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

2017-05-28胡志福

新媒体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接地气新媒体

胡志福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时政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发展中重要的新闻形式,长期以来报道方式比较单一,报道内容较为空洞,报道语言也相对生硬,影响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时政新闻的播出效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时政新闻报道人员从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突破,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媒介资源整合,在新闻报道中多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增强可看性,实现时政新闻的接地气。

关键词 时政新闻;创新报道方式;新媒体;接地气;民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8-0134-02

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时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政新闻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更好地发展,需要突破其原有的新闻报道格局,在新闻报道上全方位地更贴近民生需求。按照习总书记“2·19”重要讲话中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针对现阶段时政新闻报道深度不够、思想理念落后、内容陈旧、报道形式僵化等问题,文章从新闻内涵挖掘、不说“官话”、创新报道形式、创作有温度有“人情味”作品等方面具体分析怎样让时政新闻的报道更接地气。

1 现阶段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1 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乏味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其中一点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规定里面一些关键词“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应引起我们做时政新闻人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们很多时政新闻报道仍采取的还是“高大上”“空中楼阁”式报道形式,内容很多是对会议、讲话的赘述,没有将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提炼,寻找观众感兴趣的点,这样报道不接地气,观众被动接受。一些时政新闻报道存在过度强调新闻宣传属性、忽视事件新闻属性的问题,没有从新闻的价值方面去挖“新闻”,新闻空洞、乏味。这必然导致观众失去了对时政新闻观看兴趣,新闻报道效果不理想。

1.2 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循旧

提高可看性,镜头就要多对准基层、老百姓。而时政新闻报道却大多是以会议、活动、领导讲话记录的形式进行展现。媒体同期声的应用偏少,领导强调、领导指出的话语偏多,呈现出所应用的手段、报道角度单一。不仅如此,还存在比较“保守”的编排顺序,即按照领导职务大小来编排新闻的问题。

1.3 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生硬、老套

目前是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存在过度使用空话、套话和口号的情况。报道语言脱离群众,居高临下的口气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新闻报道传播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新闻传播的信息,党的政策方针,而不是让新闻信息曲高和寡。

2 时政新闻接地气实现策略

2.1 挖掘时政新闻深度,汲取、传递百姓关注的信息

权威媒体“内容为王”,要想留得住观众就必须在内容上下足功夫,这点时政新闻更需要重视。在一般情况下,观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不是领导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什么样的话,而是关注新闻报道中哪些内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关。从观众的需求侧做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对于各种类型的会议、领导讲话新闻报道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梳理核心和重点,跳出会议做新闻,增强新闻内容的可看性、吸引力,并借助新媒体加快随新闻报道内容的及时性传播和相应,让群众的意见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集中反映。进一步明确时政新闻接地气发展方向。比如2016年9月3日,在福州地铁一号线建设推进会上,福州市领导强调要“行动快一点、态度坚决一点”地推进地铁建设;并强调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那么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当时记者就根据会上反映出来的信息了解到,就是地铁何时能全线营运问题。根据这条线索,记者从新闻深度入手,客观全面地采写这条地铁线建设背景、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目前是什么情况等等。这其中,记者就发挥了时政记者优势,提前了解到地铁建设完工的时间节点,借助媒介平台在报道中第一时间准确地给观众传递了福州地铁2017年1月20日全线试运行信息,群众在接收新闻之后利用身边的微博、微信来转播这条新闻,一时间,这条新闻得到新媒体的广泛转发及广大观众大力支持。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对时政新闻内容的要求:“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人民日报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习总书记对时政新闻的要求下深刻认识到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新闻记者只有深入调研,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2.2 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强化新媒体思维

电视新闻传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为此,在时政新闻报道上要综合应用各种电视手段、电视媒介等新媒体来传递时政新闻主题,通过应用新媒体传播时政新闻,宣传党政理论。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23日调研结束后播发这条新闻,但中央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却每天都有传递习总书记在武汉调研的消息。其中,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习总书记撑着伞、挽起裤脚站在码头调研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新媒体一组组画面捕捉和运用,为央视新闻联播后期的报道增色不少。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要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就要与强化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实现各种媒介资源和时政新闻报道的结合,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打造具有时代性、竞争力的时政新闻主阵地。

此外,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也在于画面语言的应用,并结合技術形式让受众加强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许多重要会议报道中,记者可以利用会议上发言人的同期声进行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和鲜活性,打破原有新闻报道的各种条框。还是举福州地铁推进会议,由于地铁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会上各部门表态支持地铁建设的同期声也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亮点。同期声的运用,让部门表态要做的事,要完成的时限承诺,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后,就变成全市人民监督的对象,也就成为了部门扎实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可以说同期声的运用,某种意义上就是网络语言,生动接地气,凸现了时政新闻的活力,影响力和权威性。

2.3 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温度有“人情味”

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和引导力,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同时,新闻记者的新闻情怀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对党的新闻事业无比忠诚和热爱,要写出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来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记者和编辑在日常的新闻采访工作中,就必须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能够从各类新闻现场、领导人讲话中捕捉到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新闻内容,并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让群众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充分感受到人情味。人情味的新闻作品就是时政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跑时政的记者首先要接地气,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温度,才会写出好故事。

习总书记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时政新闻报道“人情味”要同时具备悦耳声和刺耳声。比如2013年l月20日,《新闻联播》头条里,一位买菜的大妈对着话筒说道:“菜这么贵,我们这些村民都受不了了,你能反映反映么?”之后,央视在后台的“本台评论”中主播表明将民生政策融入到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中。这样的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人情味”。

3 结束语

只有接地气,才有真底气。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意识的提升和时政新闻报道视角的拓展和深入,地方时政新闻报道要正确看待现阶段时政新闻报道理念之后、报道内容陈旧、报道形式单一等问题,结合民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实现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百姓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侯晓云.时政新闻的亲民化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6):51.

[2]郑金富.接地气才更有吸引力——以《闽北日报》党报时政新闻改革创新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5(11):74-75.

[3]田凤娇.党报时政新闻如何出彩[J].中国地市报人,2015(11):79-80.

[4]李红.地方台时政新闻如何接地气[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187.

[5]肖南.立足地方台实际还时政新闻一張生动的面孔[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200.

[6]郭淑芸.实现权威性与亲民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党报改版的重要方向[J].新闻前哨,2012(2):27-28.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接地气新媒体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