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研究

2017-05-27马维

马维

摘 要: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对传统的文本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我们长期费时低效的课堂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本文拟在对传统作文教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利用网络环境,力求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网络写作;传统作文教学;网络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96-2

一、思考的问题

1.传统作文语言面临的困境: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

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

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语体中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帝系列”、鸭梨(压力)、“豆你玩”、“蒜你狠”、K001(酷,是cool的变体,显得更酷)、“洪荒之力”等网络热词迅速蹿红。

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的联系往往推进了语言的发展,造成语言成分的相互借用,这就使词汇脱离了文字本身的意思,有时仅仅只是表示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在网络语言中尤为明显。例如:“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因为和“悲剧”一词谐音,于是被网友引申开来。和“杯具”一起成名的,还有“洗具”、“茶几”等词。最经典的用法是——我的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之后有网友发明出比“杯具”更凄凉的“悲催”,同为“悲剧”之意,但“悲催”显然更给力。

可见,网络词语的意思有时很模糊,当中学生在文章中写到“杯具”、“悲催”、“秒杀”等网络词语时,他们也许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要表达什么,反正就觉得有个性吧。

这些不规范的词语如果完全充斥在他们的作文当中,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规范语言的破坏,而且将会使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的污染。可见,网络语言给作文语言教学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

2.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1)由于本身受到时空的限制,传统课堂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单调。它往往在限定的时间内、规定内容、规定篇幅,从而把学生的创作想象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个框框格格里而无法自由延展。

(2)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无视学生当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把高度个性化的习作活动约束成高度统一的集体活动,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练习,部分学生为了完成练习也只能是匆匆落笔,至于精心构思、斟酌修改则无从谈起,这样忙于应付甚至连应付都感困难的课堂作文训练,学生如何能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3)传统课堂作文教学,学生创作的主体意识受到严重地压抑。教师永远是权威者,从课堂作文技法指导开始,到发布作文练习要求指令,一直到最后的作文评析,教师在讲台上以权威者的身份喋喋不休,而讲台下的学生面对教师那几条冷冰冰的评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毫无申辩的自由。在这样的作文课堂上,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学生没有了自由空间,没有了写作的主体意识,学生感受到的只能是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压得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乖乖地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挤牙膏似的勉强行文。

(4)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无法解决学生写作的最大困难——材料的匮乏。多年来,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下,“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他们完全丧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简单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生活储备单薄,缺少写作素材;仅仅依靠教师提供一些课外读物,不仅数量太少,而且还无法贴近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往往效果不佳。

(5)传统课堂作文教学反馈往往滞后。一次课堂练习之后,教师须得化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逐本批阅,等到下一次讲评,通常要历时一两周,学生的作文期待早已被时间冲淡,这样的费时低效的作文批改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如上所述,传统课堂作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缺憾,使得作文教学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着打开作文教学的另一扇窗,去领略网络新天地独好的风景呢?

二、网络课堂作文教学的几种尝试

1.创设写作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课堂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作文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作文理论认为,把学生置于一个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人们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情境,需要有情境的诱因。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人人能够亲自仰观天都奇景,俯看九寨秀色,不可能亲历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而教师言语所描述的“情境”,显然又是十分苍白。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则可以使我们摆脱上述困境。其一,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以及自然环境等进行多媒体视听再现,可以笼于地于形内,撮万物于“屏”前。其二,网络对关系作文素材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事物进行虚拟,设置出多维作文环境。通过听觉、视觉、说话、操作、角色扮演和体验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深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创设热点问题,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中学生的一大特色。但在传统作文教学中经常是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而无视学生对作文题目的兴趣程度。学生常常面临苦思冥想,最后只有用几段空话、套话完成作文的情况。学生真正关心的话题教师一无所知,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一直停滞不前,其思考能力并未得到提升。能否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兴趣,使学生真正思考,并且能夠有话可说呢?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把时事热点事件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3.创设新颖的作文点评方式,作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传统作文,写完后,学生唯一的评价人是自己的语文老师。讲评课往往是教师选定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然后组织学生评说,这样讲评课指向性非常明确,也容易讲清问题,但覆盖面太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学生审视作文的角度与教师往往有一定的差异,老师选定的例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看,学生最喜欢的作文指导方式是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交流是创作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网络课堂作文,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快捷性,可以让师生、生生互相阅读、点评、批议,进行及时的多向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借助网站论坛的形式,然后要求学生以实名登录论坛,把自己写好的作文评语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论坛里的相应位置。于是在作文点评课上,只要打开相應网页,就能浏览到全班每个同学作文评语,再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作文精读品评,或与小组内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批改意见,将批改评语以回复帖子的形式送到网上。

可见,广泛、及时的点评交流是网络课堂作文的突出优势,也是作文讲评方式新的突破口。

三、让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尽管网络作文教学已把它诸多的优势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在纷呈变化的视听新感受下,我们必须承认它在语文教学面前也有其局限。因为事物总是如一把双刃剑,网络作文教学也不能例外。诸如:网络作文教学必然会受到的实施技术的限制;精彩纷呈的视听刺激有时也难免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然而,任何一种新兴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授课特点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打造更为完美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上相互融合的伙伴,他们拥有共同的发展空间,应当在冷静的思考当中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而网络作文教学也将为解决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增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阮笑嫣.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探索[J].语文天地,2013(10).

[2]黄明丽.让生活体验与作文教学同构共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3]刘海燕.网络词汇[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04).

[4]林忠.浅谈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