性、文化的融合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等特征,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突出的文化价值、多元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是中华舞龙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壮、汉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文献,了解到相关研究著述主要有杨会荣《广西南宁香火龙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3届硕士论文)、李柳赟《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3届硕士论文)、丁智才《论传统村落非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行——以南宁市缸瓦窑村香火龙为例》(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1期)、戈梅娜《南宁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探析》(载《大众文艺》2014年第16期)、蔡阿利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良庆区“香火龙”舞为例》(载《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6期)等。既往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角度切入,探讨香火龙的历史源流、社会功能及其在当代城市化语境中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等问题,但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笔者希望能在此领域做出一份努力,以期通过香火龙音乐声音的动态显现及其与地域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深度探寻南宁香火龙艺术在当代社会变迁中呈现的内在性质和深层品格。

二、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南宁香火龙

(一)南宁香火龙的历史渊源

本文所聚焦的良庆区缸瓦窑村香火龙和青秀区长塘镇芭蕉香火龙,是南宁香火龙文化的典型代表。缸瓦窑村有这样一则传说:300多年前,该村以烧制陶器闻名,乾隆年间陶瓷品需求量大,瓦窑规模也越来越大,产量也越来越大。但有一年村里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一孔孔平时烧制陶器的缸瓦窑自然也烟灭火熄。面对病魔横行,人们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毙。此时,“三圣公”(文帝、尧帝、关帝)显圣,命一火龙将瘟疫驱走,拯救了当地百姓,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为了表达感谢,村民踊跃捐资,修建了一座三圣公庙,终年香火不断,并在中秋前后扎制香火龙进行祭祀。

芭蕉香火龙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以娱神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壮民农耕生活的缩影。南宁芭蕉香火龙主要流行于青秀区所辖长塘、伶俐、南阳、刘圩四镇。在长塘镇流传着这样的传说:200多年前发生了一场地震,全圩1000多人几乎全部埋没,幸存下来的村民只有靠吃芭蕉充饥。后来雨季洪水来临,长塘湾流入一堆漂浮物,有人划船去看,原来是几棵芭蕉树,再用竹竿翻开中间处,翻出一个木刻的笑佛,如此几天都不被大水冲走,人们以为旧圩神灵显化,就将其立为土地神奉供。每逢农历正月十八,长塘镇老百姓便用芭蕉扛神灵出游,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芭蕉香火龙。

(二)南宁香火龙的表现形态

良庆区缸瓦窑村香火龙主要在中秋节表演,一般在表演前半个月由村民以竹篾、树丫杈编扎成龙的骨架,再缠上仙人掌。全条龍分龙头、龙节、龙尾三个部分,全长约五米。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信香,舞龙者穿黑底镶黄边唐装背褂,过膝唐装短裤,系大红腰带。

每逢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中秋等节庆,青秀区壮族群众都会舞动起身披芭蕉叶、插满香火的芭蕉香火龙腾跃在四邻乡间。芭蕉香火龙舞共有九节,每节以竹子编织,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插上数以千计熠熠闪亮的香火。舞龙者身披芭蕉叶,穿草鞋,一人舞一节,另有一人在龙头前舞龙珠开路。

三、游走于乡村与城市的南宁香火龙

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袭来的今天,南宁香火龙音乐文化同样需要在乡土和都市的环境下进行灵活转化。她在保持本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向不同阶层的都市民众展示着自身适应现代社会审美趣尚而形成的多种“再造”样态。

(一)缸瓦窑村“庆中秋”香火龙音乐活动实录

1. 参与人员及准备

缸瓦窑村2016“庆中秋”香火龙队共有当地19位村民参与其中,以汉族为主,也有少量壮族人。担任负责人的是缸瓦窑村香火龙第十代传人罗新友,31岁。据罗先生介绍,这次香火龙龙头就重达60斤,整条龙需15名队员合力才能舞动。配合香火龙舞演奏的乐器主要有三种:大鼓、大锣、大镲。

舞龙开始前,村民在八月初四会请师公请龙,师公由村外人担任。舞龙当天每家每户须准备线香、糖果、水果等祭品,放置在三圣公庙内。

2. 活动过程

2016年缸瓦窑村“庆中秋”香火龙音乐活动于9月15日中秋节晚上八时许正式开始。

(1)祭拜

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时,舞龙人员排队来到三圣公面前烧香磕头,祈求村落平安吉祥、风调雨顺,然后举起插满线香的火龙在三圣公前腾飞舞动。

(2)游街

祭拜完后,香火龙沐浴在烟火中游向村里每家每户,一路上,手持龙珠的舞者举着香球不停翻滚,长龙随着龙珠起舞,踏着鼓点左右摆动、上下翻飞。所过之处,鞭炮火光四射,空气里弥漫着线香和烟火的味道。

(3)归海

游街结束后,村中长者带领舞龙队伍回到三圣公庙。村民们拿来新的祭品,在轰鸣的鞭炮声中,伴着铿锵的鼓点,舞龙队伍一齐拜谒三圣公,也有很多虔诚的村民跟随跪拜。三拜之后,舞龙队伍来到邕江边,将龙抛入江中,让龙顺水漂流以示龙归大海,来年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二)长塘镇壮族芭蕉香火龙音乐活动实录

1. D庄园开业庆典活动

(1)参与人员

D庄园是一个位于南宁仙葫开发区内的乡村度假旅游休闲农庄。2016年5月,这里举办了开业庆典暨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庆典舞台搭建在庄园中心区,旁边是依园而建的水库,水库周围树木茂盛。因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庆典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而来自长塘镇定西村的芭蕉香火龙表演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

此次担任主持师公的是长塘镇定西村芭蕉香火龙第七代传承人周建孟,56岁。师公在舞香火龙过程中起着一个精神领袖的作用,他是龙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乐器演奏人员有四人,分别操弄唢呐、大锣、大鼓、大镲;舞龙人员共14人,男女各7人,男性舞公龙,女性舞母龙。参与人员都是定西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部为壮族,年龄从20至50岁不等。

(2)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于2016年5月1日上午10點半正式开始。

①酬龙

师公用藤条绑住芭蕉杆,龙头插上香火通报上天雷王,意为龙接受香火后有所束缚,听人调遣,为人办事,遂人心愿。师公用壮话请龙,口牌如下:“东方请青龙,南方请赤龙,西方请白龙,北方请黑龙,中央请黄龙。”

②醒龙纳礼

师公、舞龙人员以祈福舞步,随着唢呐和大鼓、大镲的律动,向龙呈现贡品,意在叫醒龙。表演方式以行走舞动为主,伴奏音乐富有节奏感,与行走速度相和。

③除害洒福

师公手拿芭蕉叶,在贡品与芭蕉杆前做出除害的手势,后在大锣、大鼓伴奏下用平话唱诵《祈福调》并作抛洒表演,意在把福气洒向围观群众。

④舞龙

只听一声鼓响,大锣、大鼓、大镲齐奏,师公穿梭在跳跃、翻滚的两条芭蕉香火龙中。接着两条龙逐渐交缠,并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场面十分震撼。围观群众叫好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⑤谢龙

舞龙毕,师公解开芭蕉藤条,象征龙归龙宫,香火龙周围鞭炮礼花绽放,唢呐与锣鼓镲并奏,现场一片欢腾。

2. 三月三“谁是真龙”舞龙大赛

“三月三”是广西重要的公众假日,也是区内各民族共同的节日。2017年3月30日,青秀区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开幕式暨“谁是真龙”舞龙大赛在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如约而至。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是中共青秀区委员会和青秀区人民政府。

(1)参与人员

蓝天碧水芳草暖,绿城名树乐声传。参与此次舞龙大赛的是来自青秀区及周边县区的10支舞龙队。这些舞龙队伍可谓南宁舞龙团体中的“高、精、尖”力量。

(2)活动情况

上午十点半,在开场舞《龙腾青秀》、领导致辞和为群龙点睛之后,“谁是真龙”比赛正式展开角逐。所谓龙者,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有云:“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在比赛中,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威风龙鼓》、上林白圩镇牛行街舞龙队《双龙飞舞》、长塘镇青龙江芭蕉香火龙队《平安芭蕉龙》等先后一展绝活,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叹。最后,青龙江芭蕉香火龙队凭借出色的发挥一举摘得桂冠。

赛后,民俗风情巡游接踵而至。巡游方队由长塘镇芭蕉香火龙、麒麟舞和斗竹马、伶俐镇吹木叶和壮族山歌、南阳镇南阳大鼓和斗春牛、刘圩镇壮族八音和狮舞等极具壮乡特色的表演队伍组成。巡游队伍以南湖公园南广场为起点,依次沿着南湖行进,全程约1.7公里,让南宁市民不出市区就能感受到“三月三”喜庆、热闹、祥和的氛围。

四、南宁香火龙的音乐建构与分析

(一)长塘镇壮族芭蕉香火龙音乐分析

1. 声乐:师公唱诵《祈福调》

在壮族芭蕉香火龙音乐活动中,师公唱诵只在“除害洒福”这一环节出现。师公唱诵的旋律基本固定,但唱词会随着应用场合而改变,一般用平话方言演唱。以下是周建孟师公在D庄园开业庆典活动中的唱段。

《祈福调》前五小节有向G宫调系统离调的倾向,但整体仍属D商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唱诵音调基本在五度音域内活动,微波形状的旋律线条质朴、自然。整首乐曲属衍展式两句体结构(上句3+下句5),上、下乐句间以商音承接形成“鱼咬尾”。造成两个乐句前短后长的原因在于下句唱词“福气”的多次重复,这也将祈福保平安的美好愿景进一步深化。

2. 器乐

(1)唢呐曲《三台步》

《三台步》过去只是一个锣鼓点子,2009年由周建孟先生根据舞龙步伐扩展改编成一首唢呐曲,丰富了原有的演奏形式。在整个舞龙活动中,《三台步》是唯一的唢呐曲,一般只用于开场请龙、醒龙和之后的巡游。

该曲为A羽五声调式。唢呐曲调主要由大二度、小三度旋律音程为主,纯四度、纯五度为辅助。第五小节“XXXXX X”节奏型,一扫之前八分音符均等型节奏的沉闷,音乐愈显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纵观整首乐曲,角、商、宫、羽的四音下行音调是一个重要的旋律发展材料。从配器上看,大鼓鼓点多以二八、附点节奏为主。相较来说,大镲的节奏则比较稀疏,以二分音符为主,与鼓点节奏穿插交替。

(2)锣鼓乐

在芭蕉香火龙表演过程中,锣鼓乐的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表演过程中,与舞龙的走向、步伐等紧密配合,是一种具有特定语义内容(如提示情绪、速度与表演内容的转化)的音乐语言。据笔者采访,在舞龙过程中共有六个锣鼓点,下面展示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该锣鼓点一般用于“醒龙纳礼”、“舞龙”等过程。

担当指挥的大鼓,敲击的动力主要在小臂,大臂起辅助作用,手腕则是鼓槌的直接操作部位。在演奏过程中,鼓槌活动幅度极大,鼓点的音乐情绪表现十分丰富。该锣鼓点中大鼓的节奏组合较为密集,以十六、四、八分前附点节奏型为主,在力度上的使用也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大锣的节奏较为简单,以二八节奏型为主;大镲的音响则较为清淡,节奏布局类似点描。从整体看,《舞龙锣鼓点》每个打击乐声部既有其内部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又在纵向上形成互补,精简而有力,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渲染了芭蕉香火龙表演的热烈气氛,并与旋转腾跃的舞龙动作相得益彰。

(二)缸瓦窑村香火龙音乐分析

笔者通过考察了解到,现在缸瓦窑村香火龙活动中,只存有一首锣鼓点《七星鼓》配合舞龙演出。

《七星鼓》的节奏形态较为丰富,涵盖了均等型(如X XXXXXXX)、前疏后密型(XXX)、前密后疏型(XXX)、切分型(XXX)、附点型(X·X)等多种节奏样式,整体音乐感觉活泼、热烈。乐曲起始,大鼓的节奏组合明显比大锣、大镲更为密集多变,但随着音乐的发展,大鼓与大锣、大镲演奏的节奏型逐渐同步,形成强烈雄壮的齐奏,音乐也随之走向高潮。在香火龙游街中,配合着《七星鼓》的鼓点,舞珠者舞动龙珠经身左、头上方、身右反复划横八字型,而舞龙者也伴着打击乐律动循龙珠运动路线绕八字走,给村坊每家每户捎去平安吉祥的祝福。

五、南宁香火龙音乐文化的当代变迁状况

“所有的文化都会在某个时候因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变迁。”音乐文化的变迁也是如此。因为,“音乐是表达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社会的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基础的意识连续性最好的表演艺术”。音乐文化变迁“能够展示不仅是人们如何改变了他们的音乐,而且还有人们如何通过音乐思想这个媒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他们自身”。以龙崇拜及壮、汉民族文化交融为底色的南宁香火龙,在当代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由于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香火龙流行村落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社会转型的现实中,南宁香火龙的相关实践主体(如地方政府、舞龙团体成员、社区壮汉民众、商业机构等)也会相应做出了自己的调适和应对,而这些不可避免地导致香火龙形式与内容的深刻变迁。

(一)参与者与活动过程的变迁

缸瓦窑村香火龍曾盛极一时,过去每年中秋,香火龙穿圩过巷,在烟花爆竹与锣鼓声中激舞,耀目的火光和缭绕的烟雾犹如火龙腾云,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观看者络绎不绝。香火龙队的参与人员也一度多达50多人。除舞龙人员外,还有随行放鞭炮的人、乐手、举灯牌、担龙茶者等。龙也分为公龙(男性舞)、母龙(女性舞)与小龙(小孩舞)。这几年,由于南宁城市的迅猛发展与扩张,缸瓦窑村面临拆迁,村民们都急于找到自己新的安身之所,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香火龙的组织、表演与品赏。因此,这几年中秋表演时基本只有一条龙,舞龙时男女混合;长塘镇定西村近年不仅参与芭蕉香火龙队的人员大为减少,表演过程也开始精简,再无过去设坛请圣、开光、龙巡、播雨、除害、交舞乐等程序。

(二)伴奏乐器与演奏曲目的变迁

过去缸瓦窑村香火龙伴奏乐器除牛皮大鼓、大锣、大镲外,还有小镲、小锣、苏锣、大钹、高边锣等,演奏曲目也不只是《七星鼓》,还有《摆龙鼓点》《滚龙鼓点》等多首;长塘镇芭蕉香火龙伴奏乐器则由之前的扬琴、马骨胡、唢呐、大鼓、苏锣、大钹、小钹、大镲缩减至现代的唢呐、大鼓、大锣、大镲四样,伴奏乐曲也从旧时的《三台步》、锣鼓点《布浊》及其他多首曲目缩减至现今仅存的《三台步》。

(三)演出范围的变迁

过去缸瓦窑村香火龙的表演范围只限于该村及周边村落。随着2009年良庆区香火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缸瓦窑村香火龙得以走出村庄,吸引了许多都市民众的目光。

芭蕉香火龙的演出范围以往主要集中在青秀区长塘、南阳等四镇。2008年农历四月初八的长塘军山庙会改变了这一状况。庙会中芭蕉香火龙受邀表演,其浓郁的壮族风情和精彩的演绎,引起各路媒体竞相报道。2010年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身份后,其传播渠道更为拓展,商业演出络绎不绝。今天,芭蕉香火龙早已走出长塘,甚至走出了广西,走向全中国。2011、2013年,长塘芭蕉香火龙代表广西参加第十、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舞龙大赛”,连续问鼎金奖。青秀区也因此荣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殊荣。

近年来,长塘芭蕉香火龙作为连接桂澳、桂台同胞情谊的美丽使者,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15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初八)是澳门一年一度的“鱼行醉龙节”,由澳门鲜鱼行主办的庆典大会于当日上午九时在议事亭前地准时开始,并依惯例举行醉龙醒狮出巡,向大众派发龙船头饭等活动以示庆祝。此次活动特别邀请来自澳门以外地区的一些舞龙舞狮队前来助阵,长塘青龙江芭蕉香火龙队也在受邀之列,其惊艳的表演赢得了澳门民众的连声喝彩。2017年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由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芭蕉香火龙、马山会鼓、宾阳彩架等组成的艺阵队,赴台湾省参加“欢乐春节”民俗巡游活动,大受欢迎。许多现场观看的宝岛同胞还亲自体验了一番香火龙的表演,切身感受浓郁的南国壮乡气息。

六、当代南宁香火龙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一)南宁香火龙艺术的现代媒介传播

南宁香火龙在当代的传播早已突破过去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模式,而更多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2011年,“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乡土》栏目深入长塘镇楞仲坡对当地壮族芭蕉香火龙的表演内容与生成语境进行了专门报道,该节目在当年国庆节期间播放后,使芭蕉香火龙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提高;如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南宁香火龙”这一关键词,可找到与之相关的网页三万余条,网络传播信息量不容小觑。通过阅览发现,相关网页主要是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笔者亦注意到,南宁香火龙的自媒体传播尚待开发,如果相关机构能够考虑建设一个以南宁香火龙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相信一定能够吸引许多年轻朋友的驻足,拓展南宁香火龙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二)南宁香火龙艺术在当地学校的薪火相传

《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要想使香火龙更好地存续,莫过于在当地青少年中播撒火种。长塘镇中心小学正应此景。2016年9月起长塘镇中心小学开设了芭蕉香火龙表演课程作为课外兴趣实践课,拓展了香火龙的传承途径与范围。芭蕉香火龙传承人周建孟自愿作为长塘镇中心小学的编外老师,不计报酬,每周义务教授二至四年级同学舞芭蕉香火龙。学生表演所穿衣服、所舞之龙都是由周建孟和学生们共同亲手制作的。在选择舞龙伴奏音乐时,周先生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唢呐曲和锣鼓乐,而是选择了一首具有现代风味的歌舞音乐,他解释是要“重新包装香火龙,紧跟时代的步伐”。周先生说,在教授香火龙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舞龙与音乐的配合,因为孩子们年纪比较小,不太懂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得一步一步教导他们,先数音乐有几个八拍,然后把舞龙步伐分解开来,熟练后再学习一些代表性舞龙动作如醒龙、龙翻身、龙戏珠、龙驾雾、龙降雨、谢龙、请龙归潭等。虽然同学们的表演略显稚嫩,但还是努力在当年的校运会开幕式上进行了汇报演出,吸引了很多家长及社会人士前来观看,反响强烈。

“现在学习芭蕉龙的人多了,也越来越年轻化”,周建孟先生时常有这样欣慰的感慨。能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

七、結语

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是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深沉的意绪,是一种与血肉相联的情感。虽然南宁地处祖国南疆,但对于龙的那份崇拜和认同与其他地区国人并无二致。南宁香火龙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当地壮、汉等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跨族群文化濡化与涵化的产物,也是表述南宁地域历史,展现当地多民族社会风俗与文化和谐交融的重要窗口,具有祈福禳灾、精神慰藉、意象审美、社群凝聚等重要社会功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宁香火龙,在当代社会的急速转型与变迁中,亦在不断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知识之路。有学者指出,“财政倾斜,保驾护航”、“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尊重传统,创新提升”、“宣传推介,扩大声势”、“资源整合,开辟产业链”可以作为新时期推进包括香火龙音乐在内的南宁香火龙艺术整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笔者赞同这一见解,但协作也好,整合也罢,对南宁香火龙进行良好的传承保护,最终都要落实到尊重香火龙艺术本身,守护那片滋养她生生不息的诗性大地。

参考文献:

[1] 戈梅娜.南宁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4(16).

[2] 李柳赟.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开发研究[Z].广西师范学院,2013.

[3] (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 尹明.壮族芭蕉香火龙[J].歌海,2013(6).

[5] (英)约翰·布莱金.杨红编译.音乐变迁之认识过程[J].中国音乐,1995(2).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音乐文化传播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