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实验探究中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7-05-26杨淑萍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合作性探究实验

杨淑萍

合作学习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策略和合作技能以及审视情境的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成效。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是通过理论研究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得出的体会:

一、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我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有真实情景、有挑战性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须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SO4等盐溶液,Na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硝酸等)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做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H2O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Fe和水蒸气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这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而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要合理地进行分组,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建议是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Fe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作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我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三、要明确分工职责,这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准备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的理解里,以为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作为教师要充分给予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然后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样,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目前,虽然我们在很多教学领域都在试探性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藥,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范围有限、不同地区、不同生源的学校情况下来进行合作性学习试验,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尝试,不断总结、提高和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合作性探究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小组合作性学习对中职护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