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转型视野下的文化传媒专业群建构

2017-05-30严亚��

三峡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媒传播学院传播学

严亚��

摘要:

以媒介融合为标志的媒体产业转型,倒逼文化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背景中,高等院校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按照专业群建设思路,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建设目标,实现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整体转型。

关键词:

文化传媒;专业群;媒介融合;专业群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4-0081-05

一、媒介融合引发的人才培养思考

在媒体融合转型趋势推动下,以培养掌握单一业务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发生向跨媒体、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标题的写法、音频视频的使用到对用户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对舆情的关注,迫使媒体从业人员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以及在新技术环境下影响新闻传播的主要原因”。[1]传统思维中的业务精英型培养目标转变为掌握全流程、熟悉全媒体、跨媒体跨学科的复合型培养目标。“随着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和内容的变革和发展, 培养目标从精通单一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向掌握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发展”。[2]128在思考媒介融合所产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数字优先、移动优先、社交优先为理念培养具有全媒体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的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架构的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重点借鉴的两种模式。经过探索与实践,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已经形成具有特色、产生价值的培养模式,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2”本科培养模式、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厚重”型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一份针对国内十八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显示,近五年各新闻传播院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偏重于以下个方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重有了进一步调整、新闻传播学具体专业的边界渐趋淡化、积极探索提升国际化路线、努力拓展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实验教学进一步优化调整。[2]128这些调整内容正是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领域对媒介融合转型的呼应与响应。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面对媒介融合所做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

1.两种体制的差异。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教育部确定985工程和211工程,在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相关高校进行重点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211工程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得到重点扶持,这与地方本科高校形成明显差异。简单地说,985、211工程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在整体建设发展上存在着体制的差异。在这种体制差异中,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对外交流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面对985、211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巨大优势,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无法直接复制、照搬,甚至借鉴的可能性也被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只能寻找定位空白处,充分紧盯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确立自身办学优势。

此外,两种体制的差异还体现在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传统专业与新设专业之间的博弈上。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大都由中文系改建而来,目前仍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存的情况,在二级学院名称上多体现为文学与新闻学院或文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传统专业与新设专业在经费分配、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对外合作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博弈”关系,这也加大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基于此,充分借鉴985、211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先进做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发挥自身竞争性优势,确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2.三种关系的处理。在强调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必须密切注意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技能训练与价值渗透这三种关系。“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重构应着力处理好的三种主要关系,即专业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技术训练与价值教育的关系”。[2]130-131谨慎处理这三种关系,实质是要提醒人们在急迫地进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时,要警醒技术决定论、作坊倾向、去语境化等误区。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是强调技术服务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避免技术的“自主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错误认识。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并存,是要人们密切关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避免二者混淆而使高等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进而使本科教育陷入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偏废的桎梏。技能训练与价值渗透兼容,是要高度警惕媒介融合进程中照搬西方国家解释架构和实施方案的错误做法,脱离惟技术训练、轻视价值教育的误区,培养出技能全面、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中国媒介融合发展切忌‘去语境化,否则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会将媒介融合抽象地普遍化或简单地功利化”。[3]56三种关系的处理,涉及的实质是新时代背景中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训练与价值教育的融合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培养出媒介融合技术潮流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技术掌握程度与过硬政治素养的并重。从现实情况来看,的确存在技术技能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偏废的情况,出现了重技术轻思想、有技术少人文、有技能缺人伦的现象。对此,增加几门有关人文素养、思想道德课程让学生修读的简单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四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两个体制和三种关系关系到媒介融合转型中的务虚或抽象部分,那么四个层面的问题则涉及到务实和具体的部分。从培养模式变革分析,媒介融合引发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主要由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训建设四个方面构成。它们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着力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授予学位分别是文学学士和新闻学学士;两个学科的相关专业分别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科之间界限明晰、壁垒森严,专业之间互不交叉、融合不足,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间互不相认、無法贯通,实训建设条块分割、无法迁移。在融合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四个部分所存在的内外部障碍让媒介融合转型在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遇到种种现实困境。尽管复旦大学提“摈弃原来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的做法,打破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专业壁垒”,[4]145其他985、211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也纷纷创建了符合其自身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但因为前述两种体制和三种关系的限制,导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院在媒介融合大潮中面对转型,充满着困惑与无奈。

面对两种体制、三种关系、四个层面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院融合转型造成的限制与阻碍,既充分借鉴985、211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先进做法,又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寻找一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路径,成为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二、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就是“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特色专业集群,在新闻传播领域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在专业、课程、实训等方面的交融,其实质是文学或文化与新闻传播两个领域的相互交织与彼此渗透。从“大新闻传媒”[4]145的新理念分析,“特色专业集群”实际上就是文化传媒群的概念,这也为融合媒体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传媒群不仅解决了学科互融、专业互补、课程互认、实训互建的问题,而且还能对两种体制、三种关系、四个层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文化传媒专业群构建的过程。

(一)四个“互”的实现

文化传媒群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调和”过程,这个调和过程主要体现为“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四个层面的相互融合。换言之,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就是要在学科互融、专业互补、课程互认、实训互建四个方面实现。

1.学科互融

在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中,学科互融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其实质是二级学科之间关系的调和问题。在文学(文化)与传播(传媒)学院中,所涉及的二级学科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二者关系的调和情况决定了专业群的构建效果。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地方本科高校文学(文化)与传播(传媒)学院的转型发展,要求二级学科之间关系的调和必须服从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互联网+”战略趋势来说,所需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以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为例,以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科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近几年增长势头较快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极少涉及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培养内容,造成本科教育体系内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严重倾向技术开发的不均衡状态。[5]145这个现象折射出二级学科间失调的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的特设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既可以侧重移动互联网技术方向,也可以偏向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采编播或新媒体传播领域。与其他相关二级学科的关系,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在文学(文化)与传播(传媒)学院中,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的相互融合,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级学科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群构建的走向。

就学科融合来说,中国语言文学为新闻传播学提供坚实的文化内涵和通识基础,而新闻传播学则使中国语言文学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深入的研究对象。按照“大新闻传播”理念的内涵,跨媒体跨学科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高校文学(文化)与传播(传媒)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跨媒体是适应媒体融合而提出的,跨学科则是学科融合的需要。在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中,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这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学科提供跨学科的内涵价值指向,新闻传播学学科则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现应用研究的現实价值取向和社会服务面向。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调和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

2.专业互补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的融合,在文化传媒专业群的专业层面,反映为相关专业的互相补充。以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为例,它们可以整合为“文化传媒”专业群中充分实现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这个专业群里,按照“民主”“开放”“参与”的互联网思维,三个专业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搭建“文化传媒”的专业群框架: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专业群的内容生产功能,即实现移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内容生产功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强调专业群的新媒体内容传播功能,即移动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监督功能;广告学专业则着重专业群中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内容策划和视觉设计功能。在这个专业群里,形成移动互联网中的信息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策划和设计的流程逻辑与内涵界定。根据这个逻辑和界定,三个专业的专任教师转型方向分别是“互联网+内容生产”“互联网+内容传播”“互联网+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策划与设计”。按照这些转型方向,专业、专业群、专任教师形成了明确的定位,与这些定位相符合的转型方向随之清晰。

根据文化传媒专业群构建的三个理念,相关专业的选择、确定必须能够实现互补性、共享性、协同性目标。在此要求之下,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的下设专业,就成为文化传媒专业构建的主要来源。专业互补的实现,既为学科互融确定了具体的路径,也为课程互认或学分互认提供了明确的做法。

3.课程互认

学科互融和专业互补,是文化传媒专业群构建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课程互认或学分互认则是具体做法。课程互认涉及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三个方面:首先,课程互认可以在文艺学、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下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下设专业之间实行,也可以确定两个二级学科下设专业的部分课程在大一、大二实现专业基础课的通选,相关课程学分在文化传媒专业群内认定。其次,把训练课程纳入课程互认范围中。在专业训练过程,有关技能训练的实训过程也享受相应的学分认定政策。在越来越多地方普通高校实行“120+学分”的教学改革尝试中,把学分认定范围扩大至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成为一种趋势。以专业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平台为基础建立的第二课堂中的训练内容,经过规范、系统的认定程序确认,也能实现课程或学分认定。第三,把实习课程提升到课程互认的高度。鼓励学生主动到传媒组织、政府主管机关等单位实习,积累专业岗位技能,并把有效的实习内容认定为课程学分,能够极大激励文化传媒专业群内的学生在跨媒体、跨专业的经历中实现准确的职业规划与岗位定位。

4.实训互建

实训互建,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文化传媒专业群构建的最后一块拼图。学科互融、专业互补、课程互认等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实训建设的有效推进。实训互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专业之间互建。汉语言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可以打通实训建设的界限,以跨媒体、跨学科形态完成。在此,按照专业互补的思路,可以实现文化传媒专业群内两个二级学科间的融合,如传统文化融合媒体实训室、语言认知新媒体传播实训室、国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这样的思路,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VR、融合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条件下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功能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跨媒体、跨学科环境中掌握较新的核心技能。第二,校内外互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打通行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路径,共建行业高校研究基地和高校行业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外优势互换、资源共享。第三,行业内外互建。拓宽实训建设思路,把跨媒体、跨學科的范围扩展到不同行业,实现跨行业的实训建设目标。构建文化传媒专业群,本就是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产业的调和过程,跨行业必然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专业群的构建,不仅要在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内展开,还应该在相近、相邻、相关产业间尝试。教育、旅游、制造等领域,同样需要文化创意、文学内涵、传播推广的介入。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制造文化及其传播推广等,都能够实现文化传媒专业群实训建设的参与与创新。

(二)“二三四”的解决

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两种体制、三种关系、四个层面(以下简称“二三四”)所涉问题的解决。再换一个角度分析,“二三四”也可以成为衡量构建文化传媒专业群是否发挥应有功能和作用的标准。首先,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并有效融合传统专业与新设专业。文化传媒专业群集合汉语言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学学科下设专业,可以让文学/文化类专业的人文底蕴充分地浸润到传媒类专业的教学、训练中,而后者则使前者的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实现应用价值、转向社会服务面向,实现优势整合。同时,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能够利用文化传媒专业群大力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融合媒体新闻传播人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有效调和专业技能及其训练与人文素养、价值教育的关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统一。由于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学科、专业、课程、实训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整合,在专业群内凸显了“内外并重”与“相互融合”的构建理念,能够保证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避免技术决定论、作坊倾向和去语境化等误区。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本就是基于“大新闻传播”理念来实现的。这个理念,从本源上讲,就是要求通过跨媒体、跨学科实现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挑战,而“双跨”则是从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人文价值两个方面所进行的回应和行动。第三,以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四个方面的相互融合为目标,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整合与资源互补。

三、小结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怎么回应时代挑战是关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深刻命题。985、211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整体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可以充分借鉴但无法完全照搬,找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院自己的发展路径才是应有之举。文化传媒专业群的构建,也许仍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学院顺应媒介融合转型发展的全局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从未来考虑,顺应潮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才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者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不变之道。

注 释:

[1] 张紫璇:《“我们为什么首创媒介融合专业”——访原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光明日报》,2016年7月23日。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3] 翟光勇:《迷思与批判:媒介融合热背后的冷思考》,《编辑之友》,2016年第9期。

[4] 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5] 卢迪:《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现代传播》,2015第6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蒋文艳

作者简介:

严亚(1975-),男,重庆人,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传媒传播学院传播学
湛江市腾氏文化传媒公司简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
山西省2017 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与传播学院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