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地边疆文化戍边

2017-05-30薛振东马宇飞

薛振东 马宇飞

[摘要]陆疆安全是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时代谁将是陆疆的“戍边人”。文章基于文化戍边理念,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分析陆疆文化面临的挑战,并以软实力理论与文化治理理论来阐述陆疆文化戍边的必要性,并对文化戍边理论进行阐释,力求建构一种陆疆文化戍边理论。

[关键词]陆地边疆;文化戍边;文化戍边理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02006

一、问题的提出

边疆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概念,边疆既是一个具有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内涵的特色概念,又是变动的存在。“边疆”相对应的是国家“核心区”,是国家疆域边缘性区域,因此,“边疆治理总是要服务和服从于核心区的治理”。[1]51

传统国家有边陲而无边界。[2]4广义上陆疆是指我国与邻国接壤,具有边界线的所有省区所构成的总和,具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共9个省区,俗称“大边疆”。狭义上陆疆是指与内地具有不同的习惯、社会风俗、饮食、民情、信仰、生活方式等,与邻国相邻且具有边界线的边境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等,俗称“小边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的陆疆即“大边疆”概念。

二、当前陆地边疆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挑战

第一,文化全球化冲击民族文化。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多元的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平等的交流与传播,是人类社会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文化全球化伴随着机遇和挑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形态。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陆疆地区,彼此吸收和借鉴,既会吸收先进的文化,当然也有腐朽落后的文化,不仅侵蚀民族文化而且会破坏我国文化安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少极端势力就利用文化隔离政策、文化愚民思想、试图割裂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不承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破坏民族文化就相当于对我国文明进行“污名化”,进而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进行文化殖民。

第二,“三股势力”对陆疆文化的影响。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领土和主权的破坏,陆疆要得到有效治理离不开对“三股”势力的防范与治理。“三股势力”本质上是三位一体,其目的就是要借助民族、宗教的名义,煽动少数民族群众,鼓吹“圣战”制造社会恐慌。“三股势力”为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在陆疆偏远贫困地区宣传和制造舆论引导少数人民群众反对民族政策,宣传错误的思想,破坏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关系。陆疆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股”势力的破坏,不仅对陆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留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提出挑战,“三股”势力长期破坏,久而久之,陆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然会消解,文化戍边的理念也会随之削弱。

第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威胁。西方“文化霸权”一般采取非军事的方式,如通过“颜色革命”和意识形态的途径,向全球推行西方“民主改造”和“民主渗透”,以实现“普世价值”的普适性。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不断向我国陆疆地区输出“普世价值”,以求得实现“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陆疆地区多元的文化层次不一,西方国家极容易利用文化霸权对我国陆疆地区进行文化殖民。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变相的“军事政变”,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软实力”达到和平政变。事实已经证明,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灾难、动荡,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的遭遇警示我们,一定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我国陆疆地区容易遭到威胁与破坏。

(二)国内挑战

第一,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是陆疆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陆疆有着浓厚的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陆疆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陆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也是保障陆疆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当前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流,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如果不加以辨识,外来腐朽文化就会乘机而入,特别是借助新型科技、文化传播等方式对我国陆疆地区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陆疆地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推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广播、网络、电视、QQ、微信等多途径在陆疆地区宣传,不仅侵蚀陆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而且对国家总体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第二,中华文化认同面临挑战。文化认同是对一个民族(这里民族指“中华民族”)共同体长期形成的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是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体系归附,依赖。陆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文化认同具有双重属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且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要高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二者之间就会容易形成一种张力。西方反华势力在陆疆地区对中华文化进行攻击,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中国威胁论”、“普世价值”等从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认同来消解、淡化我国主流价值观。

第三,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理解、评价和判断。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主流价值观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在众多价值竞争中所凸显出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推动作用。鼓吹西方政治模式、借助“人权高于主权”等错误思潮,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政治理论层面上,而且在思想道德领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这些价值观面临的挑战,都是戍边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

三、陆地边疆文化戍边的必要性

(一)软实力

国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的应运,着眼于软实力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影响力;二是对约瑟夫·奈软实力进一步扩展,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国际上基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需要,中国软实力就包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社会核心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产生的影响力;在国内更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具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选择,“软实力”主要包括一套思想、观念、原则、制度、及战略决策等。完善国家治理需要对边疆进行有效的治理,面对我国漫长的边界线,与14个陆地国家相邻,跨界民族与多元文化并存,如何戍边的问题又进一步的凸显出来。运用软实力理论从其内向性与外向性两方面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内向性就是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对我国陆疆边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从理论上建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治国先治边,只有软实力的内向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让文化戍边理念成为人人心中的信仰时,软实力的外向性在国际上才会有更大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文化等对它国的吸引和影响才能更大。中华文化认同的凝聚力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凸显,文化软实力从内外两方面进一步巩固其戍边力量。文化戍边就是要从内外两方面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形成文化戍边软实力,最终实现陆疆“硬治理”与“软治理”相结合的文化戍边体系。

(二)文化治理

治理就是一套规则体系,规章机制,虽然未授予正式权力,但在活动领域中仍然能发挥有效的作用。[5]6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4]4以上定义得出,治理相异于管理,治理是对管理的超越,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者;权威来源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治理与统治不同,治理是为自由而治理,为公平正义而治理,为社会的和谐有序而治理。

学者对“文化治理”具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竹立家认为应该谨慎使用“文化治理”一词,因为“文化治理”与权力和知识相关,隐含着“文化霸权”。[5]9吴理财认为“文化治理”具有三张面孔即政治、经济、文化。[6]58还有学者认为国家需要文化治理。“文化治理”一词日益成为学术概念时,进一步研究“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慢慢的凸显出来。大陆学者对“文化治理”一词的研究和界定主要从两个视角来进行:一是将“文化治理”中的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列且独立的一个领域进行治理;二是将“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和手段,治理是核心,文化是实现治理的工具。本文着眼点是文化如何戍边的问题,陆疆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理空间和特定场域概念,那么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陆疆治理,不仅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来治理边疆,同时也将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列的一个独立领域对其进行治理,即边疆文化治理。文化戍边著眼于治理文化与文化治理相结合,边疆文化既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对其进行治理又看作是一个治理工具的运用。有学者指出我国走过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治理,正在走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治理,这里强调的就是将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看待。一方面,陆疆文化戍边肯定是要对陆疆文化进行治理,整合多元文化构建一体多元的边疆文化,发展陆疆文化产业,完善国家治理,形成一个开放、动态、灵活、安全的陆疆文化产业。同时陆疆文化戍边又要以陆疆文化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形成陆疆文化戍边之策,实现陆疆边境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陆疆文化治理强调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治理手段,解决陆疆问题的一个过程。文化治理异于文化管理,陆疆文化管理强调的是政府为单一主体,依靠一系列规章制度等进行管理。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陆疆文化戍边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等,实现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多种方式合作戍边。陆疆文化戍边既要利用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又要对陆疆文化进行治理,陆疆文化治理与治理陆疆文化都有助于陆疆文化戍边理论的构建,二者最终的归宿都是为完善和实现国家治理。

四、文化戍边理论分析

文化戍边是屯垦戍边的基本内容和新的特征,屯垦戍边是我国历代王朝国家治边的一项基本国策。左宗棠认为历代边防都以屯垦为第一要务,边疆若用武力征服,必须进行屯田,以弥补粮草短缺问题。历代政治家视其为治国安邦的千古决策。历代屯垦证明:“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说明屯垦在历史上发挥稳边、戍边的重大作用。在古代屯垦也叫屯田,现代农垦就是古代屯田的一种延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屯垦戍边思想最早源于商鞅的农战思想,商鞅认为,国家之所以强大,就在于重视农业生产和用兵作战,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和军事,就会安享太平,君主也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主张兵农合一,亦兵亦农。西汉政治家晁错募民实边书、桑弘羊的扩大轮台屯田书,赵充国的三上屯田策等为西汉及其历代大规模屯垦奠定了理论基础。最早的屯田实践源于西汉轮台、渠梨一带,主要以军屯为主,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和战争提供基本的补给。西汉在新疆屯军2万多人,屯田50多万亩,东汉在新疆屯军5 000多人,屯田10万多亩。[7]112随着屯田范围的扩大,西汉还设置西域都护府专门管理机构,西汉为了治理西域,出现了有军就有屯的局面,屯垦戍边也是作为国家地缘战略的需要而历代沿袭。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效仿汉武时期屯田定西域,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功于屯田”,“亦兵亦农,且耕且守”,在北方展开大规模的屯田,直接为曹操统一中国北部及西晋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曹操屯田直接扩展到内地,远远超越于西汉时期边疆屯田,且主要用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最大的屯垦集中在楼兰等地,屯田4万多亩,且有西域长史、戍已校尉等管理屯田的机构等。唐朝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确保新疆的社会稳定,主要以军屯为主,辅之以犯屯、民屯等多种形式。屯垦戍边在汉、唐、清三代都处于繁荣时期,清朝屯垦规模达到顶峰,特别是清代乾隆四十年统计,“军屯种地28万亩,收粮14万多石,民屯达70多万亩”。[8]36历代相传,屯垦戍边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军屯、民屯,而且发展了商屯、犯屯、回屯、旗屯等多种形式。尽管屯垦戍边在历史上承担着戍边、稳边的重要作用,但是终因王朝国家力量强弱的缘由,而出现“一代而终”的局面。追其原因是没有形成扎根边疆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治理思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继承屯垦戍边思想,创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永不换防,打造铜墙铁壁的兵团精神和扎根边疆的兵团文化理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文化兴,则国家强;文化衰,则国家弱。丘吉尔认为一个莎士比亚要远比一个印度更重要,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四轮。这突出反映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对文化做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观,是世代积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构成的总和。文化戍边最早是由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副部长王运华2003年在《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進文化戍边工程》[9]1一文中提出,文章认为文化戍边是屯垦戍边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强化兵团文化戍边意识,实施文化戍边工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兵团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不仅兵团文化具有戍边功能,不同族群文化、界别文化、制度文化等都具有戍边功能。文化戍边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增强陆疆边民的文化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自信感等,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爱国主义精神为导向,以戍守边疆为己任,自觉的投身于陆疆的开发与建设当中。陆疆的边境线较长,相邻国家众多,陆疆居住的民族格局复杂,大多以少数民族为主,跨界民族居多,因此,文化戍边成为必要而且将会是未来治边、戍边的核心竞争力。

(一)文化戍边的特征

第一,文化戍边是文化本质在边疆的体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本质就是教导人做人的文化,文化的精髓是哲学,核心是道德。人类学视角下的边疆即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边疆,视边疆为未化之地、一种等级秩序的体现、“蛮、夷、戎、狄”或是文明与野蛮的交汇之地。也有学者从边缘区文化与核心区文化的差异来界定边疆。先进文化思想传播到边疆,使边民的思想、眼见、思维等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学习核心区先进文化理念和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文化自然具有戍边的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一方面“边疆”在不断的消失,另一方面,“边疆”也在不断的建构。文化戍边首先是在我国国土范围内,公民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即使陆疆边界线再长,生活在边界线的军民也会世代守卫“一条线”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核心区军民虽远离边界线,但守卫“边疆”这一条线、一片地的使命和信念永不会改变。其次是经常往来于两国之间的跨界居民,虽具有多重身份,但只要其认同和认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那么,文化戍边就会体现在日常的行为实践当中。我们不仅要让文化戍边成为可能,而且还要实现文化立国的目的。

第二,文化戍边是文化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安边、稳边、固边。文化具有交流、传播、认知、凝聚等功能,核心区文化与边疆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吸取优秀文化从而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屯垦戍边就是通过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的碰撞,内地先进生产力传入边疆,解决了边疆生产技术问题,使边民增加对王朝国家的认同。有利于整合边疆社会力量,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合力戍边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陆疆文化戍边缺乏一种“合力”,更缺乏一种完备的文化戍边理论体系。因此,各民族群体文化通过交流、交往以达到交融的目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交流,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文化在交往中彼此取得共识,安边、稳边的软力量自然就会凸显出来,固边的作用也会达到。

第三,文化戍边是边疆软治理模式的体现。传统边疆治理模式主要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硬治理,辅之以“和亲”、“羁縻”、“互市”等软治理模式。文化它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众多举措,如实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等本质上都属于文化治边思想的体现。现代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资本、技术、信息等全球流动,能够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靠文化,并不是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而应该是“文明的共存与共融”。陆疆文化戍边本质上就是如何“守住一条线”的问题,文化作为戍守边疆的武器,是边疆软治理模式的应运和体现。

(二)文化戍边的功能

第一,有助于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国建设文化领导权具有重要启示,文化戍边理论是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构建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边疆文化安全日益凸显,在边疆这个特殊的地理空间,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带,西方国家就会借此作为突破口,宣传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借着“人权”、“主权”等口号,以及其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有学者认为“文化侵略”是源于文化上的危机感,特别通过宗教信仰、西方文化事业不断的渗入等实现“西方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继承和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时刻警惕和抵制外来“文化侵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戍边守边。文化戍边“戍”的不仅仅是“一条线”和“一片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主权的捍卫。

第二,提升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单一民族国家,民族与国家疆界是合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融为一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陆疆边境地区就出现了民族边界与国家疆界的分离,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就显得弱化。跨界民族从最初的“族群共同体”上升为“政治共同体”,跨界民族就具有了国家属性。陆疆具有22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跨界民族众多,经常往来于两国之间,容易导致国家认同意识淡化。陆疆跨界边民国家认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认同度来促进国家认同,对于跨界边民而言,本身就具有多重身份的认同。不管是国家认同还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都需要占主导地位,跨界民族有了国家认同感,自然对于陆疆边界戍守具有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戍边作用自然通过跨界居民的日常行为就自然体现出来。

第三,有利于构建边疆文化及加强陆疆治理。边疆治理是运用国家政权,调动社会资源,解决边疆问题的一个过程。边疆既是一个政治地理空间单位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一定的文化区域空间,现代边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边疆、军事边疆、地理边疆、文化边疆等,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边疆即“中心”,边疆已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交流的“热点”地区。在这个特定的场域当中,文化戍边既要用主流文化引导和整合边疆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群体多元文化发展的地位和出彩的机会,构建边疆文化戍边战略。陆疆治理的目的是为完善国家治理的需要,文化戍边就是守住“一条线”和管好“一片地”,而陆疆要想得到有效的治理,又需要“文化治理”和“治理文化”的双重路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平.国家治理视阀中的边疆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6(4):5154.

[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4.

[3]詹姆斯N·羅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5]竹立家.我们应当在什么维度上进行“文化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4(5):911.

[6]吴理财.文化的三种面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1):5868.

[7]哲边.历代屯垦纵览[J].兵团建设,2004(9):110113.

[8]赵予征.屯垦戍边古今谈[J].二十一世纪,1994(5):3536.

[9]王运华.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文化戍边工程[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1):15.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Study of the Landborder Culture Guard Frontier

XUE Zhendong,MA Yufei

(The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Abstract:Land frontier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border security, who will be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guard the frontier"of the borderlan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guard frontie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nalyzed the land border culture facing challenges, and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soft power theory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the land frontier culture guard fronti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e guard frontier theory,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guard frontier theory.

Key words:Land frontier;The culture guard frontier ;The culture gu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