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DHI监测奶牛酮病的方法试验

2017-05-25何开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酮体丙酮丁酸

文│何开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用DHI监测奶牛酮病的方法试验

文│何开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不断加强政策扶持,产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进,现代奶业基础格局基本形成。要应对国内外乳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推动乳业优质安全生产,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在提高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上下功夫。从奶业发达国家经验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措施和主要手段之一。

一、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酮病检测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是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普遍用来管理和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一项综合技术措施,其核心是通过对个体奶牛生产性能数据和牛群基础数据的分析,全面了解牛群饲养管理状况,对个体奶牛、牛群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奶牛育种和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以此作为改进饲养管理的科学依据,利用科学准确的数据化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和增加养殖效益。

目前DHI检测项目有:乳脂、乳蛋白、乳糖、体细胞数和乳中尿素氮含量等,利用DHI监控奶牛酮病尚不多见。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酮病检测方法是酮粉法等定性,实验室检测牛血浆中酮体的含量来确诊。血浆酮体定量检测准确性好、可信度高,但是大规模牛场血液的采集会给牛场带来不便,也会给奶牛带来应激反应,因此一直以来应用受到限制。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酮病牛乳汁中酮体含量与血液中酮体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乳汁的采集方法较为温和,不会对奶牛造成伤害,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测定乳汁酮体来监测奶牛酮病。

二、奶牛酮病简介

奶牛酮病(ketosis)是围产期奶牛发生的一种以能量负平衡、脂肪动员、高酮血症、低血糖和肝脂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学基础的营养代谢性疾病。酮病多发于高产奶牛,是产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全身性代谢功能失调。酮病常于产接后10~60天发生,发病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酮,尿、乳中出现酮体,病牛采食减少,消化功能紊乱,产奶量、奶品质下降,体重减轻,并易诱发乳房炎、产后瘫痪、脂肪肝等产后疾病。

据报道,我国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态势,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的15%~30%,其中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为2%~20%,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可达10%~30%。酮病已成为世界各国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酮病能够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且酮病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区分而易被人们所忽视。虽然酮病的临床死亡率不高,但会导致一系列诸如神经内分泌失调和生殖系统疾病等疾病,如不育不孕、子宫炎、繁殖性能下降,还会导致乳品质、产奶量下降。据报道,在整个泌乳期由于酮病可造成每头牛的奶损失达200~230千克,且酮病通常是群患性疾病,如果一头牛患病,会导致其他牛感染,危害极大。因此加强酮病的监测,对病牛进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三、酮病监测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的应用

临床型酮病有较明显的症状,不难做出诊断;而亚临床酮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很难诊断。确诊需要通过检测血液、乳汁、尿液中酮体来确定奶牛是否患亚临床酮病。

目前公认的酮病诊断方法为实验室检测血液、尿液中丙酮、β-羟丁酸等酮体含量,依据其酮体含量的高低来判定奶牛是否患有酮病。此方法准确率高,但采血不仅会对牛场工作带来不便,还会对奶牛产生应激,尿液的采集也很不便,而且还需使用生化仪器,代价较高,不利于规模化操作。国内外学者对乳汁酮体和血液酮体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汁酮体浓度与血液酮体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根据乳汁β-羟丁酸浓度估算出血中β-羟丁酸浓度,较好地反映出体内酮体代谢状况,从而使得利用DHI测定过程中对乳汁中丙酮、β-羟丁酸的测定,实现对奶牛酮病的监测,这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对指导奶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仪器设备。实验室采用Delta公司的CombiScope 300 hp乳成分体细胞联合测定系统,测定乳成分、体细胞,同时测定丙酮、β-羟丁酸。

(2)酮病判定标准。Delta公司提供的酮病预警浓度(作为亚临床底限):丙酮(Ac)0.20微摩/升,β-羟丁酸(BHBA)0.15微摩/升,判定标准见表1。

表1 酮病阳性牛和阴性牛的乳酮浓度 微摩/升

表2 牛场统计结果 头

酮体分为β-羟丁酸、丙酮和乙酰乙酸三种,其中β-羟丁酸占78%,丙酮占15%,乙酰乙酸占7%,由于乙酰乙酸易分解为丙酮和二氧化碳,它并不是检验酮病最好的酮体,故临床上只检β-羟丁酸和丙酮两种,两种酮体含量不叠加,只要其中一种达标,即按最高类型判定。

2.结果与分析。

(1)各类型牛占牛群的比例。2016年10月,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牛场数据作对比,经初步统计汇总,结果见表2。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Ⅰ牧场参测奶牛322头,其中乳中丙酮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5头,属于临床型的有1头,属于健康的有316头;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23头,属于临床型的有11头,属于健康的有288头;丙酮或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25头,属于临床型的有11头,属于健康的有286头。Ⅱ牧场参测奶牛100头,其中乳中丙酮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4头,属于临床型的有0头,属于健康的有96头;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16头,属于临床型的有5头,属于健康的有79头;丙酮或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17头,属于临床型的有5头,属于健康的有78头。Ⅲ牧场参测奶牛1146头,其中乳中丙酮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93头,属于临床型的有2头,属于健康的有1051头;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172头,属于临床型的有18头,属于健康的有956头;丙酮或β-羟丁酸浓度属于亚临床型的有219头,属于临床型的有18头,属于健康的有909头。

(2)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酮病统计。根据乳中丙酮和β-羟丁酸浓度和酮病判定标准,将三个牧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酮病作初步统计,结果见图1。

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根据乳中丙酮浓度判定,亚临床型酮病:Ⅰ牧场有1.6%,Ⅱ牧场有4.0%,Ⅲ牧场有8.1%;临床型酮病Ⅰ牧场有0.3%,Ⅱ牧场为0,Ⅲ牧场有0.2%。根据β-羟丁酸浓度判定,亚临床型酮病:Ⅰ牧场有7.1%,Ⅱ牧场有16.0%,Ⅲ牧场有15.0%;临床型酮病Ⅰ牧场有3.4%,Ⅱ牧场有5.0%,Ⅲ牧场有1.6%。根据判定标准,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Ⅰ牧场为7.8%,Ⅱ牧场为17.0%,Ⅲ牧场为19.1%;临床型酮病发病率:Ⅰ牧场为3.4%,Ⅱ牧场为5.0%,Ⅲ牧场为1.6%。酮病总发病率:Ⅰ牧场为11.2%,Ⅱ牧场为22.0%,Ⅲ牧场为20.7%。

3.讨论。由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三个牧场的酮病发病率都不低于11.0%,其中Ⅰ牧场发病率最低。据调查,该牧场是管理较好的牧场之一,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酮病,希望引起广大养殖场户的重视。

据统计分析,酮病多发于高产奶牛,主要是由于奶牛日粮营养不平衡,牧草品种单一、品质差,精料用量过大所致。据调查,石河子市牧场牧草品种较为单一,仅有苜蓿和麦草等,且苜蓿品质较差,比较好的苜蓿粗蛋白质含量也只有13.0%±,差的仅9.0%±,好的苜蓿粗蛋白质含量至少应在18.0%以上。由于牧草品质差,牧场为了提高奶产量,加大了精料的用量,导致了酮病的发生。

利用DHI系统监测奶牛酮病,简单易行,一举多得。为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应加强仪器的校准,并定期与血酮、尿酮检测结果比对,进一步确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1 酮病发病率统计

点评:酮病是影响世界各国奶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会导致一系列等疾病。利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系统监测奶牛酮病,是一种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对指导奶牛场生产具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酮体丙酮丁酸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人体血液中丙酮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
制药工艺尾气中丙酮的膜法回收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尿酮体“±”或“+”代表啥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