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肖像艺术的前世今生

2017-05-26胡国明

景德镇陶瓷 2017年2期
关键词:肖像画肖像陶瓷

胡国明

肖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油画、素描、国画、版画和陶瓷肖像画等等,甚至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肖像画也进入了摄影领域。肖像画,英语为portrait,是指人类对自身形象特别是对特定的个体形象的记录,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大门类。其隶属于人物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对于肖像画的理解方面,可能大众会认为肖像画一定就是刻板的将对照物画下来,其实不然,近百年来,由于现代艺术的兴起,人们对“肖像画”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变化,社会历史的演进,宗教观念的变革,哲学观念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乃至对宇宙的新发现等,对艺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不再认为肖似自然是肖像艺术的唯一标准,因而出现了对肖像画新解释的理论,比如批评家约翰吉荷下过这样的定义:“肖像画是某种图像,它记录了艺术家对模特的个性的介入,同时它又基于艺术家对模特个性的理解。”这一定义更多地包容了现代艺术的特征,抛开了传统观念中肖似自然的要求的界定。如今,肖像画也讲究形神兼备,重视对传达人物神情的五官刻画。像是在我们中国古代将肖像画称为写真、写照或传神等,它要求画家对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特征、身份地位、民族属性、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说的就是肖像画的精髓是眼神,使得读者通过画中人的眼神是温暖还是冷峻而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肖像画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的肖像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埃及的彩绘石雕《书记官卡伊像》,用闪绿石粘板岩雕刻而成的《孟卡尔斯王和他的王后》,以及稍后的《拉霍特普和诺弗雷蒂像》等,这些反映人类早期文明的肖像艺术大多以石头、木材、象牙、铜和陶土为原料,大的全身雕像用花岗岩、闪绿岩和玄武岩等硬质材料,然后再以色彩加以修饰。在那时的肖像画风格写实,神情生动,人物的气质表现得相当充分。对比中国,肖像画也是有着久远历史,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绘有墓主人的肖像,形态生动,已具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南北朝时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肖像图卷之一,此画“以形写神”,注意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和表情动作的一致性。

就西方而言,肖像画的全盛时期是在15世纪之后,那时正赶上意大利文艺复兴,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享乐。神的地位下降了,人的地位上升了。中世纪那种枯瘦的禁欲的宗教绘画,被取代以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形象,肖像画的地位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西方各国都掀起了肖像画风潮,意大利出现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丁托列托、卡拉瓦乔等大师以及许多肖似自然的肖像画作。而后西班牙的格里柯、委拉斯贵兹、戈雅,德国的丢勒、荷尔拜因,法兰德斯的鲁本斯、凡代克、勃鲁盖尔,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英国的雷诺兹、庚斯博罗,法国的普桑、夏尔丹、大卫、安格尔、德拉克罗瓦、米勒、柯罗、库尔贝、马奈、德加以及俄罗斯的布留洛夫、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美国的惠斯勒、沙里特、卡萨特、怀斯等等都是世界有名的肖像画大师。在文艺复兴时代,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在女性观念上的转变,文艺复兴时代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政治权力的分散、教会的腐败、旧有等级关系的动荡、对宗教观念的半信半疑的态度都使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又时刻涌动着不安,当时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一方面依然让我们看到了其对妇女的控制和胁迫,而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男性主义审美对女性的部分空间以及女性自身呈现出来的主体性意义。代表性的著作像《蒙娜丽莎》、《抱貂的女人》等。蒙娜丽莎作为肖像画界的巨作,蕴藏了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传说《蒙娜丽莎》画中隐藏着一只天鹅轮廓,圣鸟天鹅在希腊神话中其实是代表宙斯的妻子:赫拉,赫拉又被罗马人称作朱诺?莫纳丽达。恰巧在达芬奇另一幅名作《丽达与天鹅》的画中,丽达会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这就可以解释蒙娜丽莎的另一个名字的由来,她就是天后赫拉:“莫纳丽达”。

下面再来说说我国的肖像画发展吧。中国古代肖像画大致可以分为历史人物肖像画、帝王肖像画、官僚缙绅肖像画、文人名士肖像画、庶民肖像画、女性肖像画、画家自画像等七种。出现较多的还是帝王肖像畫,这也是宫廷院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肖像画是指宫廷画师画历代帝王的肖像画,具有御用美术的特殊意义和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帝王的生活,记录了帝王的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和反映其显赫政绩的文治武功,这也是一面镜子,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御用性质,总是力图将统治者的意志、要求与爱好贯彻其中,因此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这同时也是区别于一般文人学士及普通臣民肖像画之所在。

可是,在元代以前,除了帝王和达官贵人的肖像画作,肖像画一直是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人物画家们都不肖于写真,认为是末流,是工匠之所为。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必须处处有我”,也就是说画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观性。这种理论后来被宋以后的文人画家所倡导,使得画作感觉始终上不了层次,停留于民间艺人的一种技艺的层面。但是还是有许多肖像大作,比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皇像》﹑《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而《历代帝皇像》则并非对真人而写,只是按史料来推测而刻画出来的形象。描写较细致,人物的神态,面部皱纹的凹凸层次也写得很突出,而明暗的表现则只是用比较概括性的线条勾勒与渲染来完成。

明代肖像画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都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当时中国肖像画受西洋画的影响在技法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朝的曾鲸吸收了西洋画(有人说是圣母像)的画法,但是只是很笼统的参照,把“透视法”变为所谓的“凹凸法”。而曾鲸流传下来的画并不多见,只有几幅,即浙江博物馆的《张卿子像》、南京博物馆的《顾梦游肖像》、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葛一龙像》以及天津艺术博物馆的《王时敏像》。这几件作品都是专门注重于面部五官的细意描摹,身躯部分也只是空勾数笔而成。曾氏弟子众多,效法者不少,一直影响至清朝。明清时期的民间写真画师,技术水准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从《明人肖像册》中可以看到其对人物面部五官的细致描摹,就连一些皱纹,斑纹也不会漏掉,通通都把它画出来,其逼真程度犹如当今的证件相。

作为一名陶瓷画家,笔者的工作就是进行陶瓷肖像画的创作。最早的陶瓷写真肖像画在景德镇诞生,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邓碧珊是“珠山八友之一”,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景德镇的瓷像画家张洛山等均出其门下。邓碧珊绘制的名人瓷像参加全国工艺品展览,荣获一等奖。在邓碧珊之后,王琦对陶瓷肖像画的发展也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中期,杨厚兴先生又首创彩色肖像瓷画,并成功应用二次烧成的工艺,对肖像瓷画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又有杨厚兴先生之徒,冯杰大师融古今中外绘画艺术于一炉,使得肖像瓷板画成为绘画艺术的精品,其代表作有《毛泽东肖像》、《邓小平肖像》等。代代传承至今。我辈陶瓷肖像画家也是秉承着取先辈之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创新的原则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陶瓷肖像画是陶瓷艺术和肖像画的完美融合,在陶瓷的众多工艺中,肖像画的传神和写真在陶瓷绘画中成为闪烁的明珠。

正所谓艺术无国界,东西方难分伯仲。对于当代画家来说既要师承传统,又要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最终让我们古老的艺术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迄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肖像画肖像陶瓷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地毯肖像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趣图
肖像画
画肖像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现代派雕塑家明大多.罗索的肖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