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

2017-05-26喻言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奖学金困难资助

喻言

一、广西某高校X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原因。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偏低等宏观原因,也有家处偏远山村地区、子女多、劳动力年老体弱、家庭成员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微观原因,具有区域性、历史性、自然性等特点,一时难以彻底解决。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水平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属于弱势群体。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小家贫,表现出懂事、上进、坚强、有毅力等特点,努力学习,试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部分困难学生因长期营养不良,体质欠佳,精神萎靡,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敏感、迷茫、消极等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

二、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X学院的实践

近年来,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在政策内容上,以奖助贷为主、勤补免为辅。“奖”即奖学金,本专科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各地各高校自行设立的奖学金等。“助”即助学金,除国家助学金外,各地各高校亦设有各类助学金,主要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开支。“勤”即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总体而言,目前X学院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津贴较低,难以满足困难学生的需求。

三、X学院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困难。(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需材料可信度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一般由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村委会或者学生父母所在的单位加盖公章,这些部门每年处理大量类似事件,不可能一一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2)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公正、客观评价。经走访调研发现,X学院的各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在工作能力、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方面参差不齐。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如果不够了解申请者的情况,评议时便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有失偏颇。

2.無偿性资助比例偏大。我国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让很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功不可没。与其他高校类似,X学院也存在无偿性资助比例偏大的问题,无偿性资助是出资者将资金“无偿”资助给大学生,深受获助学生欢迎。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广、受助者众多、申请门槛低,只要证明够“贫困”就可以了,但在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平均主义,影响学生人际关系,不利于鼓励学生奋发图强。

3.勤工助学岗位少。由于校内岗位有限,绝大部分困难学生通过校外兼职等勤工俭学的方式赚取生活费,但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难以寻求帮助。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勤工俭学介绍会、勤工俭学培训等活动,提供值得学生信赖的勤工俭学渠道,让更多有勤工俭学意愿的学生得到实质性帮助。

4.学生诚信意识不足。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因自卑故意隐瞒自身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学校除了加强心理疏导外,也应进行诚信教育,端正学生心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资助。此外,调研发现X学院的学生存在迟还或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

四、建议和对策

1.根据理工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探索高效的资助方法。X学院是理工科学院,相比其他学科背景的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勤奋、理性等特点,更加独立和现实,富有责任感,意志坚定、自我约束力强,追求完美。大多数人学习局限于书本知识,业余爱好少,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欠佳,综合素质一般。理工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往往在心理上特别敏感脆弱,面对挫折容易表现出怯弱和自卑的一面。据了解,X学院的学科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必须参与实践才能得到提升。建议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政府或企业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

2.加大奖励性资助和有偿性资助的力度。针对助学金比例远高于奖学金比例、无偿性资助远高于有偿性资助的现状,建议适当提高奖励性和有偿性资助的比例。某些困难学生学习不努力、不关心集体活动、不为学校和班级做贡献,仅因家境贫困就可以得到资助,其数目甚至比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还多,这样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适当减少门槛低的助学金数量,增加对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有要求的奖学金数量,可以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向上,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改变现状。

3.加大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持。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处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等,加强挫折教育、情绪调节教育、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等。通过新生入学专题教育、主题班会、宣传栏、校院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当前困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

4.以就业为依托,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就业竞争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保家庭,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建议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从助困资金中拿出部分款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选课费用,如对他们开设普遍较差的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面试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参照新生入学时“绿色通道”的做法,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开设“就业绿色通道”,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5.严惩弄虚作假,建立诚信追究机制,开展诚信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只能以学生本人提供的书面报告、学生所在地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为主要依据,若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学校难以一一甄别。建议学校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大力宣传、加强教育,对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核实立即处理,树校园正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诚信追究机制是诚信教育的一部分,既能提高资助育人的功效,又能把有限的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6.加大实地走访力度,促进资助工作深入化、立体化。家访能更直接的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告知家长,减轻家长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但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且来自五湖四海,因人力、物力有限,无法一一实地走访。以X学院为例,辅导员每年寒暑假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计约4—6名,只占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1%。建议通过随机抽访或重点对象访查的方式,核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对那些企图弄虚作假骗取资助金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另外,开家访工作交流会,分享走访经验,也能够促进家访工作更好的开展。

总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高校应加强资助工作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本校的资助细则,努力实现资助全覆盖,从教育扶贫到教育脱贫,从扶助完成学业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5).

[2]贤成毅,等.广西高校贫困生勤工俭学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奖学金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