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跑专项运动的赛前训练与周期安排

2017-05-26杨一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短跑

杨一真

摘要:短跑运动作为田径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赛选手的爆发力、身体抗性以及其他方面体能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业余体校和中学参与过田径运动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也对“克拉克”现象在短跑中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短跑;赛前训练;周期安排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86-02

从训练的角度来看,专业运动员较业余体校、中学生运动员而言,可以有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赛前训练来不断地加强基本功训练,从而不断地磨砺自己。短跑专项运动的赛前训练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其训练小周期的课程是根据各项竞技特点、比赛规律进行安排的。为了使专项训练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出现实比赛中的情景,使比赛场景能够更加灵活,且具备可操作性,专项训练通常采取的结构模式是:以连续强度负荷与恢复相结合的微型小周期训练。这种结构模式训练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在有效增强运动员耐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业余体校和中学参与过田径运动项目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业余体校和中学曾经参加过运动会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问卷有效率为98%。

2.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如教材、报刊、书籍和有关资料,了解短跑运动项目赛前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周期安排,为进行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调查问卷法:以通过对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在比赛前参与的不同训练以及承受的负荷度等和比赛有关的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将具体研究内容转化为调查的问题,集中整理有效信息。(3)数理统计法:这种方法是在调查问卷回收总结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将有效数据录入到Excel中,形成数据化结论,再将有效信息汇集成图表,直接应用于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去。

二、研究结果及相关结果分析

1.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结果分析。微小型的周期性训练计划是建立在比赛规律的基础上的,这种训练计划的设立使常规的比赛训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运动员的比赛成果也是值得庆贺:其中有11人获得金牌、4人获得银牌、8人获得接力赛金牌。在这些金牌项目获得者中有8人获得了双金牌,其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10%。这种训练计划使得几乎每一个参赛的运动员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其中最明显的是预、决赛中运动员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有的运动员将这一差距已缩小至0.1秒。在对决赛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时笔者发现,71%的运动员的决赛成绩远远高于其预赛成绩。同时,笔者在对有关7个项目的数据统计中发现,这其中有4项成绩远超过以往成绩,有2项成绩持平,只有1项成绩是下降的。通过这些数据表明,在这种强度高、训练密度大的训练方式下,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耐比赛能力以及其竞技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水准。

2.训练项目负荷强度分析。教练员在对短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所采用的周负荷量度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每周共设计了6天的训练内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负荷比例在短跑训练周的表现如下:65%的负荷量是微型小周训练第一天需要完成的;35%的负荷量是微型小周训练第二天需要完成的。负荷比例在中长跑训练周表现如下:55%的负荷量是微型小周训练第三天需要完成的,接下来第四、五、六天分别对应着45%、75%、25%的训练负荷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微型小周训练是要根据不同专项训练的特点进行再划分的。

3.“克拉克”现象原因探析。在比赛中,通常需要训练者发挥出其最高的竞技水平,而创造佳绩则是短跑训练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但由于临场比赛突发状况较多,有时会出现训练者原有的水平不能照常发挥的情况,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克拉克”。“克拉克”现象在短跑这种时间短、强度高的比赛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尽管这一问题存在的时间较长,问题现象表现也比较明显,但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其主要原因大致如下:(1)环境因素。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比赛场地的气候、场地现场等。(2)赛前训练内容安排失调。例如,为取得一个满意的比赛结果,教练员或运动员往往会在赛前给运动员安排一些超负荷的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得不到有效地放松与恢复,肌肉机能下降导致比赛失意。(3)赛前强度训练的失调。例如,赛前高强度的模拟实训导致运动员神经紧张,造成运动员中枢神经疲劳,导致比赛结果失意。(4)技术性训练的缺乏。例如,运动员在赛前的技术性训练较少,使得他们比赛的稳定性不高,他们也很难在比赛中稳定发挥,释放潜能。

三、研究结论以及相关建议

(一)结论

1.赛前训练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情况。(1)教练员要宏观把握长期以来运动员的整体训练计划以及整个年度的年度训练计划。(2)教练员还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的各方面情况,如身体健康情况、环境适应情况、女性的生理期等方面;再次,教练员还要将比赛的性质以及比赛的日程安排等内容也考虑在赛前训练内。通过这种全方位、多方面的思考,教练员要切实安排好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计划,使他们的赛前训练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

2.模拟训练要针对比赛情况来具体设定。教练员设置模拟训练的目的在于帮助运动员解决其比赛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大型赛事前的心理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运动员赛前的身体障碍,如运动员因更换比赛场地,其身体状况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同时,运动员对于训练场地的变化也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以此对赛前训练做出合理的安排,使运动员能够在模拟训练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3.有效控制赛前的训练强度。赛前的训练强度关乎比赛的成败,因此教练员要有效控制赛前训练的强度,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个合理的范围大致是“中—大”。同时,这个训练强度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适当地调节,例如,训练数量以及训练内容的合理转换等。通过这种调节,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调试好赛前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

4.赛前大都会存在一个小周期,这一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在赛前的3—5天进行专项训练,在赛前的1—3天则主要进行中低强度的训练。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赛前训练使运动员比赛的生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竞技能力变化均处于最高的竞技比赛水准,保证运动员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相关建议

1.短跑赛前训练的重要性需要得到有效关注。教练员要注意,短跑赛前的过早减量极有可能引起运动员的兴奋性产生过早,影响其运动能力。因此,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调试好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现在常用的做法是教练员可以在比赛前3天组织运动员进行一次强度训练,且调试好训练的强度,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出现超量恢复。

2.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有效把握。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教练员要结合不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赛前训练的不同阶段等对运动员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方法指导,确保每一位运动员在比赛时其心理状态都能达到最高水准。同时,教练员在进行心理训练方法设计时,也要注意保证赛前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3.建立运动员科学的健康评价指标。传统运动员的健康评价指标的依据主要是训练学方面的健康评价指标。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运动员的健康评价指标也要有所升级、发展,以此来确保运动员可以有一个最佳的面貌以及身体状态来参加竞技比赛。因此,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等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要对运动员各方面的健康指标变化做出一个及时地反映与追踪调查,确保运动员的健康指标始终处在最佳的竞技水准。

4.赛前训练与比赛的有效衔接。短跑的赛前训练与比赛之间是前后承接、相互关联的,因此短跑的赛前训练可以有效地将运動员“诱导”进入比赛状态,使运动员在比赛时呈现出最佳的比赛状态。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30-135.

[2]王永胜.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05.

猜你喜欢

短跑
浅析短跑途中跑中“送髋”技术的作用
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