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特色乐器葫芦胡及其演奏艺术

2017-05-30张茜黄妙秋

歌海 2017年4期

张茜 黄妙秋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非常丰富的器乐民族文化资源,马骨胡、葫芦胡、天琴、独弦琴、侗鼓等少数民族乐器流传于广西各地。葫芦胡代表着壮族、布依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发掘和宣传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通过了解目前葫芦胡的研究状况,对葫芦胡乐器进行详细介绍,尝试探讨葫芦胡演奏技法向二胡的借鉴之处,既加深民众对这一乐器的认知,同时也突出少数民族乐器与汉族乐器的共生互融性。

[关键词]葫芦胡;演奏方法;借鉴研究

在音乐的世界里,民族音乐总是那样吸引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它们往往能象征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器乐文化中,各少数民族拥有多样的传统乐器,马骨胡、葫芦胡、天琴、独弦琴、侗族琵琶等乐器流传各地。其中,葫芦胡因其外形独特、音色浑厚而被壯族、布依族人民喜好和演奏使用。

一、“葫芦胡”乐器研究的已有成果

在笔者查阅到的几部文献中,有关葫芦胡乐器介绍最全面的书籍是2015年出版的《中华乐器大典》。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乐声先生在自己乐器资料的搜集和编辑工作基础上,亲力亲为去调查实践,最终于2002年完成该书初版,当时便填补了我国乐器研究的空白,是国内音乐学界首本专门介绍中国乐器的书籍。该书使用现代乐器分类法分类,简要讲解了葫芦胡的博物馆藏位置、壮语翻译、历史、流行区域、形制、音色、使用场合、演奏姿势、所属组织、曲牌介绍、民间艺人等方面,写真乐器史实,传承制作技艺①。

1987年阳鹤庐的《试论研究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的价值》没有过多说明该乐器形制,而是直接从民族学和民俗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葫芦胡研究发现胡琴各阶段演变程度以及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光华,反映了今天新生活的现实意义②。

2013年刘娜的《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展示了万峰林八音队与前书不同形制的葫芦胡,发现了新样式的葫芦胡乐器,同时抒发了对少数民族乐器传承现状的担忧③。

2015年陈坤鹏的《中国广西少数民族胡琴类乐器与东南亚相关民族胡琴类乐器之比较》中运用对比法比较了广西葫芦胡与东南亚类似乐器的异同点④。

笔者排列了这四部文献出版的时间,是想说明葫芦胡自上世纪90年代被发现后,并未得到相应的研究,可以说对此乐器的研究空白了将近20年,直到2010年以后才有了相关研究的成果。

然而,笔者通过浏览广西图书馆和检索“中国知网”发现,以“葫芦胡”为篇名、主题、关键词、摘要内容搜索文献的结果均为“0”篇。在全文内容中检索近十年的“葫芦胡”且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文献共有54篇,但都是作者在介绍其他方面内容时稍微涉及葫芦胡的讲解,没有一篇是以“葫芦胡”为篇名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葫芦胡的乐器介绍

葫芦胡是壮族和布依族的特色乐器。它的形制独特,音色浑厚。葫芦胡在壮语里叫做冉卜,意思就是用葫芦制成的胡琴。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交界的壮族、布依族地区演奏使用。常用于壮族“八音”器乐合奏或为壮剧、布依戏伴奏。

(一)葫芦胡的起源

葫芦胡的历史悠久,乐声先生所著的《中华乐器大典》中提到:“葫芦胡最早用于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游院和壮剧伴奏中,大约出现于距今两百多年的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①“八音”源于古代的礼俗音乐,经乐府、教坊的乐师教传于民间,在不断的发展中,有的“八音”由单一的器乐演奏逐步融入历史民间故事的歌唱,然后区分了角色,形成具有说唱艺术的“坐唱”,如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在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里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伴奏乐器具体是唢呐、箫筒、皮鼓、大锣、牛骨胡、葫芦胡和月琴②。

(二)葫芦胡的结构

葫芦胡的结构与二胡大致相同,它们最大的差异在于共鸣筒。据刘娜的《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了解到由于此乐器“取材方便,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几乎每个布依族村寨的一些男青年都会制作”③。葫芦胡的共鸣筒采用当地天然长成熟的两节葫芦瓜壳制成,将较粗一端的葫芦去底,在切口处蒙上桐木薄板或者老笋壳,对面中央放置一个木质琴马。较细一端的葫芦则雕刻成民族图案或梅花瓣形出音孔,“开 8 至 10 个对称的小孔或取一些如‘八角花纹图案、龙凤吉祥图案等进行雕空便于音响传声”④,琴筒长15厘米、面径13厘米左右。由于它的共鸣箱没有二胡木质共鸣箱坚硬,因此葫芦胡音色较低沉、浑厚。它的琴头由另一个小葫芦垂直于琴筒做装饰,由质地坚硬的黄杨木或硬杂木制成的内外弦轴位于其下,轴柄为圆锥形或纺槌形,并刻有条纹增加摩擦力。起到支撑作用的琴杆全长70厘米至80厘米,由木头或竹子制成,常使用红椿木或硬杂木,圆柱形状上粗下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下端装入琴筒。两根琴弦使用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由弦轴直至共鸣筒底部,定弦 a、e1,音域a-a2。琴弓为细竹制螺旋弓杆,可调节松紧,马尾毛加松香摩擦琴弦,弓长60厘米左右。如图1:

在刘娜的《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还出现了造型奇特、不规整的“万峰林八音队葫芦胡”,如图2:

乐器长度较为短小,葫芦的形状略有些怪异,上面还有不同颜色的图案,琴头的形状与普通葫芦胡也不同,由两半木头装饰,轴柄也较长。

陈坤鹏在《中国广西少数民族胡琴类乐器与东南亚相关民族胡琴类乐器之比较》将广西葫芦胡与东南亚胡琴进行了对比,列出广西葫芦胡与越南胡琴在葫芦的乐器制法上的不同点①:

(三)葫芦胡的演奏方式

葫芦胡的演奏方式与二胡一样,拉琴前首先调整坐姿,找一张合适的凳子坐好,身体摆正并放松,两脚着地,左腿比右腿稍靠前,距离与肩同宽,眼睛要平视。左手持琴置于千斤之下,虎口轻握琴杆,大拇指自然舒展,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落在琴弦上。整个琴杆稍稍向前倾。右手持弓食指与拇指控制弓杆,中指和无名指控制弓毛与内外弦的距离。运弓时手、腕、臂放松后配合默契、协调一致,做到运弓平、匀、直。

(四)葫芦胡的保养方式

一把好琴材料形制固然重要,但维护好乐器使之长久保存更为关键。葫芦胡在使用完毕后,用软布将留在琴身上的松香擦尽,避免松香对乐器造成黏贴、腐蚀等后果。和所有胡琴一样,越经常拉练它的使用寿命才会越长。葫芦胡在日常使用中,乐器最需要保护的是木头和琴皮,木头,为了保持它的透气性,在湿度高的地方要放置防蛀片和干燥剂。

(五)葫蘆胡的音乐特色

壮族、布依族人民常常信手采摘竹、木为原材料制作简易的丝弦乐器,用于消愁解闷,但凡节日、聚会、婚丧嫁娶、立房建屋这些重大的礼俗活动,都是乐器合奏大展身手的舞台,为民族的礼俗聚会增添不同的气氛。葫芦胡是其一,有它独特的音乐特色,因为葫芦胡共鸣筒的材料取用天然形成的葫芦,琴筒蒙面材料是老笋壳,其音量与二胡发声相比还是非常微弱,声音浑厚与低沉,类似中音板胡,但是它的音色辨识度高,所以在器乐合奏或为壮剧、布依戏和八音坐弹戏伴奏时,能够准确听到它的声部旋律。它的音色与其他八音音色形成对比,声音色彩和谐动听,擅长演奏委婉抒情、流畅如歌的曲调。

三、葫芦胡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借鉴

广西葫芦胡与二胡同属于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它们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传播方面,也许二胡更胜一筹,但它们的演奏方法、技巧,都有相似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只有共鸣筒这一部分。葫芦胡声音较二胡更为低沉,处于中音部的它在伴奏时十分有效地为其他乐器做铺垫,突出了它的独特之处。

学术界对葫芦胡的研究多是从介绍和说明的角度,均处于较表面的层次,而在演奏技法及教学传播方面,专家们对此的研究力度也并不大。同时在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出版的方面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我们想要演奏好葫芦胡,可以借鉴二胡的一些技巧,为整个拉弦类乐器家族增添活力。以下介绍几点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基本弓法的使用与借鉴

每一个初学者都不能很好的使用琴弓,但它却是拉好乐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右手的运弓直接影响到葫芦胡发出的音色质量,也是运弓者对乐曲理解的演绎方式。胡琴类乐器的弓法都相同,由推弓和拉弓组成,拉弓时稍稍曲腕,以手背为运动点,大臂伸出逐渐带动小臂,向右平直的运动。推弓时大臂先收,小臂、腕、手带动弓子向左推,推弓时稍稍伸腕。二胡在民族乐团演奏时,为了配合其他声部,当遇到合奏乐曲情绪舒缓、平静时,右手力度、速度也跟着放慢;遇到情绪慷慨激昂时,力度、速度也要跳跃强奏。葫芦胡在为壮剧、布依戏和八音坐弹戏伴奏时,可以借鉴这一点,做到音乐抑扬顿挫、身琴合一,通过运弓的力量,把乐曲与自身的情绪完美的展现出来。

(二)指法的使用与借鉴

为了更好地演奏乐器,一般都要在相应的音符和乐句配上指法来演奏。左手四个手指指尖立起,以肉多的指尖有力地按着琴弦。在葫芦胡的学习中,为了左右手的配合,左手指法的技术提高也是很重要的。要做到每个音清晰准确,就应先学会力量的使用,将左臂的力量传递到手指和指尖,用指尖按动琴弦发出音,同时手腕要放松,过分的紧张容易导致左肩的抬高和整个姿势的变形,影响音色质量。手指的灵活度是力量学习的保证,一、二、三、四指的有序交换是需要时常锻炼的。值得一提的是多数音乐的指法是规定好的,但也有少部分指法随着速度、音域、自身习惯更改指法,以便于跟上乐队的旋律发展和演出效果。如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中:

“__________”的常规指法是“二一二一 一一”,为了保持“__________”连音带来的情感效果,换成了“二二一一 一一”指法,葫芦胡就可借鉴此指法。如布依曲《闲调》(葫芦胡演奏):

通常规定高音区“____________”的指法为“二 一二”,而在这里所有的“2”都用一指按弦,与普通指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能够把闲适、平和质朴的情绪容易地表现出来。

(三)滑音的使用与借鉴

滑音是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方法。二胡演奏秦陕地区音乐,用滑音模仿西北戏曲唱腔;演奏广东音乐,用滑音表现广东地区的柔美与圆润;演奏江南乐时,用滑音表现江南柔婉情愁的韵味。葫芦胡作为西南地区的特色乐器,就可使用西南地区二胡滑音方法演奏壮族、布依族的民俗风情。二胡常用的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和垫指滑音。上(下)下滑音是由较低(高)的音滑向本音①,这种在戏曲乐句头音使用比较好,乐句一开始就带领大家进入少数民族的风格里。垫指滑音是三个手指联合运动奏出的滑音。上(下)回滑音是本音开始滑向较高(低)的音后再滑回本音②,这类回滑音在伴奏壮剧时,在长音上使用效果较好。

如:葫芦胡《哭灵》、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滑音演奏

《哭灵》中,乐句开始的带有倚音的“3”,可借鉴《二泉映月》中标注的部分,用上滑音表现乐曲凄惨悲凉的情绪。

(四)揉弦的使用与借鉴

如果说滑音是表现民族性风格的,那么揉弦是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方法。揉弦的好坏与乐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有关,好的揉弦使乐曲丰富有趣、多彩迷人,为声音赋予了生命力。而有人把缺少揉弦比作“饭菜没有油盐”、“花儿没有香味”,这准确地表现出揉弦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可以将二胡揉弦的方法贯通到葫芦胡里面。可借鉴的揉弦方法有滚揉、压揉、滑揉、迟到揉弦、空弦揉弦。滚揉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这种方式表现激昂豪放风格的乐曲最佳。具体方法为:按住某个音,大臂稳住不动,以手腕为中心,手指与手掌上下摆动,使指尖在音位上上下滚动,发出的声音就有了拨动。压揉的使用方法为:以手腕为中心,通过手掌和手指的摆动,增加和减少指尖按音位的力度,来回往复①。这种方式造成丰满浑厚低沉的声音,给人一种紧张不稳定之感,因此在演奏凄惨悲苦音乐形象的乐曲时,使用这种方式最佳。滑揉的方法为通过手臂带动左手虎口和手指在琴杆和弦上做整体上下滑动②。幅度大产生的大滑揉表现夸张激动的情绪,如:《一枝花》

乐曲引子就多次使用大滑揉,保持了朴实的民间特色;幅度小产生的小滑揉表现悠远、幽默的情绪。那么葫芦胡在演奏壮戏、布衣戏时,遇到表现民族特色韵味的乐曲,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表现出音乐情绪。如《拜丧调》:

“○”标记使用小滑揉演奏,“□”标记用“f”力度大滑揉演奏,表现到深夜,亡人入棺之时,对亲友的哀悼情,力度较强的滑揉将把内心痛苦的情绪直观表现出来,乐器的音色好像人哭泣时真实发出的声音一样。

(五)演出形式的借鉴

葫芦胡主要作用是为壮剧、布依戏和八音坐弹戏伴奏,時常不能凸显葫芦胡的特色。它也可以运用于独奏和合奏,而在舞台条件不好的民间演出,或者需要单独展示葫芦胡音乐,这时就要向现在二胡比较流行演出方式——站立姿势学习。配以琴托用颜色接近葫芦的腰带将乐器绑在腰间,它的外形特点也能明朗地展现出来。当腿脚解脱出来以后,演奏者可以全身心投入音乐,对乐曲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四、结语

葫芦胡承载了壮族、布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现代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乐器在挖掘、传承、表演和教育方面所占的席位越来越少。目前民族音乐学者对葫芦胡的研究包括历史、形制、音色、流行区域、使用场合等方面,涵盖内容较宽泛。在教学层面,对此乐器传承的研究、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出版仍是处于空白阶段,还需学术界更进一步的拓展。此文仅抛砖引玉,望学术界及音乐爱好者给予葫芦胡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 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 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 方可波.二十世纪壮族音乐教育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5] 刘玲玲.贵州布依戏研究——以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戏为案例[D].中央音乐学院,2011.

[6] 卢克刚,杨秀昭,何洪.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选载)[J].艺术探索,1987(2).

[7] 李小峰.壮族民间歌舞浅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