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2017-05-28郑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广播魅力新媒体

郑阳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传媒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纸媒“唱衰”,电视危机,广播却“逆市上扬”。笔者并非主观“唱多”,而是从广播的发展特点、变革创新、媒体融合等多方面,分析广播的声音优势和声音魅力,探索再创广播美好时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魅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8-0124-02

2016年,报刊纷纷关闭的震蕩格局让业界唏嘘不已。曾经人们随时捧看的报纸杂志,如今变成了智能手机;曾经家家户户随时收听的广播,如今变成了智能手机;曾经家家户户每日必看的电视,如今也变成了智能手机。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媒体,纸媒与电视面临危机,广播却逆市上扬。

有数据显示,2012年1月~12月我国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长率:电视1.53%、报纸负增长,跌幅6.52%、杂志7.46%、户外1.38%,广播以12.9%傲视统媒体[1]。赛立信调查数据,2015年底全国广播听众6.88亿,CNNIC截至2015年12月30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为6.88亿,广播听众跟网民数量持平[2]。

1 广播的发展历程

广播最早诞生于1906年圣诞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设立第一个私人广播站。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为中国广播事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一直深受群众喜爱,广播肩负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历史重任,传递了党和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反映了基层的民情民意,陶冶了百姓的文化情操。20世纪90年代,广播开始了内容细分化,经济广播、交通广播、音乐广播、乡村广播等专业频率粉墨登场,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扩大,收听人群也在扩增。节目由录播到直播;主持人由“播”转“说”;由“单向”直播到“双向”交流;由直播间到户外现场直播,广播不再“神秘”,打造“看得见”的广播成为一种“潮流”。广播散发了独特的魅力。

进入21世纪,报纸、广播、电视被“第四媒体”互联网围追堵截。报纸与电视面临危机,广播没有被汹涌的“网络”所淹没,而是“突出重围”,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应该说,新媒体承载了广播再次焕发青春的希望。

2 广播遇上新媒体

BBC克里斯·韦斯科特在其著作《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中提到的,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①。新媒体让传统广播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广播迎来一个美好时代。

1)广播的绝对优势。传统广播的优势:(1)主流媒体,喉舌作用,覆广泛,传播迅速,感染力强。(2)广播的魅力不仅有声音的“神秘”感;还适合所有人收听。(3)广播小巧,具有移动性、便携性、伴随性及交流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广播中了解最新的信息。(4)广播的运行成本,受众的接收成本都是最经济的。

2)广播的比较优势。传统广播的不足:(1)顺序收听,不能像网络一样点听。(2)一瞬即逝,过耳不留,难以保存,不能像网络一样调取。(3)没有画面,无法像电视一样形象观看。(4)受地域影响,传输覆盖等受到一定的限制。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捷,都能在智能手机终端迎韧而解,又成了广播的优势。首先,广播可以实时收听、回听,可以选择收听。其次,广播网数据库海量内容,随意调取。再有,广播可以开音频、视频直播,与听众面对面交流与互动,更可以像电视一样做节目。另外,互联网让广播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了真正的“广为传播”。

3)广播的新媒体优势。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从内容到形式到收听人群;从制作到播出到收听设备,广播是最容易与新媒体对接,最容易走进互联网终端,最容易让人们接受和收听的。广播与新媒体有着天然的契合。

第一,年轻人是最先使用智能手机的,他们追求时尚,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是最先收听新媒体广播的体验者和引领者。数据显示,2012年广播听众年龄在45岁以下的听众占比达66.5%②。

第二,广播在驾车人群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出行期间不可缺少的伴随媒体。随着智能汽车的推出,车联网智能终端也成为广播的主阵地,赛立信数据,2015的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1.44亿,广播拥有愈3.28亿的车载听众群[2]。

第三,广播在老年群体中的优势继续增强。10年前,晨练的老人们都是怀揣半导体收音机,边听广播,边锻炼,或者买菜、干家务,如今,老年人也愿意上网,感受网络的快捷和快乐。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用智能手机听广播。

3 广播魅力的再造

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其魅力在于声音。新媒体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声音的时代,爆发了传播的力量。智者当借力而行,应顺势而为。从“相加”到“相融”,拓宽广播的发展途径。目前,蜻蜓、喜马拉雅等转载了全球3 000多个电台频道。这个体量是广播本身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1)借力而行,取长补短,让声音广为传播。首先,跨界多元。以前常讲“专业”,现在流行“跨界”“多元”“融合。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方能创新发展路径。微博、微信、音频、视频,人人自媒体,人人皆发声。广播最吸引人的是早间新闻,现在很多人选择“雕弓读报”“冯站长之家”等了解新闻。广播必须学习自媒体的精准定位和制作方法,把触角延伸,把眼光放长。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打造个性化的节目,从而增加听众的黏性。节目设计时既要考虑节目的贴近性、互动性、持续性,又要考虑节目的可检索,可推送、可增值,还要考虑节目的真实有趣、文化娱乐,雅俗共赏。其次,音视频并用。20年前的广播户外现场直播是打造“看得见”的广播,让“神秘”的广播走进听众。现在的广播要实现“广播+视频”模式,让广播从“幕后”走向“屏前”。初期有组织、有策划的实施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的视频直播,以点带面,进而实现节目视频直播的常态化。辽宁经济广播鸡年《空中大联欢》特别节目采用线上线下、微信微博、音频视频同步直播,同频互动的方式,吸粉无数,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再次,过虑屏蔽。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源源不断的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没有过滤的信息太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新闻发布者的良莠不齐而导致假新闻泛滥成灾。2016年,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五台山高薪招聘和尚等假新闻,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出去,一些传统媒体为“抢”新闻不经核实就传播扩散,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广播要用专业的新闻能力“屏蔽”不实信息,弘扬广播的公信力,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让正能量在新媒体有效释放。

2)寻求突破,精耕细作,让声音更加响亮。声音能解放人的眼睛。广播只有把“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才能增强自身造血机能,让声音立得住,叫得响;才能占领多元的播放终端,成為不可或缺的媒体。

第一,打造互联网思维的节目。广播媒体要有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做支撑,要有先进的理念,要有“工匠”精神。说新闻、讲故事、访谈、音乐类节目都是广播的强项。在娱乐至上的今天,极具声音魅力的朗读、欣赏、广播剧、微剧等“清流”节目更应该回归。这能充分展现声音的魅力,也能滋养听众的心灵。沈阳都市广播打造的跨界节目《心灵鸡汤连连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中国之声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堪称短小精悍、制作精良的节目典范。2015年,上海广播7.95亿的广告收入中,音乐台《音乐早餐》节目的收入就超过2亿元。

第二,打造互联网思维的主播。电视主持人走“明星化”路线取得了成功,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主持人汪涵、何炅、谢娜等红遍全国,让广播主持人羡慕不已;以“罗辑思维”和“草帽大叔”为代表的网络主播快速爆红,更让广播主持人望尘莫及,他们共同特点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广播媒体要突破“自我”,量身打造广播“网红”,培育主播经济,让主持人的名字更加响亮。

第三,打造互联网思维的活动。过去,广播的户外直播节目既为自身造势,也为企业宣传,虽有一定的经济益,但基本是“一次性消费”。而互联网思维的活动要考虑持续性、经济性、互动性、黏性等。中央台《海阳现场秀》打造的“海阳观演团”“海阳乐跑团”“海阳环球旅行团”三个线下活动已日渐形成品牌,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成立了名为“海阳董事会”的骨干粉丝组织,使节目达到了“名利双收”。

4 结束语

媒体融合是广播的机遇、也是挑战。虽说融合的初期,让广播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但广播的未来还很长,还需思量,还需成长,再造广播魅力的重任还在肩上。广播人还须努力:不忘初心,融合发展;激情创新,铸就辉煌。让广播的声音永远陪伴每个人的耳旁。

注释

①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

②梁毓琳.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广播听众。

参考文献

[1]钱艳萍.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J].新闻世界,2013(5):67-69.

[2]梁毓琳.融媒体时代广播价值再发现[EB/OL].[2016-12-17].http://sanwen.net/a/wvhaoqo.html.

猜你喜欢

广播魅力新媒体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