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传染病学教学效果刍议

2017-05-26杨兴东范素菊安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杨兴东+范素菊+安进

摘要:本文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重构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等,以期可以达到提高传染病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传染病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00-02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食品营养、安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传染病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学会传染病初步的诊断及防治,为学生今后从事公共卫生的防控与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所有学生都选修了这门课程,但由于传染病学的进展性和临床实用性都较强,且目前并无针对该专业所编撰的全国统编教材,再加上学生缺乏医学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导致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对传染病学相关知识点较难掌握,也容易感到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切实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过程及常见多发病等,是传染病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结合相关教师与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結合专业特点,重构授课内容

周口师范学院《传染病学》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是在第三学期,授课为51个课时。针对《传染病学》课时少、内容多的授课计划,笔者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对《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增加了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密切相关章节的课时,压缩或删减了一些其他章节的课时。此外,笔者还归纳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传染病学相关的三方面知识点:(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感染过程;(2)传染病的特征、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3)人兽共患传染病等。其中,第三部分选取与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及人身安全有密切关系且常见、危害性较大的人畜共患病进行一定的讲解,着重讲解其病原学(形态、培养特性、分类与血清型、抵抗力等),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人群与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制,等等,而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人/动物的临床症状则少讲或者不讲;对一些在人群中有较大危害的人畜共患病,如艾滋病、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热、狂犬病、鼠疫等则从医学的角度进行讲解,着重讲解其流行特点、哪些是高危人群和行为、如何诊断和防制等。另外,笔者还根据传染病与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两门学科的前沿领域、热点问题、新进展等对《传染病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从而使学生接受这门课程,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内容能为其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二、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笔者强调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应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传染病学》传统的授课模式通常是依照教材的顺序: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制等,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讲解。其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针对不同传染病的重点、难点设计成新的讲解模式。但是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提问多个学生回答某些问题,之后由教师分析、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整堂课下来,学生都在思考问题并且最终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答案。

2.改进教学方法。(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且台下的学生死气沉沉,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教师要想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则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角色不是把问题讲得过于具体,而应该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加强各知识点的串联。在讲授《传染病学》时,教师要注意重点知识的讲解和联系,不断在各章节中重申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应该理解并消化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对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以接触性传播为主、经虫媒传播为主、呼吸道传播为主等进行分门别类地讲解,培养学生形成和运用正确、科学的临床思维分析疾病,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疾病的能力。(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软件,结合其积累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资料,并针对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教师还要依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合理编排文字、图形、录像、声音等多媒体要素,把枯燥、繁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感性素材。另外,教师在讲解一些发病机理或机制的时候也可以采用Flash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这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相对抽象的《传染病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感性认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教学质量。(4)将实验、实习和科研引入教学。在《传染病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对传染病诊断的直观认识。教师针对《传染病学》所设计的实验教学应和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相吻合,同时,实验内容要跟得上当今科学发展的进程,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先进实验器材。此外,实验教学由于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可操作性强,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观察能力。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和安排学生听一些与传染病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学科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科研兴趣。(5)让学生当一回教师。教师在《传染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抽出一定的章节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笔者所在的周口师范学院《传染病学》的教学安排是每周3学时,所以笔者一般会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学生准备1个具体的人兽共患病的教学内容,学生为了讲好课,在课下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认真琢磨教学内容的各个细节,从而使学生掌握自学一门课程的方法。同时,笔者通常是利用每堂课开始的10—15分钟的时间,让2—3名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准备的内容。之后,笔者还会对学生的讲课内容加以点评,并对本节内容再次进行补充讲解。笔者讲解完成后,还会提出1—3个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探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由每组选出代表来陈述本组对问题的答案,逐渐培养起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开展了趣味性知识问答赛、擂台赛等,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6)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学生代表则可以就如何提高传染病的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作为听众,其提出的建议能更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听取完所有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之后,教师要认真总结全体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上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传染病学教学工作的不断优化、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小虎,姜峰,韩杰,等.当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形势与相关课程改革方向的探讨[J].农学学报,2016,6(2):113-116.

[2]张毅,余永胜,汤正好,等.传染病学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1-663.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