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类高校体育舞蹈专业运动员竞技比赛成因的差异性分析

2017-05-30李子骞

体育风尚 2017年9期
关键词:体育舞蹈差异性

李子骞

摘要:通过对体育舞蹈比赛中专业运动员的参赛意识、专业训练程度、专业教师以及经费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生源选择方面应尽量吸收专业训练的生源,尽量创造较为专业技能学习及训练氛围,尽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高校专业运动员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体育舞蹈;竞技比赛;差异性

在我国,每年数以百场为单位计算的各类全国锦标赛、全国公开赛、全国城市友谊赛、邀请赛和各省各地区的体育舞蹈专业赛事举办的如火如荼。单从参赛人数规模统计就有大多数赛事的参赛人数规模达到从1000人到10000人不等。但观察下来不难发现,各类赛事民众的参与度不高,赛场内观赛的绝大多数都是参赛选手及选手亲属,或是各地代表队教练和工作人员。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极具观赏性,力与美结合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却颇有些叫好不叫座的意味。若任由其发展下去,体育舞蹈竞技场内将离正规比赛形式渐行渐远。比赛结果的评定包括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名次。而体育舞蹈的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同样包括:体育舞蹈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评定行为。面对几乎叫好不叫座的场景,很容易由于缺失兴奋导致选手出现克拉克现象,即常年的竞技比赛得不到社会普通大众的关注以及认可,选手丧失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视觉冲击系舞蹈运动项目,赛事得到媒体的极少关注也导致丢失项目本身向普罗大众宣传和展示的机会。

一、各类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参赛意识分析对比

我国体育舞蹈参与人数基数庞大,据不完整统计,近年参与过体育舞蹈相关人员已经高达4500万人次,随着社会参与人数的飙升,对于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而社会上体育舞蹈效应的持续升温现象导致许多非985、211综合类大学开始关注此项新贵专业,各类高考艺培学习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将毫无舞蹈基础的学生集中培训半年至一年输送至各类院校。而中专体育舞蹈专业科班训练的学生多以报考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为主,少数的突击训练的艺考生除非自身天赋及条件优异否则在报考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的专业考试时大多数还是被拒之门外,报考生源的流向固化成为综合类师范类大学与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的分割点。导致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入学后對于竞技比赛各项动机及客观差异。

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体育舞蹈运动员竞技成绩同样需要获取社会关注和认可。在我国体育舞蹈各大赛事中,较为吸引关注的组别选手多为各体育舞蹈专业院校或高等体育艺术类体育舞蹈专业在校生。此部分参赛选手因大多数从小学习体育舞蹈,且在专业类的中专、大学接受科班的舞蹈训练,所以专业实力较强,参赛组别较高。但随着体育舞蹈近年来在社会上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不少综合类或者师范类大学纷纷开设体育舞蹈专业,让体育舞蹈选手可以进入此类大学接受本科四年的教育。除开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少数的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的体育舞蹈专业发展水平较高。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现实发展确实领先综合类高校的发展水平。

而体育舞蹈选手参与的在竞技比赛中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综合运动员及其对手在比赛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由于高等体育艺术类院校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招生的来源主要是中等专业院校,在中专时期就已经“身经百战”的他们,加之普遍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所以在主动参与竞技,以及比赛场上的竞技意识高于普通综合类师范类大学体育舞蹈专业在校生。

二、各类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训练及参赛的经费支持力度差异

由于大多数综合类高校体育舞蹈项目运动训练经费大多数情况下还处于需要自筹,而训练条件各学校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导致更多的综合类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在校生对于体育舞蹈运动竞赛更加提不起兴趣。大多数都是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业情况和时间自主选择赛事。无论从一位优秀的专业运动员地多年训练计划还是年度训练计划,这样毫无规划的竞赛安排和竞赛意识很难想象可以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体育舞蹈专业选手。

反观高等体育类、艺术类高等院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在校生,学院基本上以“院队”形式对于考入该校的运动员再次进行选拔,选拔成立后的院队,除开常规学校的专业和理论课程,都会专门再组织定期定量的院队训练,并且拨出适当的训练经费补贴给院队运动员,学院会定期有计划的组织全国甚至是国际赛事,一旦出战各大赛事,院队成员的参赛费用基本由学院承担。这无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习及训练氛围,对于学生渴望被选拔进院队,代表学院出站各大顶级赛事,不仅不需要担心高昂的参赛费用,自身专业技术得到磨练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学习条件下相对较为容易造就成批的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

三、各类院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师自身水平及资源差异

通过搜集近年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招聘条件不难发现,各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对于专业教师的应聘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专业类大学的应聘条件要求应聘者需提供近年权威赛事的获奖证书,甚至只认可极少数权威赛事的专业组或者职业组的体育舞蹈竞赛成绩。其次是学历认证,部分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甚至要求应聘者中专时期就要就读于体育舞蹈专业院校,本科硕士均要指定的一流专业类大学,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硕士毕业。应聘的门槛之高,也必然从根本上解决了应聘者的专业技术能力低劣的隐患。保证院校招生的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更加顶尖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

反观高等综合类师范类院校,察觉到社会对于体育舞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没有足质足量的相关专业教师前就开设体育舞蹈专业进行招生培养。更有出现艺术体操专业出身甚至篮球田径专业出身的原有职工另行担任体育舞蹈课程教师,即使另行招聘新任课程教师,大多数任教的专业教师也都非体育舞蹈专业中专科班出身,而是毕业于各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大学时期才接触体育舞蹈的专项班学生。运动训练需要该项运动项目的专门化运动知觉,例如打球的有“球感”游泳的有“水感”,而体育舞蹈究其根本还是舞蹈,同样需要“舞感”,非专业选手执教专业选手固然为日后的技术教学埋下一定的隐患。

基于体育舞蹈社会发展领先于高校发展,非体育舞蹈专业科班的教师绝大多数未师从体育舞蹈大师,这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无形中增加了阻碍,而我国权威赛事的执裁裁判多数为早年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退役,他们掌握着更为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同时由于体育舞蹈专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评判的标准每一年都会增加新的要求,因此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的舞蹈技术及各竞技舞种风格的把握也需在教学和训练中与时俱进。这为该类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想要在竞技之路上取得成绩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因此该类院校的学生更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客观面对专业的训练及竞赛,在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更为努力刻苦,才能做到奋起直追,甚至力挫专业类大学的选手。

无论是高等体育艺术类大学还是综合类师范类大学的体育舞蹈专业在校生,都应该在专业学习阶段积极参与比赛。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适当选报适合自己的比赛组别,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征服赛场,不应轻易放弃专业竞技生涯,而是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比赛意识,在竞技场上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感受体育舞蹈的魅力,也感受体育竞技比赛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身心愉悦和自我奋斗的激励精神。

参考文献:

[1]孙丽红.WDC与WDSF竞赛评分规则差异性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

[2]吕敬.当前中外优秀舞蹈啦啦队技术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石琛.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恰恰舞关键技术差异性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5.

[4]丁源源.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舞蹈风格差异性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舞蹈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