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歌唱中发音不准因素及纠正策略探析

2017-05-26魁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歌曲音准歌唱

魁丽华

摘要:歌唱中儿童的音准问题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歌唱活动中的正确音准对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歌曲因素、儿童因素和教师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歌唱中发音不准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儿童歌唱中发音不准因素的纠正策略。

关键词:儿童;音准;歌唱;歌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81-03

一、儿童音准的定义和意义

1.儿童音准的定义。儿童音准是儿童能正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音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的歌声与标准旋律的一致性程度。音准是歌唱表现的重要基础。当儿童以正确的音准歌唱时,歌唱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与曲谱的内容是对应一致的。

2.儿童音准的意义。儿童的歌唱学习是一门综合的教学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来刺激、挖掘、培养儿童热爱歌唱的兴趣与能力。通过声音及情感的变化与对比等手段,使儿童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达到开发智力、启迪美感、提高其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影响儿童歌唱音准的因素

影响儿童歌唱音准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歌曲的音域、音程、调以及影响歌曲的旋律模式、节奏特征和音符构成等因素;也有儿童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因素;还有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等因素。

(一)歌曲因素

想要激发儿童歌唱的兴趣,一是歌词是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二是曲调是否优美,是否能够琅琅上口;三是教师选择的歌曲是否适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等等。而儿童演唱的歌曲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为:曲调唱起来不上口、旋律不优美,音程跨度较大,半音较多,儿童难以把握;歌词长且抽象,使儿童不易于用动作进行一定的表现;等等。同时,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也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如很多歌曲都是为了配合主题教学而创作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歌曲旋律本身的美感,并且在编入教材之前可能也没有先给儿童进行一定的试听或者试唱,就编入了教材。此外,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知识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音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前面奠定的基础,必然就会影响到后面的表现水平。另外,有些教师也不能从教材中得到合适的教学内容,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寻找,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儿童因素

1.发声器官的发育。我们知道,发声系统中各个器官的结构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出生到青春前期,发声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儿童的声带往往短而薄,不够坚韧,同时儿童的音域也相对较窄,声调也比成人要高。但是,由于儿童的声门肌肉容易疲劳,所以,儿童的发音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注意对儿童发音方法的训练。

2.听觉器官的发育。人的听觉系统除了听音外,还有定位、监听、信息存储等功能。监听是人对发声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的一项重要功能。若人体失去这种功能,就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发声障碍。此外,人体还可以对音高、音量和音色等进行监听,而监听功能的强弱同一个人所受的训练紧密相关,如视唱练耳等均可提高人体监听音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听觉敏锐度随之提高,对噪音也会更加敏感。因此,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器官和听觉功能,避免其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影响儿童的情绪以及听力。

3.神经系统的发育。人类发声的全过程是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也是发声系统各个器官高度协调、自动反馈运动之后的结果。当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的时候,必然就会出现发音不准的问题。

(三)教师因素

1.教学水平较低。大多幼儿园里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音乐教师,这样的教師既没有良好的清唱示范水平,也没有给儿童良好的伴奏辅助,导致儿童常出现不良的音准却得不到及时地纠正。此外,教师也不重视对儿童进行歌唱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儿童的耳朵对音的高低以及音乐就不会做出反映了,只能一味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随意喊唱。所以,教师较低的教学水平以及其音乐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儿童在学习歌唱中的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有些儿童歌唱发音不准及儿童缺乏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

2.教学方法单一。在音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把儿童会唱当成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认为儿童会唱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忽视了儿童在歌唱中发音准确、情感体验、态度倾向、歌唱能力和音乐兴趣等的培养。

3.训练方法不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节奏训练方法不当会导致儿童缺乏一定的音准概念,同时又由于儿童自己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嗓子,长时间的歌唱本来就很容易使儿童发声器官变得疲劳,导致儿童调节声带的活动能力差,经常会出现跑调和发音不准或者是不会科学发声的现象,但是教师有时往往会忽视儿童练声的环节,有时甚至随便唱一首无关紧要的歌曲来敷衍了事。如果没有前面的练声环节,儿童直接开始唱歌,声带就会出现过分疲劳甚至损伤。但是,目前就有一些教师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总是忽视这一点。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引导儿童学会自然发音并且培养儿童听辨音准的能力。

三、纠正儿童歌唱发音不准的策略

(一)歌曲选择方面

1.歌曲素材的内容和文字要有趣并易于儿童理解。儿童对理解事物和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选择歌曲时,第一,歌曲内容容易让儿童理解,激发儿童的歌唱兴趣;第二,歌词内容是儿童熟悉且喜爱的。例如,小动物和小汽车以及儿童的身体部位等;第三,歌词要生动有趣。例如:押韵、象声词、叠词、感叹词等,或者是用一些夸张和诙谐的创作手法等;第四,歌词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感情价值。

2.歌词内容要便于儿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在儿童的活动中,不论是说话还是唱歌,经常是在动作的伴随中进行的。如果歌词中的内容便于儿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将会更容易被儿童喜爱和接受,也更能激发起儿童的歌唱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语言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儿童主动参与和积极表现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利于儿童掌握节奏和记忆歌词,让歌唱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快乐、有趣,而且还能增强儿童的节奏感与身体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儿童分辨歌唱的音准能力。

3.歌曲的音调要适合儿童演唱。儿童的肺活量小,音域狭窄,发声器官脆弱,因此不宜选择那些音域较宽的作品让儿童进行演唱。儿歌音调的节奏要相对简单一些,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强、旋律比较平稳和结构较简练的儿歌。此外,基于儿童好动但是动作并不平稳又喜爱模仿等特点,教师在选择儿歌时,要尽量选择能调动儿童的情绪、激发儿童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感染儿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儿歌,使儿童在歌唱活动中积极表现,并体验到歌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儿童演唱方面

1.通过相互模仿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儿童与教师相互模仿。教师教唱一首儿歌,请儿童进行模仿。儿童开始模仿的时候,可能与教师的演唱完全不在一个调上,而这时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与教师唱的不同。此时教师就可以反过来模仿儿童所唱的音高,让儿童知道什么是模仿,然后再让儿童跟随教师的音高做一定的模仿。但模仿的前提是要调动儿童的听觉,这样儿童就会注意倾听了。在儿童和教师能反复唱出相同的音调后,教师可以变一个音调让儿童进行模仿。教师要对儿童不够准确的音调给予一定的调整,使曲调变得更好听,让儿童更加喜欢模仿。这既是对儿童歌唱的鼓励,又是对儿童音准规范的指导。

2.通过“口腔共鸣和向前唱”的方法,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教师要结合我国语言语音的特点,让儿童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发音方法。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示范,进行“口腔共鸣和向前唱”的方法的演练,以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口腔共鸣和向前唱”是我国母语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一种发音方式,也是儿童清澈明亮的音色最自然的一种发音方式,更是儿童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据有关儿童歌唱教学研究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发音共鸣榜样,几乎每个儿童都能够自然地掌握“口腔共鸣向前唱”的歌唱发音方法,同时儿童的音准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只有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因此,教师要让儿童多听,在听的过程中使儿童感知到并且能够辨别出音调的高低和长短。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儿童发声的力度、声音的强度等的训练,将塑造儿童优美的音色放在首位。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弹几个音或儿歌的旋律让孩子们听,比一比谁的耳朵更灵,然后让孩子们唱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声音在“健美”与“柔美”之间,更应强调柔美,用这样的声音进行歌唱,培养儿童的听觉习惯,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

4.通过母音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在五个母音a、e、i、o、u发声练习中,要注意o和u母音的训练,对于帮助儿童打开喉咙、保持好的歌唱状态、统一用母音声音状态以及帮助儿童歌唱时找到共鸣腔体很有好处。因此,这两个母音对于刚开始学习歌唱的儿童形成良好的发音音准状态有很重要的作用。儿童天生音质尖、亮、清脆。在儿童歌唱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儿童进行一定的共鸣练习,儿童在歌唱中就易唱坏声带。同时,教师在对3岁儿童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期的高位置发音音准感觉开始。此外,由于儿童的共鸣位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之前,应该先采用带鼻腔共鸣的m和n等辅音,使童声更柔润、更明亮,这样有助于儿童稚嫩声带的健康和音准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我们理想的音准、音调能力,应该是在没有乐器的伴奏时也能够唱准音调,而且能够将同一曲调或片段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唱准音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我们长期依赖和习惯于跟着琴唱,那么离开琴继续保持准确歌唱可能就会很不容易。而音乐教学不但需要教师有准确歌唱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即兴编曲调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高其自身艺术素养的重要方面。准确歌唱对于成人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儿童,所以教师需要把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教学任务来认真对待。

2.教学方法多样化。(1)通过模式发声练习,使课堂训练游戏化。教师在每次歌唱之前,可以利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儿童的自然发声。例如:看动作发声或者看图片内容发声,让儿童模仿动物或车辆声音进行发声练习,训练其音准和节奏能力。(2)运用小打击乐器伴奏,使课堂气氛生动化。儿童一边唱歌一边用小打击乐器伴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参与意识,直接使其感受到了音乐,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克服了歌唱中以唱为主的枯燥性,使儿童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增强了儿童对音准的表现力。(3)运用模仿演唱的方法,使儿童歌唱自主化。由于儿童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视唱能力,所以不能独立处理音准的高低和节奏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儿童只能采用模仿演唱方法进行学唱歌曲。教师应该在儿童初步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让儿童多模仿、多哼唱、多欣賞,不仅使儿童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歌唱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儿童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形象化。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多媒体课件形象化的同步展示,激发起儿童对歌唱的兴趣,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歌唱的学习中去。

3.训练方法要恰当。(1)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音准是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而培养儿童准确歌唱的能力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特别是对一个“五音不全”、歌唱有困难的儿童来说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一定的音乐教学,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2)通过“耳语”发音的方法。有关研究的结果证明:儿童歌唱在非压抑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自由自在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歌唱,声音总是比较自然和放松的,而且歌唱时发音也相对准确。所以轻声、用耳语的感觉开始唱歌已经成为儿童歌唱发音准确的入门要诀了。但是,一旦要求儿童轻声唱歌,有时会出现没声音的现象。即便有声音,音色也往往不够明亮清澈,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达到协调,歌唱时儿童心理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自然会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在指导儿童进行轻声歌唱练习时,教师绝对不可以以指令的方式要求儿童压低音量,也不要要求儿童大声歌唱,因为指令的方式会加剧儿童紧张、压抑的情绪或者是感觉。教师要为音乐教学过程赋予一定的情感,采用口腔共鸣向前发音和耳语般轻柔的声音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即使是进行曲也不用大声去唱,要争取做到声音不大而气势大。(3)重视儿童的练声环节。练声时,教师应该教会儿童用较慢的速度和中等音量,发声位置要上下统一,气息均匀,保持高位发声,逐步向上然后向下做半音模进法进行训练,先易后难,采用发声最自然的中声区为基础。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儿童注意力高度集中,把唱歌与练声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的歌唱训练,排除儿歌中最难唱的句子进行一定的练声。首先,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曲调,不要超出儿童的音域范围;其次,教师也要确保儿童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即可,时间太长会让儿童产生厌倦情绪,而且还会让儿童声带产生一定的疲劳感;最后,教师要细心地听儿童练习发声,及时听辨出儿童发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纠正儿童的不良发声问题。

四、结语

总之,儿童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是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歌曲,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歌唱训练。此外,教师还要从细节入手,在教学之前就对儿童歌唱音准的学习难点有充分的预设、安排学习顺序、分析歌曲中儿童歌唱容易走音的地方。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儿童充分的练习机会,也要多观察儿童的歌唱表现,及时纠正儿童在歌唱中发音不准的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在激发儿童学习歌唱兴趣的同时,培养儿童歌唱的音准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云波.培养儿童音准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吕云路.谈如何教儿童正确歌唱[J].聊城大学学报,2003,(5).

猜你喜欢

歌曲音准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