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元素中文定名及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思考

2017-05-26王铁琨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2期
关键词:元素汉字原则

摘要: 结合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定名,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并阐发了元素中文命名所应遵循的系统、习惯、唯一、准确和便利使用等原则及相关细则,并对今后元素中文定名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元素,中文定名,汉字,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O611文獻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2.008

Chinese Naming of New Elements and Chinese Naming Principles of Elements//WANG Tieku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and combining the Chinese names of elements with atomic numbers 113, 115, 117, 118, the author proposed and expounded the principles and details in naming Chinese terms of elements, i. e. , systematic, conventional, sole,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he author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the work of naming Chinese terms of element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lements, naming Chinese terms, Chinese characters, naming principles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王铁琨(1950—),男,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委语言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汉语文字学、辞书编纂、汉语规范化研究和语言文字管理工作。通信方式:wangtiekun2009@sina.com。

2016年11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公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命名及符号:113号元素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源于日本国(简称日本)的国名Nihon;115号元素名为moscovium ,符号为Mc,源于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117号元素名为tennessine,符号为Ts,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号元素名为oganesson,符号为Og,源于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1933—)。给这4个新元素确定中文名称,是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中的一项复杂而有难度的工作,需要在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则的前提下,遵循通行已久的中文命名原则和传统做法,科学、审慎地进行。

国际上元素命名法则几经调整,但主旨精神并未改变。2016年IUPAC新版元素命名指南[1]规定:新元素的发现者有命名的优先权。新元素的命名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神话人物(包括天体);(2)矿物或相似的物质;(3)地名或地理区域名;(4)元素的性质或者其他;(5)科学家。以拉丁文命名的新元素,在其他主要语种中,应当有其恰当的翻译名称。对比2012年版命名指南,新版最重要的变化是:所有新元素的命名,必须反映历史并保持化学的一致性,即属于第1~16族(包括f区元素)的元素,命名以“ium”结尾;属于第17族的元素,命名以“ine”结尾;属于第18族的元素,命名以“on”结尾。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独有特点,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只能采取翻译的形式,这就涉及汉字的选用和新造问题。过去从汉字“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和限制造新字出发,曾有人反对给新元素中文定名时造新字,甚至一度认为,20世纪80年代用“10×号元素”命名新元素的做法,是限制造新字的初步成果[2]。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语言文字中特别是专业领域就会增加一些新词术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新术语产生后需要用汉字来记录,当已有的汉字无法准确记录新术语时,就只好造新字了。所以,汉字的使用有“社会通用领域”和“专业用字领域”之分,不同用字领域应有不同的用字要求,不加区分、不看需求地反对新元素中文定名时造新字,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IUPAC和中国后来相继改变了用“10×号元素”命名106号、107号、109号元素的做法,中国采用汉字“钅喜”“钅波”“钅麦”来重新命名这三个元素,才算了断了这桩公案。此次讨论113号、115号、117号、118号新元素中文定名,笔者不由然想起这段过往。它提醒我们,新元素中文命名在选字未果的情况下,造新字是必要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不加限制地滥造新字,因为那会增加民众记忆的负担,影响汉字规范化的进程。

元素中文定名的汉字主要分两类情况:一是根据自源词命名,如中文固有的金、银、铜、铁、锡、铅、硫等字,一是由会意字向形声字转化,利用汉字的基础部件,仿西方读音创造新字。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确立了新元素的造字依据:金属元素名称用“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为固、液、气态的,分别以“石字旁”“三点水”和“气字头”为偏旁,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此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2016年新版中文命名原则[3],包括七条:(1)尽量少造新字,需要时尽量选用已有的古字;(2)选用或新造汉字应符合国家汉字规范;(3)符合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书写特点,以体现元素的性质,发音靠近国际命名;(4)避免与以前的元素名称同音,避免用多音字;(5)使用简化字,避免用怪异字,尽量选用笔画少的字;(6)为了避免歧义,选字应尽量避开生活常用字和已经用作其他行业专用字的汉字;(7)尽量采用繁简无差别的字,以利于海峡两岸和汉字圈科技术语的统一。

这七条原则,是在2006年第111号元素定名会上,与会的化学、物理和语言学家共同提出的元素中文命名“处理原则”(六条)[4]基础上微调形成的。今天看来,这些“处理原则”其实是用汉字给元素定名的操作原则,其上位应该再定出几条指导性、统领性的原则,王宁先生也持类似观点,并率先提出区别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优选的原则[5]。回顾过往元素定名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当下和今后元素中文定名,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元素名称均用单个汉字表示。元素定名取字,依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系统,以体现概念体系的逻辑相关性。一般采用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尽量避免三个独立偏旁并列的左中右结构汉字。

(二)习惯性原则。保留历史定称,如金、银、铜、铁、锡等古已有之的元素名称用字,社会应用面较广,人们早已习惯,至今仍在使用,有的甚至已成为制定新元素名称的造字依据,不宜轻易改换。

(三)唯一性原则。一个元素只能确定一个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为了避免歧义,选用汉字应尽量避开生活常用字和其他行业专用字;选字或造字还应避免与以前的元素名称用字完全同音,应选用区别度大的字,避免用多音字。

(四)准确性原则。根据“能不造字就不造字”的原则,在选字未果、不得不另造新字时,造字应符合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书写特点,确定元素的普通话读音应靠近国际命名,避免采用方言读音或古音,以准确表达单个元素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

(五)便利使用原则。元素用字在一般社会应用领域多数使用频率不高,因此定名要简明,易懂、易读、易记,方便使用。选字时或启用旧字,或类推简化,均应遵循有关规范;新造字要遵循汉字规律,笔画适中、字形美观、结构简明、区别度大。避免选用生僻字,避免新造怪异字。

上述五条原则和相关细则,在实际定名中需要综合考虑,协调兼顾,加强研究,慎重抉择,切勿片面强调某一点而不及其余。

根据上述原则和细则,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名称分别采用“钅尔”(nǐ)、“镆”(mò)、“”(tián )、“”(ào)是适宜的:

1.根据IUPAC 2016年新元素命名的补充修订规则,“ium”结尾的113号、115号元素中文命名的汉字确定为“金字旁”汉字,“ine”结尾的117号元素中文命名的汉字确定为“石字旁”汉字,“on”结尾的118号元素中文命名的汉字确定为“气字头”汉字,从而保持了化学知识的一致性。

2.这4个新元素名称均是单个汉字。除“”为半包孕结构形声字外,“钅尔”“镆”“”均为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体现了中文元素用字的系统性和概念体系的逻辑相关性。

3. “钅尔”“镆”“”“”的读音“nǐ”“mò”“tián”“ào”,均为靠近国际命名的普通话读音,避免了与已有元素名称用字同音同调,同时也避开了方言读音和古音、避开了生活常用字,不易混淆。

4. 本着“能不造字就不造字”的原则,“钅尔”为选用已有的古字并类推简化,所确定的读音“nǐ”原本就是该字的读音之一,群众易于接受;“镆”本身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有简繁体,便于推广使用。

5. “”“”为选字未果情况下不得不造的新字。“”字形美观、笔画适中,便于识记和书写,估计大家都能接受。“”的字形虽不太理想,但读音与oganesson的中文译名“奥加涅相”的首音节一致,在穷尽“气字头”汉字无发“ào”音字可选的情况下,造字就是唯一出路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不能像印欧语系各国之间那样,在引进科技名词时可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要从气部寻找一个声符与该义符相匹配的形声字而不与其他常用字重复,实在是很困难的。

6.这4个新元素用字,结构简明,简繁转换顺畅(其中“”简繁体无差异),有利于海峡两岸和使用汉字的国家、地区间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

在此次4个新元素命名面向学界和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研讨定名的过程中,参与者各抒己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且至今网上仍有讨论,热度不减。当然,这样的广征民意,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出现某些争论在所难免。即使在全国科技名词委2017年1月15日召开的专家定名会上,个别元素的定名也是在热烈讨论之后才逐渐趋于一致、形成共识的。网上征集意见过程中,分歧集中在113号元素上,其中提出人数最多的一种意见,是建议采用“钅日”(读rì )给113号元素命名,约占259封有效建议的三分之一。理由是:“鈤”是已有汉字,类推简化后即可作为备选汉字,声符“日”代表此元素名称来源于日本国(实为意译)。但是这种意见在研讨会上马上被专家否决了。原因在于:“鈤”在《康熙字典》上查无此字;“鈤”曾作为32号元素“锗”和88号元素“镭”的旧译,容易造成混淆;字形上易与42号元素“钼”相混:更重要的是该建议名称没有尊重元素中文定名发音上应该仿西方讀音造字的原则(历史上以国家名称命名的元素,其中文定名的右半边,大都是由其拉丁字母定名的第一个音节的读音而造的字)。因此,选择“钅日”作为113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不是最佳选择[6]。专家们经过讨论,充分发表意见,最终建议选择“钅尔”作为113号元素的中文定称。

这件事情的启示是,在讨论专门问题时,专业人士的意见最为重要和关键,社会人士的参与固然需要,但最好应该在了解该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相关规则的基础上,这样的讨论才会深入一些,提出的意见也才更具建设性。民意和科学性有时是一对矛盾,所以取舍之间切忌被“简单多数”所左右,还是要依据规则,实事求是,最终服从科学性。10年前,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在讨论111号元素中文定名草案的基础上,曾提出准备“制定元素中文定名规范(包括原则、方法和细则)”,这一设想的实现,或许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使今后元素中文定名工作有更明确、具体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Koppenol W H,Corish J,GarciaMartinez J,et al. How to name new chemical elements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16) [J]. PureAppl.Chem. 2016(88):401-405.

[2] 王铁昆.汉字规范通俗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84-85.

[3] 本刊编辑部.新元素(113号、115号、117号、118号)中文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16(6):24.

[4] 全国科技名词委.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的说明及元素中文定名的原则[J].科技术语研究,2006(1):18.

[5] 王宁.第111号元素的定名与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6(1):15-16.

[6] 才磊.113号、115 号、117号、118号元素的命名及中文定名建议[J].中国科技术语,2016(6):25-31.

猜你喜欢

元素汉字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