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程序版图

2017-05-24

中外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张小龙程序员马化腾

□ 唐 亮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程序版图

□ 唐 亮

火爆的微信背后是极其低调的张小龙,他被称为“微信之父”。张小龙是近年来那个改变中国商业社会最多的人,更是实际拥有国人可支配时间最多的互联网顽主。不过,张小龙很少公开露面。但为了微信的“小程序”,他罕见地在半个月内两次登台演讲。

有人说“小程序”难以复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的成功,但失败对于张小龙来说并不陌生。在获得“微信之父”的头衔前,张小龙早已体会过只有键盘与烟头陪伴的夜晚。

张小龙曾经是一名落魄的程序员,他因为“穷”甚至被定性为“悲剧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张小龙走过黑暗、跨越孤独,步入他曾感到恐惧的商业世界的呢?

聪明的失败者

如今,在许多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眼中,张小龙宛若“大神”。从线上的互联网世界到线下的商业王国,不少功利主义者试图从张小龙的只言片语中获取成功的密码,而理想主义者则希望从张小龙的“逆袭”中拾起属于极客的尊严。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小龙在同学眼中是一个绝顶聪明却又严重不接地气的人。一方面,他学东西很快,软件、硬件皆通;另一方面,他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宁愿放弃旁人艳羡的“铁饭碗”。

1997年,张小龙以一己之力写出了免费共享的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这个软件简单实用,风靡一时。Foxmail在最辉煌的时候曾拥有200多万用户,而同一时期的腾讯仅有10万用户。但Foxmail也面临唯一的问题——不赚钱。

1998年秋天,时任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现任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虎360)董事长的周鸿祎抱着对Foxmail的崇拜到广州拜访张小龙。看到眼前这位有些木讷的程序员时,他感到有些意外。张小龙不会砍价,甚至连贩卖盗版碟片的小贩也敢“宰”他。

周鸿祎告诉张小龙,Foxmail需要商业模式。但得到的回应却是“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他们每次争执,均以张小龙长时间的沉默而告终。

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里,张小龙与社会格格不入。当马化腾、张朝阳等创业者携手风险投资驰骋商场时,空有最多用户的张小龙只能维护着百万级的用户。他不断改进软件,也会亲自回复用户的邮件。

根据Foxmail留下的地址,时任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软件)首席执行官雷军曾向张小龙问价,张小龙报出了1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当时,金山软件谈判人员认为自己的公司就能做出Foxmail,谈判无疾而终。

一切转折始于2000年春天,张小龙以1200万元把Foxmail卖给博大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公司)。当时的博大公司已经错失冲击纳斯达克的第一波浪潮。对张小龙来说,虽然他错过了李彦宏、丁磊、周鸿祎等人引领的互联网大时代,但却在博大公司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了互联网圈层。

5年后,马化腾带领的腾讯公司再次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随之加盟腾讯公司。这种结果不是张小龙当初能预料到的,但对他来说却是最好的安排。马化腾是一位集产品天分与商业天分于一身的程序员,面对旗下挣扎在生死边缘的QQ邮箱,他决定启用有过Foxmail成功经验的张小龙主持邮箱的研发工作。这次机会让张小龙再次扬帆起航。

复活QQ信箱

在腾讯公司主持QQ邮箱的研发工作是张小龙从极客转型为产品经理的关键一环,他的产品研发哲学发轫于此。在研发初期,新一代的QQ邮箱速度极慢且非常笨重。短暂的试错后,张小龙要求团队推倒QQ邮箱原有内核,重新寻找方向。

快速、简洁是QQ邮箱发展的新方向,内在逻辑便是切合用户需求。当时,张小龙提出一个严苛的“1000/100/10”法则,即要求每位产品经理每个月去论坛看1000个用户反馈并予以回复,关注100个用户博客,做10个用户调查。

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中,张小龙抓住了邮箱发送大文件时速度慢导致上班族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的用户痛点。不久,QQ邮箱率先升级,使其能发送容量为2G的超大附件并利用中转站功能节约用户的上传与下载时间。

这次改变直击用户需求,激活了大量休眠账户,帮助QQ邮箱进入邮箱软件领域的一线。2008年,QQ邮箱荣膺腾讯七星级产品,张小龙在腾讯公司站住了脚。

QQ邮箱成功“复活”不久,张小龙曾经品尝的孤独成为其再次创新的宝藏。2009~2010年间,QQ邮箱开发了阅读空间、邮箱广播等新功能,以此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时,张小龙感同身受地抓住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他想到通过陌生人交友模式迎合大众需求,而他曾经幻想的对孤独者最舒适、最安全的沟通方式就是“我在大海中扔了一个瓶子”。

2010年9月,QQ漂流瓶上线,直击人们内心。漂流瓶每天的发送量很快突破1亿次,直接将QQ邮箱推到全国用户数量第一的位置。可以说,此前的张小龙更关注技术;而在漂流瓶推出之后,需求成为其产品哲学的内在核心。

张小龙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化太快,旧有的产品分析模式已经落伍,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把握用户需求。因为喜欢许巍演唱的《蓝莲花》,张小龙向许巍买下版权,将这首歌与同事女儿的涂鸦一起挂在QQ邮箱的入口处。这样的张小龙是文艺的。但当外界把微信的成功归结于其文艺和对人性的把握时,张小龙却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做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

倒逼来的胜利

QQ邮箱成功后,张小龙闲了很长时间。如果换作其他人,QQ邮箱会成为一位40岁程序员的终点,他可以躺在故纸堆里安度余生了。在张小龙彷徨的时刻,腾讯公司与奇虎360之间的“3Q”大战再次给了张小龙出手的机会。

2010年9月27日,奇虎360发布了其新开发的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QQ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腾讯公司立即指出360浏览器涉嫌借黄色网站推广。2012年11月3日,腾讯宣布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强迫用户“二选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上演了一场互联网之战并走上了诉讼之路。

在“3Q”大战发生期间,一款名叫Kik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上线,15天斩获100万用户。张小龙认为,类似Kik的应用程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极有可能挑战QQ,这种威胁不亚于奇虎360对腾讯公司的冲击。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建议腾讯补做一个类似的应用程序。

马化腾看到邮件后立刻答应。事实上,马化腾同时上马了三个相似的应用程序研发项目。与其他两个研发小组不同,张小龙的这支团队最渴望成功。从人脉和资源看,张小龙的研发团队最不可能成功。但研发开始后,张小龙每天会花六七个小时的时间逐条查看用户反馈,体会用户的感受。他会对按钮的位置、图像的像素做出具体安排,甚至会为了降低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而安排软件更新。

所有人都明白,张小龙已经错过了太多的风口。在张小龙的推动下,他身边的十几名程序员挤在狭窄的办公区,时刻待在屏幕前,不停地敲击代码,吃饭叫外卖,累了点支烟或者做几个俯卧撑。

有人曾以此批判张小龙牺牲程序员的健康而达到目的。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微信不是一次性成功的。张小龙说,1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初始版本的微信所推出的“免费短信”根本没有触及用户的痛点,因为中国人连运营商的包月套餐短信都用不完。随后,新版本微信转向“图片分享”功能,但市场反应冷淡,不符合“图片为王的移动社交”预想。到了微信2.0版本,张小龙上线了“语音通信”功能,微信变成了免费电话,市场突然被引爆,用户数出现“井喷”态势。

在微信2.5版本发布前一天,张小龙升任腾讯副总裁。但他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米聊仍是微信的竞争对手。当米聊认为微信因抄袭其涂鸦功能大获成功时,微信3.0版本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与“摇一摇”功能。微信4.0版本推出后,朋友圈、公众号功能陆续上线。

在一次论坛上,张小龙说自己对这些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微信是市场上同类应用程序中最“爽”的一种。准确地说,张小龙已经不再是那个给雷军报价15万元不自信的张小龙了。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逆天增长,他开始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源自于他“极简”的产品理念,如微信没有“已送达”提示,那是因为张小龙认为“已送达”会给接收信息的用户带来无形的压力。

到了2016年,张小龙开始担心微信会黏住用户,提出“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他希望达到的境界是:用户需要我才想起我、想起我一定离不开我,商业价值自然会到来。他把这些反思称为产品真正的人文表达。这种表达不是所谓的小清新,而是将其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功能上。

拥有“小程序”的微信是否能给互联网带来新的变革,人们尚不得而知。但就目前而言,最具实力颠覆一切的,无疑就是腾讯和微信。如今,微信已经更新了很多代。但每次打开微信,人们都能看到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地球之外,遥望蓝色的家园。曾有人建议,再加一个人。张小龙拒绝了,因为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摘自《商界》)

猜你喜欢

张小龙程序员马化腾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
雷军错失张小龙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张小龙: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听马化腾聊“数字生态”
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我才明白:马云还远不是对手!
程序员之子
加班