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2017-05-30郭婧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卢卡奇

摘要:20世纪以来,在文艺理论界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中的一支,继续以其19世纪的理论根基成长于现代环境的话语氛围之中。尽管由它结出的果实(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开始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怀疑,但这并不影响其理论思想的智慧之花在思维拓展、角度更新和问题发现方面的绚丽开放;同时,作为对人类社会症结进行独特研究的方式之一,其在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层面的探寻,更是给后来的学派学人以深刻的启发,成为他们学说资源的本源性思想导引。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物化;总体性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的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学说已深入人心,无论它所批判的对象试图采取哪种掩盖矛盾和稳固其地位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烛照下,都显示出其本有的罪恶本质。同时,对当下现状的清理和对未来理想的标立不仅让人们有了可以进行比对的照系,而且也指出了一个可能的前进方向,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妖魔的“现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动力,这种类似符咒作用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武器般的气质。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领域,借鉴原有理论思想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和批判也是其题中之义,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的一些理论不仅对经典著作有新的看法和理解,而且因为其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而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从而更能对新状况进行合理而深刻的阐释。比如,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誉为“祖师爷”[[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译序第10页。]]的卢卡奇,就凭借其代表作《历史與阶级意识》将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奠定不仅是因为其学术活动为当时革命的实践需要提供了思想上的理论武器,更是由于他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问世的十年前就以天才式的敏锐直觉意识到了物化现象、阶级意识与总体性辩证法等这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概念。

虽然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有差别,即后者的物化包括对象化的物化和异化的物化两种(马克思承认了对象化的物化在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前者的物化实际上只突出了异化的物化,但卢卡奇能依循着理论思辨的逻辑规律推导出这么一种与马克思物化概念极其相似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奇是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

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我主要有三点思考:

首先,卢卡奇在第一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第49页。]],然而,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看来,任何一种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方法论上,而在于有不同的看法即不同的问题意识上——问题的提出昭示了对象的存在——由此使研究对象不同。按照这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引以为傲的方法论特征就可能被其自身的口号打掉而因此黯然失色;同时,辩证法的黑格尔源流也使得方法论思想的原创性不够,凭这两点就触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存在合法性的怀疑。但是,如果跳出卢卡奇这句话来看的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域是“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个问题本身的独创性就足以符合伽达默尔的看法而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基石。

其次,卢卡奇在书中对总体性这个概念作了反复的论证和引用,这让我对其有了新的感觉。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也接触过总体性的含义,但都以一种近乎浮泛的字面含义去解释和理解一些相关的事物,但读过了该书相关章节之后,才明白总体性思想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在思想理论领域内观照和思考的全面性,更在于它在革命时代时的可操作性,正是这种带有实践意味的可操作性,才让当时的革命工作有了向前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高度和后备动力。但即使如此,作为个人我还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概念充满了兴趣和信服,因为我始终认为,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外在的或内在的各种阻碍)永远无法本真的、全面的去认知和把握一个事物,无论人类的外在技术和内在心灵在将来会发展到何種地步,“物自体”这个上帝禁区还是无法让人类触碰到的。

第三,通过卢卡奇在序言中对自身理论形成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我更加觉得理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他当时面对的一系列革命问题和困惑,催促着他去作这样的思考和工作,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考虑的话,大师是扎根在大地上的。这就警醒着我们当代学人对问题的研究不能是空中楼阁,患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只重学术清理而少实践的通病。虽然实践的口号已被喊烂,但我想,如果卢卡奇没有经历过流亡、参战、领导革命运动等他已经切身体验的事情,也许卢卡奇就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卢卡奇了,也许他就被历史遗忘而为我们所不知了。

参考文献:

[1][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 [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作者简介:

郭婧(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文学硕士,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卢卡奇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主持人的话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