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叹人生有限,感生命之重

2017-05-27刘丽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死观兰亭王羲之

刘丽娟

一、教学目标

1.用“随文释言”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3.准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并结合现实,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探究王羲之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2.准确理解王羲之生死观中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落水兰亭,导入新课

宋代文人赵子固,偶得《定武本兰亭序》的拓本,视若珍宝,随身带之。遇大风掀翻小船,不顾一己之身,而惜兰亭有损。故呼之:兰亭在此,余不足惜!性命可轻,此宝难得!

千年以来,中国古人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追捧和珍视可见一斑,后世人将它誉为“墨皇”和“神品”。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将一起共品兰亭,感受羲之,体悟生命。

(二)师生共读,走进兰亭

1.师生共读,情景配乐

2.梳理全文

提问1: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兰亭雅集的盛况

提问2:聚会中,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

明确:乐——痛——悲

(三)穿透文本,探究乐痛

一次聚会,三种情感。究竟是什么让王羲之情感有如此大的波动呢?

1.乐之由——以“生”为乐

提问1:让王羲之“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贤

从文本中的“禊事”“毕、咸”,可见这不是一次普通聚会,是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合,消灾祈福,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

〔出示课件1〕

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念。这些忘情而任性的快乐,是对健康快乐的生命的一种赏赐,所以,乐之由的根源实则是:以生为乐。

2.痛之因——以“死”为痛

作者在自然山水间发现了生命的欢愉,为什么情感却突然由“乐”转“痛”?请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划出表达作者感慨的句子)

提问1:生活中,你可曾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提问2:王羲之因何而“痛”?(请结合文本探寻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人生短暂

情随事迁

美好易逝

终期于尽

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在俯仰宇宙万物间,所产生的痛,也仍是在宇宙永恒与人生有尽的参照中产生,那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生命必将结束,而死亡必然降临。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倾吐怀抱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不拘形迹的躁者,落到最后所有人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以死为痛。

(四)知人论世,追寻悲因

1.悲之源——以“一死生”为悲。

提问1:对于生的眷念和死的痛苦,使王羲之借古人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生亦大矣!那么,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死观呢?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

〔出示课件2〕

明确:固执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①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清晰而清醒的。生死不可齐一,重实际,反虚无。生死有别是无可回避的真实。

②否定生死寿夭不可等量齐观,实则是在肯定生命的价值。懂得了死亡,也就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懂得了流逝,也就懂得了存在的价值。

③庄子的观点实则是将人生归于虚无。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王羲之的反对,实则是和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将深沉的伤感托到了新的层面,消极颓废的悲叹背后,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提问2:既然是积极地肯定生命的价值,王羲之悲从何来?(结合文本,参照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课件3〕

明确:悲古人

悲时人

悲后人——以一死生而悲

魏晋时期是人的个体意识充分觉醒的时期。王羲之正是这个觉醒者的代表。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王羲之的悲在于他无法欺骗自己,活得过于清醒。在生不逢时,天下乱离,朝廷暗弱的魏晋,他无法在当时的社会实现振兴家族或者经邦济世的理想。面对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最大价值的体现其意义而悲伤。对虚度年华的惶恐,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他不仅悲叹自己,也为昔人、今人和后人的宿命轮回而悲,这是跨越时代的千古同悲。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都难逃生死宿命的悲,对一死生将会锻造的无数的碌碌无为者而悲,为无数闪烁的生命被一死生所承载的时光河流冲走而悲。

所以,王羲之的悲——“一死生“掩盖了生命的真相,摧毁了生命的价值。

2.全班齐读第四段。

(五)感受羲之,感悟人生

1.王羲之积极践行生死观

提问:王羲之的一生,是否努力践行了自己的生死观?

明确:(1)著文章以立言(“三不朽”之一)

(2)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出示课件4〕

师总结:据传兰亭的真迹已经被挚爱它的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昭陵。后唐摹本流传于世。即便只是摹本或拓本也被世人奉若至宝,重于性命。比如赵子固。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已经是冠绝古今。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冯真素摹写的《兰亭集序》,据说是最为接近原作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見上面涂抹的痕迹,在这幅笔力或重或轻的卷轴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王羲之探索生命真谛的挣扎和痛苦。叔本华说,一个人的智慧源于他个体意识的觉醒。当日与会的42群贤,早已风流云散,不见踪影,只有王羲之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穿越历史的云层,名留后世,难道说与他对生命的觉醒认识无关吗?王羲之的生命停留在了公元361年,但是他的书法和著作却让他活到了2015年的今天,并且还将无限的延长下去。

2.以一首朗费罗的励志小诗《人生礼赞》收束全课。

白云语文工作坊简介

由特级教师王白云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教授、考试院专业人员等人组成的专家、17名区校骨干教师组成的“白云语文工作坊”,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

“白云语文工作坊”采取的是“实训”模式:让学员把学习研究的显性空间定位于课堂、把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归结于课堂、把问题的展现与进步的表现显现于课堂,期待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实践,亦知亦行实行知与行的高位统一——通过 “三一课堂”的研制,更新学员的课程意识、提高学员研究课程、建设课程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第一期工作室为期三年,如期完成“三一课堂”模型的构建,编写出版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三一课堂”专题教学用书共17册(交大出版社出版);学员开设区域培训课程“微专题研究”共20余讲;部分学员晋升为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与此同时,与上海市示范性高中控江中学合作建立了“三一课堂”研究基地。

2016年底,“白云语文工作坊”二期成立。“三一课堂”精细化工作将与新一批学员的培养工作一道,彼此借力,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生死观兰亭王羲之
向明月
Dancing for theDead
王羲之送字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大书法家王羲之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